APP下载

清代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森林康养思想探析

2021-03-31翁飞帆陈榕榕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造园康养

□□ 翁飞帆,陈榕榕,蔡 琦,丁 铮

(福建农林大学 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福建 福州350100)

引言

在当代,人们的健康问题显得愈发严峻。早在2009年开始,《中国园林》便连续两期以“医疗花园”为专题展开学术交流,近年来也不缺乏对于健康思想与风景园林结合的探讨以及研究,特别是在2020年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风景园林与健康生活”这一主题又被提及,风景园林如何起到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康养作用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中智慧与知识的结晶,是汇聚健康生存理念之发生、发展乃至永续理想的栖居场所,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健康园林典范[1]。在健康的环境之中生存繁衍是古今中外统一的认知,因此,在古典园林的创作建造之中,古人便已把康养的思想融于园林之中,使其成为具有舒适安逸,能够起到修身养性、改善健康功能的理想生活场所,其中不乏关于森林康养思想的体现,而皇家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中规模最大、最为讲究的园林类型,其从造园思想、相地理论、造景手法和活动内容等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清代皇家园林被视为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典范,承德避暑山庄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在各方面中无不有着森林康养思想的体现以及实践,其中智慧依然对当代风景园林康养建设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1 森林康养思想

森林康养又称森林疗养,最早起源于德国,由于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的压力以及环境使得人们的健康成为一大问题,森林康养即是以人体吸收森林释放自身生存的生化物质、经触发或置换而产生的负氧离子,从而调节人体健康,并在该环境下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从而起到增强身心健康的作用,这一定义是建立在森林系统特殊生化功效的基础之上[2]。通过森林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能与自然要素(以植物为主)亲密接触的机会,从而起到改善身体功能、心理功能、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的作用[3]。Kaplan提出,人们可以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去体验自然而得到疗愈,在国内外,已有许多试验证实了这一观点。在日本林业厅开展的“森林生态系统环境对人体生理影响的研究”中证实了人们通过森林康养,可以降低前额叶脑活动,降低血压,产生放松的作用。东京医科大学李卿发现森林康养可以提高人体自然抗体(nk)活性和抗癌蛋白数量,认为森林疗法提高nk细胞活性和增加抗癌蛋白的作用可以保持7 d以上甚至30 d之久[4],森林康养思想在面对现代城市生活中导致的种种疾病无疑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2 承德避暑山庄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历史中最后一个朝代,曾政治稳固,经济繁荣,其皇家园林宏大的规模和隆重的皇家气派更为明显。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年间,北界狮子沟,东临武烈河,占地564 hm2,其中西北部为峻峭的高山、陡坡、沟壑、峡谷;西南部多为平缓的斜坡和台地;东南部为洲岛错落的湖泊;东北为平原草地。以此象征祖国全貌,园林内亭堂阁榭节次鳞比,苍松翠柏蔽日遮天,湖光山色,胜景荟萃,兼具南秀北雄之美,山庄外,庙宇寺院星罗棋布,红墙绿瓦金碧辉煌,气势恹宏,形状独特,各呈蒙藏维汉之风[5]。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周围屈峦迭嶂,群山拥和,奇峰异石,万态千姿[5]。其造园活动之广泛、造园技艺之精湛、造园内容之丰富均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中的最高峰。

3 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森林康养思想

3.1 本于自然的造园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若与外部环境合二为一,便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清代的皇家园林多以自然山水地貌作为其造园基址,依托山水森林为园林的骨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造园活动,其在“本与自然,效仿自然”的思想中,亦有着维护并增强人体身心健康的目的。避暑山庄的建园基址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有着大片的森林覆盖着表面,泉水的质地良好,因此,当地很少有传染病的发生。在基址的选择过程中,康熙亲自骑马前往现场进行勘探,如诗句“测量荒野阅水平,庄田勿动树勿发。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所示,康熙勘探的结果决定不迁移附近的田庄,也不砍伐树木,拟建的园林要保持基址原始的天然风貌,不做过多的人工干预。

