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足石刻六道轮回图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2021-03-31谭杰

西部皮革 2021年9期
关键词:轮盘佛教形式

谭杰

(重庆科技职业学院,重庆 400900)

大足石刻继敦煌之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而跻身于“世界八大石窟”之列[1]。它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将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其完美的结合,创造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辉煌的里程碑。新加坡第二任总理吴作栋对大足石刻作出了如此高度评价:“看了这个地方,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2]。六道轮回图作为大足宝顶山石刻的代表作之一,将丰富的佛教教义融入到宋代社会的生活场景中去,并以石碑上的偈语加以揭示说明,通俗的立体绘画(浮雕)和易懂的文字说明形式,使其与我国其他石窟艺术中的同类题材相比,显得独树一帜[3]。六道轮回图独特的造型语言、丰富的视觉元素、内在的精神意义都是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全新的灵感和视觉效果,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大足石刻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1 六道轮回图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六道轮回图作为佛教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将佛教民间信仰与宋代社会文化面貌有效结合起来,深奥、复杂的佛教教义走进宋代百姓的生活中,以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日常场景诠释了佛教理论。对宋代社会当时的生活风貌、时代审美观念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对宗教文化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六道轮回图当中所体现的佛教文化在宋代社会的地位与重要性有了深入认识。

从艺术价值角度来说,六道轮回图美学价值之高,富有生活气息的立体造像,体现了宋代社会生活的世俗之美。佛教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再现,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宗教文化的信仰与崇拜,体现了宗教之美。六道轮回图以其独具特色的历史时代特征、宗教元素、丰富的情景,给观赏者带来一场极致的视觉盛宴,是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中的宝贵财富。

2 六道轮回图的特征研究

2.1 造型内容

六道轮回图又名“六趣唯心图”,是佛教“六趣唯心”、“因果业报”、“十二因缘”教义的物化表现,通过具体的形象通俗易懂地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六道轮回图正中雕刻一抱轮的巨人---转轮王,四川人称之为“无常鬼”。“无常鬼”是佛教哲学---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瞬息变化、生灭的具象表现。它怒目獠齿死咬轮盘,长舒两臂紧钳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

轮盘从里到外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中心刻有结跏趺坐的卷发修行者,从其心际发出六道佛光,将整个轮盘划分为六部分,每道佛光上坐着许多佛和菩萨,象征“万源发于心”。在修行者的身边分别有猪、鸽、蛇三种动物,分别代表愚痴、贪染、嗔恚“三毒”,又称“三不善根”。在佛教学说当中,这三种动物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在历史文化背景中,猪一直被认为是愚笨、懒惰的,代表愚痴。鸽子是性交最频繁的动物之一,代表贪欲。毒蛇的嗔心最大,当嗔心生起便分泌毒液。佛教认为它们是产生人生诸多恶业的根本,用它们来象征众生轮回之苦的根源。

轮盘第二层以具体、精美的人、物形象与场景,再现了佛教当中的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以上六道的前三道位于第二层的上部被称为三善道,后三道位于第二层的下部被称为三恶道。其中最美好,众生心之向往的是天道,最悲惨与痛苦的是地狱道。

轮盘第三层则是对佛教十二因缘的生动再现,将复杂、深奥的佛教理念与宋代社会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直观、贴切的展现了十二因缘中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人生诸般痛苦,刻画了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运作过程。

轮盘第四层即最外一层分为十八格,表现的是转世投胎,不断轮回的具体过程。为了将转世投胎这一概念更形象的诠释出来,每一格里都刻画了皮囊裹着一些生命体呈逆时针走向,“其尾部代表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死此生彼,生生相连如流水相续不断”[4]。在轮盘的下方有两组雕像,一左一右。轮盘左下方有一官吏一侍者,他们以手扶轮,想转出自己更好的来世,表示“贪”。右下方有一猴子一边摸着自己的生殖器,一边望着旁边的少女,表示“爱”。并雕刻有偈语说明:“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5]。

