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中的传统文化表达途径研究
2021-03-31重庆工商大学硕士
胡 龙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拔高的天际线掩盖了本土传统文化。本文从艺术设计视角出发,以平面设计方式结合传统文化的方式,将优秀的历史文化具象化、形象化、体系化,并融入城市基础建设中,以提升城市文化的影响力,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唤起更多人对重庆本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豪。
1 基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播的城市发展
1.1 发扬文化自信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历史的见证与精神的传承。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持续传承,是由于各个地方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脉络。国家提出的“四个自信”其中之一是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尤为重要。而文化自信正是来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正因为拥有丰厚、悠久的传统文化,人们才有能力将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1]。
1.2 新媒体助力城市文化保护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世界,能够通过多样的渠道感受不同的文化。时下热门的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加速了文化传播。反之,人们可以透过传统文化建设,辅以自媒体平台来向更多人宣扬本土传统文化。一个城市绝不能丢掉其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重庆本土的传统文化,就是保护重庆独有的人文精神,将其融入城市建设中,以传承、发扬重庆精神和文化。
2 传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缺失的现状
2.1 保护城市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里,日渐拔高的建筑和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悄无声息地抹去了传统历史痕迹,人文景观建筑不断消失,高楼大厦和仿古商业街区不断涌现。在重庆现有的独特人文历史和建筑景观中,通过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及建筑装饰可见巴渝文化独到的体现。从建筑位置、装饰风格甚至是其历史意义而言,历经岁月洗礼的城市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2]。面对都市圈的不断扩张,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刻不容缓,打造属于重庆本土的传统文化人文景观设施势在必行。
2.2 自上而下健全文化保护机制
当下对于传统文化以及城市建筑的保护不到位、有欠缺,为了深入推广传统文化,做好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以重庆市为例,当前应通过政府设置保护机构、颁布法律法规、制定保护规划、落实保护项目以及认定非遗传承人等方式,从多个角度对重庆的历史人文古迹实施保护,使重庆在保护巴渝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3]。
2.3 日益壮大的文化产业
据国家统计局2021 年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在全国年均GDP 的占比逐年上涨,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需求逐年增加。在“十三五”规划引导下,我国文化产业有序发展,2018 年实现产业增加值38 737 亿元,2005~2018 年,年均增长18.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由2004 年的2.2%提高到2018 年的4.3%,2019 年更是节节攀升。由此可见,人们对以文化产业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日渐广阔,此刻更当乘此东风,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插上一对翅膀。
2.4 城市缺少文化名片
重庆对于人文建筑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不到位、不具体、不规范,使得传统文化在重庆的城市发展中不能落实。每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都应成为这座城市的身份象征,需要将这些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应用,使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标识。纵观不同的城市,大多在地域形态、人文景观上存在差异,然而通过城市建设却不能明确地判别出这座城市独特的城市形象和精神内涵。通过工程与艺术结合,使本土传统文化融合到城市建设中,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使其在城市发展中大放异彩,进一步扩大文化影响。
3 运用视觉符号将传统文化嵌入现代城市
3.1 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
各地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与价值。提炼不同传统文化内在含义,通过创作、设计,将其打造成为不同的视觉符号,能够给予受众最直观的视觉信息。这样的符号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的,以此将文化内涵传递给受众,加速传统文化的推广[4]。结合新媒体的快速传播途径,可以通过多个视角对文化符号进行传播。通过平面设计将传统历史文化的符号、形象与城市基础设施打造成有形公共资产,可以让身在其中的人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别样视觉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设计方式
平面设计在视觉表达中注入更多的人性关怀,这样的表现方式对于城市形象提升与发展起到积极、良好的导向作用。用统一的符号来推动本土文化传播、彰显重庆的个性,有助于提高重庆市民对于城市的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可以带动周边经济进一步发展。例如,城市公交站、地铁站是人流量较大的基础设施,将其作为传统文化推广的载体,将本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提炼为符号、图像、文字,形成一个受众容易观察的视觉体系,融入这些基础设施当中,既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栖息地,又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
4 传统文化表达在城市建设中的实践
4.1 以导视信息系统为例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自驾、公共交通出行或是步行,都需要借助相应的信息导视牌获取信息。一套导视标志应该成体系、完善且互相关联。通过平面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结构重组,使用符号化、文字化等方式,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步道、社区和博物馆等公共区域的导视系统中,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通过它则能联想到重庆本土文化,让来往的人群都能感受到这样一种文化熏陶。将各个地方不同的文化融入人行道、车行道的导视系统中,在景区、公园等人员来往频繁的地点,可以使人们在接受导航信息的同时,浏览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符号。
4.2 以地铁交通站为例
提取优秀本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以视觉设计的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将传统文化融入轨道交通站台的设计、建设当中,可以使庞大的公共交通客运人流量时刻处于重庆本土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人们熟知的重庆两路口轨道站可以说是重庆轨道交通人流量最庞大的区域,设计师将具有重庆代表性的图案、各区县传统人文符号及近现代重庆的标志性象征,通过版画、雕塑等形式,巧妙地融入轨道站的站台、走廊墙壁、大厅台柱等区域,游客常驻足观看,奔波往来的市民也能一瞥重庆独特的文化风貌。
4.3 以人为本的视觉设计理念
在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本土最具代表性、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对象,融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使城市基础设施外观别具一格。还要结合现有的设施设备,分门别类地进行规划,针对不同种类的基础设施,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和表现手法,才能创作出更易于传播且被人接纳的文化符号。当这些形象融入城市基础设施中后,将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5 艺术手段推动城市文化再生的价值和意义
5.1 增强本土文化抗性
将传统文化改造和重塑深入到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中,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多元载体,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宣传,并减少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的侵蚀。将视觉符号和传统文化的设计结合应用于城市基础建设,不仅美化了城市,还给本土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多样的宣传载体,进而让更多的人融入城市文化氛围中,提升人们对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满足感、归属感[5]。
5.2 扩大本土文化影响力
本文主要讨论当前艺术创作和城市建设中的空缺,从城市本土文化和精神出发,构建一个完备的、能够实际应用的视觉符号体系,打破千篇一律的城市化形象,无论是对城市建设或改造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不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名片,需要美化这张名片,使得每个城市与城市之间都拥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态。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改造,可以把经过美化的名片呈现给大众,使更多传统文化精神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6 结语
在重庆城市规划中将传统文化进行符号化、视觉化的表达,构建一个拥有成熟体系、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标志符号,可以使这些沉寂在历史角落中的人文精神以全新形象和方式融入市民生活中。这样的设计途径,既能够打造独具一格的城市风貌,又能够提高当地的文化输出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各个地方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传统文化断层现象,并为当地居民带来独有的文化归属感、荣誉感,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