3.2 山林为最的相地理论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其著作《园冶》提出“相地选址,山林者为上”的理念,古人认为山林环境具有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泉水清美等自然生态条件,给人提供健康而舒适的生活环境,恰人心智,净化心灵。另外,山林地远离闹市,朴野幽静,有利于修身养性[1]。这亦和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关于描述山林地“亦居者安”的说法相呼应。在皇家园林的建设当中,山林地更是被作为建园基址选择的首选标准,康熙曾写诗句描写避暑山庄:“万几少暇出丹阙,乐山乐水好难歇”、“草木茂、绝蚊蝎、泉水佳、人少疾”,茂盛的森林以及清澈的山泉使得附近的人们少患疾病,身体健康,同时山间之美景亦使得人们身心舒畅,怡然自得。在康熙的《避暑山庄记》中亦记载着“暖流分泉,云壑停私,石潭青摘,境广草肥,无伤田庐之害;风清夏爽,宜人调养之功”的描述[6],同时避暑山庄的山岭障于西北,挡住了冬天的寒风侵袭,又由于高峻的山峰、茂密的树木,加上水面的协调作用,园内的气温冬暖夏凉,甚适合夏季避暑休憩。在避暑山庄建成之后,康熙常在避暑山庄休养生息,令其精神日健,颜貌加丰,印证了避暑山庄这块山林宝地中森林康养的突出效果。

3.3 意蕴深远的造景手法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当中,造园师非常注重意境的含蕴,因而古典园林的创作并非是简单的符号叠加,而渗透着一种情感及意志在内,其巧妙之处更多的是表意抒情之巧,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体现,而此种心理活动往往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通过这种手法使人愉悦,豁然澄明。在避暑山庄之中亦有多处利用植物营造出的意境,如“梨花伴月”,此处有屋依岩而架,层阁参差,种有万棵梨树,每逢春季,树林中万树开花,满山遍野一望无际,如微云淡月,夜幕降临,满山梨花与明月相衬,清景绝与一时,犹如人间仙境。又如“青枫绿屿”,此处的山坡遍植枫树,还有茁壮的萝莺悬崖石壁。坐在此景殿内,凭窗眺望,满眼皆绿,令人身心舒畅[5]。除此之外,避暑山庄中的建筑布局设计亦有着深刻的意蕴以及森林康养思想的表现,为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安全的环境,有效利用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如松鹤斋的最后一处院落“万壑松风”,曾是康熙的读书之地,建置在山庄南端的小台地上,恰居陡坡之巅,举目北望,种植有高大松树数百棵,苑林区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景界极为开阔。又如“松鹤清越”,山庄之内,西偏为榛子峪,香草遍地,山崖长满奇花异草,山岭一带多有苍松,鸣鹤飞翔,一至其景,令人心旷神怡,实为人间仙境。

3.4 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在森林康养理论中强调在该环境下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从而起到增强身心健康的作用,通过森林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能与自然要素亲密接触的机会,从而起到改善身体功能、心理功能、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的作用[3]。避暑山庄中的万树园位于武烈河以西的河谷平原,因其水草丰润,被用于畜牧业,在避暑山庄建成之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生态。康熙在其东南部开辟农田以及园圃,每年春季在此亲自参与耕耘活动,种植瓜、豆等植物,又从关外引进麦、白粟等,这些植物亦作为皇帝游憩时的食物来源,每至盛夏,万树园中“连畦特置双岐谷,亚架还悬五色瓜”,亦是一番好景色,既在园艺活动中增强了体魄,夏日良景也使皇帝心旷神怡。在乾隆、嘉庆年间,皇帝常在万树园中接见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领袖以及外国使臣,在此进行游园活动,乾隆曾有诗“御园节景年年赏,谁识山庄迥出群”的诗句记载,从此中也可见之当时景色之优美,游园活动之盛况。除此之外,清代皇帝每年秋季在避暑山庄北上木兰围场进行秋猎活动,这里草木茂盛,水源丰润,野兽多聚集于此,皇帝在此山林之中狩猎、练习骑射,同时也有笼络其他部落民族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4 结语

面对当下环境污染、生活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种种疾病,建设具有康养功能的风景园林成为了风景园林师的时代使命。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其中充盈的生态智慧和康养思想放至今日,依然可以为当代康养景观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帮助,其系统的哲学思想、相地理论、意境创造以及一系列有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活动在当代建设健康人居环境中必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造园康养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