六道轮回图利用一系列场景、图像把佛家玄妙、深奥的哲学思想解化出来。雕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形式生动有趣,又富有层次感,特别是一系列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让当时的受众更好的领悟到佛教教义,更是为佛教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2 色彩特征

色彩的运用往往是宗教象征的体现,而佛教中的颜色也代表了不一样的佛学思想与智慧。《大日经疏六》中将佛教的五大“智界”与佛典五色一一对应,并从“五色”发展为“五根色”,“信根白,最初也;精进根黄,黄者如金刚之不可沮坏,是进之义也,故为第二;念根赤,心障尽除而光明显照,是念之义也,故为第三;定根青,青者,大空三昧之义也,是为定之色,故为第四;慧根黑,即如来究竟之色也,是为慧之色,故为第五”[6]。六道轮回图中的色彩包括赤、青、黄、白、黑,这与佛典中的五色也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的表现特征有两点:其一,以纯色的对比和互补为主,追求明快的色彩效果;其二,在对比中寻求色彩的统一”[7]六道轮回图的色彩表现力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且完全符合以上两点特征。六道轮回图以赭红色为背景,暖色为主基调,青色块的注入与之形成对比,用色鲜艳、饱满,同时冷暖色调的碰撞,产生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运用同类色的对比,如群青、钴蓝、普蓝色感平静、沉稳、理智,象征真理与和谐,达到统一而调和的作用。邻近色对比如蓝色、蓝绿色、绿色,相互间的配合与交融,创造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同时,为了更好的将不同颜色、不同场景之间加以区分,六道轮回图在用色上采用了黑色的线条作为不同高纯度色彩间的过渡,增加色彩的层次感,缓解视觉疲劳,又对不同场景做到了分类和整理。六道轮回图整体画面用色明艳、丰富,强烈的冷暖对比、同类色与邻近色的相互搭配,过渡色的使用,使画面的和谐度、统一性、层次感都得到了完美呈现。

2.3 构图方式

六道轮回图除了在造型语言、色彩运用上颇具心思,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其构图手法上也是独具匠心。“造型艺术尤其是其中的雕塑艺术,非常重视空间意识及观念的表现”[8]。六道轮回图在对这一观念意识的诠释上更是十分到位。其采用空间透视原理---焦点透视,把整个画面的中心落在卷发的修行者身上,成为视觉的重心即主体,以六道佛光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的变幻体现空间的纵深感,同时点明六道轮回图核心佛学观“万源发于心”这一主题,“整体成为一个严密而统一的空间结构,就像它任何一个个别的部分那样”[9]。画面构图中传统的对称美,不管是转轮王身体的对称、佛光的对称、轮盘的对称、线条的对称等都带给人平衡、和谐、规整、严谨之感。毕达哥拉斯学派曾说过:“一切主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10]。圆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精神符号,有“圆满”、“团圆”之意,在中国哲学中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代表外圆内方的处世原则。而佛教中圆不光代表着“功德圆满”,更是“轮回”、“人之本性”的表现。六道轮回图中圆元素的反复出现,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象征,更为画面增加了节奏感与韵律感。六道轮回图轮盘中的芸芸众生与巨人转轮王之间形成强烈对比,以小衬大,带来强烈的视觉感触。尤其是佛光的动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活力,动与静之结合,使六道轮回图彷佛活了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3 六道轮回图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六道轮回图以其精美的造型语言、丰富的色彩表现、巧妙的表现技法、是现代平面设计师获取灵感的宝贵资源,将其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不仅符合当代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同时促进了大足石刻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3.1 图案的运用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照搬照套,只能说是复制品。一味地继承,没有发展创新,只会加快衰竭和灭亡[11]。六道轮回图造型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是其图案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在21 世纪的今天,象征手法仍然是当代设计师传达思想常用的表现技法之一。对六道轮回图当中图案的运用,不是拿来主义,需要在理解其深刻的内在含义基础上,对图案进行解构,抛弃图案中繁复、琐碎的细节,提取其中独特的、精美的、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元素进行再创造,化具象为半抽象、抽象,形成新的艺术价值,符合现代社会大众对简洁而不简单的审美追求。比如将“无常鬼”这一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进行再运用,通过手绘描摹的方式再现“无常鬼”这一生动形象,利用现代图像处理软件将“无常鬼”这一形象进行提取,“无常鬼”作为佛教哲学---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瞬息变化、生灭的象征体现,它怒目獠齿、体型硕大,如巨人一般。将这些主要特征进行提炼,取其精华,进行重组简化,完成新的艺术创作。

六道轮回图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手法多样,需要根据平面设计中不同的应用场合、受众、排版方式与位置、大小尺寸等,进行简化、变形、夸张、放大的艺术再创作,并加以局部或整体的展示。

3.2 色彩的注入

六道轮回图的色彩是丰富、和谐,且充满哲理的。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其色彩,赋予了色彩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感染力。六道轮回图中的色彩赤、青、黄、白、黑具有深层的文化意蕴,特别是其中赭红色与青色的运用,尽显传统与典雅、宁静与庄严。特别适合运用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平面设计中。

同时六道轮回图当中所体现的色彩搭配技巧也适合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当中。一是主色调与辅助色调的合理分配,以小面积的辅助色搭配大面积的主色调,突破了色彩单一性的同时,起到突出主体之作用。二是冷暖色调、同类色、邻近色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对比可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调和则使画面色彩充满统一与和谐之美。这一色彩搭配技巧在色彩学当中同样提到,在同一个视觉场景下,如果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那么各颜色在场景中所占的面积、形状、位置以及空间的不同都会呈现出色量的差别,从而形成的色彩对比可以对画面色彩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12]。三是在搭配两种及以上纯度较高的色彩时,需要适当使用小面积的过渡色,用于色彩间的区分与缓和,丰富了色彩的多样性,增加了色彩的层次感。

3.3 构图形式

六道轮回图巧妙的构图方式是宋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更是现代平面设计表现手法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充分利用其构图形式,创造最大的艺术价值。

六道轮回图对空间关系的处理上,采用焦点透视法,突出主体,引人注目。画面的对称美,同一视觉元素反复出现产生的节奏与韵律之美,以小衬大,形成强烈视觉反差的对比之美,动静结合之美。这些构图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的精髓,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手段相结合,充分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既符合现代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认知,又是新的艺术体验。增强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视觉影响力与感染力,对传统表现手法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4 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结合

李泽厚认为:“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为美”[13]。六道轮回图不管是造型语言、色彩表现、构图形式都是外在形式的表现,它们的核心追求都离不开内在精神的传达。如其中视觉元素、图案、场景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性与深刻的宗教意义,是文化精神与内涵的表现。康定斯基认为:“共鸣是形式的灵魂,只有通过共鸣,形式才得以生存,并且由里向外产生作用”[14]。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缺一不可,若只有外在形式的表现,则无法引起受众的精神共鸣,那么作品则是没有灵魂的,是失败的。只有将两者相结合,在丰富的外在形式下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作品才是完整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且能够被大众所感知与接受的。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只有注重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相结合,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价值并流传下去。

4 结语

六道轮回图作为大足石刻典型造像之一,其精美的造型语言、丰富的色彩表现、巧妙的构图形式,深刻的文化内涵是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珍贵资源,是古人精湛技艺与智慧的结晶。将其与现代理念、手段相结合,在现代平面设计当中发挥其最大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大足石刻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轮盘佛教形式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某型航空发动机钛合金轮盘模拟疲劳试验件设计
基于失效应变法的某型航空发动机轮盘超转破裂转速计算及试验验证研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基于ANSYS的轮盘转子模态影响因素分析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