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壮族节庆插画设计的创新应用策略
2021-03-31黄钰
黄钰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壮族节庆主题插画设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包括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民族乡村文化是民族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发挥当地人民的智慧、活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最为关键。而民族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是民族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纽带和根基。传统节日的习俗礼仪、饮食活动,对带动产业的创新发展、活化民族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的沉淀和凝聚,更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与形式。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立足于对未知的原始崇拜,而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也正是中华文明逐渐形成、完善的过程。从古至今,由节庆所产生的各种传统的拜神祭祖活动及祭祀的礼仪、宴饮活动,清晰地记录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自然崇拜、天人合一、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插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传统的插画艺术在时代的影响下呈现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下,节庆活动作为壮族乡村地区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需要探索民族传统元素和现代插画的结合,使其符合现代审美,又具有传统艺术的价值;同时通过现代插画表达传统节庆文化内涵,以活化民族资源为手段带动乡村经济,提升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地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中国传统节日传承的现状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主要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等。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受重视的程度大不一样,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大传统节日已经申遗,而龙抬头、社日节、寒食节、中元节、下元节等节日相对被淡化。同样是中国传统节日,却面临不同“命运”,其中原因值得深思和探究。部分传统节日得以保留和传承,很大因素是由于其符合自然和生活的逻辑,也是国家的政策驱动、人民的精神需要;逐渐消失的传统节日,因其民俗活动的中心对象和现代生活相去甚远,功能需要弱化,而逐步退出民间生活[1]。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全球化和经济化的背景下,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的节日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成为年轻人庆祝和狂欢的盛典,而中国传统节日则出现被忽视、被疏离的困窘;在现代化和商业化的语境下,洋节相比于传统节日更受大众的追捧和庆贺,更具商业价值;在文化认同的视角下,较弱势的传统文化在强势文化的侵蚀下,被动趋同于外来的“先进文化”,进而一步步丧失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自信,缺乏对本土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认同和社会参与。
2006 年5 月20 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9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2008 年1 月1 日,又增设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来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进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在国家政策驱动下对中国传统节日应当给予的重视和保护。
3 壮族传统节日传承的现状
广西壮族传统节日,体现了广西壮族地区和族群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交往方式、历史传统与文化心理,寄托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共同情感与核心价值追求,是壮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基因。壮族传统节日种类繁多,除了一部分节日和汉族的节日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还有一部分是壮族特有的节日,比如春季的花婆节、三月三、蚂拐节等,夏季的撒秧节、牛魂节、农具节、芒那节、乜汪节等,秋季的七月七、鬼节、吃虫节、霜降节等,冬季的收廉节、壮年、灶王节等。
壮族传统节日的发展传承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传承有着相似之处。第一,部分传统节日在民间仍然勃勃生机,葆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延续力,比如壮族三月三,是壮族地区非常重视,且影响范围最广、最具民族特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第二,部分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进步、群族成员异地迁徙、各民族融合聚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共生,渐渐地成为几个民族的共同节日,比如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宾阳炮龙节,2008 年6 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在进入工业化现代化,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后,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走向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大量的劳务输出动摇了农耕文化的基础,使部分与农耕生产生活相适应的传统节日缺少了传承人的参与,陷入节庆文化活动传承链断裂的困境,因此有的壮族传统节日鲜为人知,更不用说沿袭传统的节庆活动和仪式。
4 壮族节庆文化主题插画的创作和创新应用
4.1 主题插画的创作路径
4.1.1 素材收集
广西壮族传统节庆文化内容形式多样、五彩缤纷,蕴含了民族的厚重历史、人文情怀和精神核心,极具地域特色,其中主要包括了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铜鼓文化、宗教文化、歌舞文化、山水文化等[2],这些文化都能成为创作的选题角度。节庆衍生的大量富有内涵的、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的神话传说、图形元素和习俗礼仪,涵盖了以上的文化内容,不仅是壮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成了艺术创作的元素题材。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主题插画的创作,需深入民间,参与体验节庆盛典,挖掘当地的精神文化和创作素材。
同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许多与群众节庆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技能以及有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包括民族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传说、故事,传统的音乐舞蹈、杂耍,民众世代相传的礼仪、节日活动、民间体育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等。具体涉及了壮族蚂拐节、壮族霜降节、壮族农峒节、壮族牛魂节等壮族传统节日以及壮族织锦技艺、壮族铜鼓习俗、壮族嘹歌、布洛陀神话、百鸟衣神话等民俗、传说和技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下,“这些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作为少数民族发展建设的‘精神土壤’,具备社会、艺术、经济、文化、乡村扶贫等多方面的价值。”[3]
4.1.2 插画设计的创新表现
节庆主题插画设计的创作,需要对壮族节庆活动素材进行挖掘收集、解读分析、归纳整理;其次需要去粗取精地提炼创作元素,解构和理解元素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最后把壮族节庆文化元素合理运用,融合现代设计审美使其传统与创新相统一。其中,可以从两方面对主题插画设计进行创新表现:
第一,注意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形”“色”“意”的提炼和综合表达。“形”的元素可在壮族节庆文化内容的传统元素外在形态中提炼,包括抽象的几何图形、文字图形和具象的植物图形、动物图形、人物图形、静物图形、场景形象、民间神话传说形象等;“色”元素可以广泛地从绣球、铜鼓、壮锦、蜡染、壮族服饰、花山壁画等“形”的元素中提炼;“意”可以从实际的壮族传统物质元素和民间故事传说等方面中提炼。“形”“色”“意”三者互有联系并共生共存。画面中既要表现具有壮族节庆特点的造型元素,也要采用丰富的色彩,表达节庆和民族的内涵,取其“形”,用其“色”,延其“意”,让形式与内涵相融,把民族元素的形式美和寓意美注入现代的插画设计作品中。
第二,合理借鉴运用民族元素,尝试运用多种插画技法语言进行创作表现,大胆创新插画风格,融合现代元素赋予作品民族性和时代性。在壮族节庆主题插画设计创作上,一方面,忌简单地挪用和生硬地复制,在保留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节庆形象基础上,对元素进行打散重组、整理简化、添加装饰、分割错位、变异重构,旧元素新组合,融入现代的、时尚的元素和创作观念,呈现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平衡好民族审美和现代审美,把握好创新的度,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软件大胆尝试新的技法风格。比如可以尝试民族风格和扁平风格、涂鸦风格、嘻哈风格等结合,令插画注入新的、时尚的生命力。
4.2 主题插画的创新应用
如今的乡村农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路的畅通、返乡创业人员的增加、农业种植的增量增产、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其中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使民族节庆活动得到了迅速地壮大与发展。壮族节庆主题的插画,除了自身葆有的艺术性之外,更需要有创新的传播渠道和应用渠道以实现其商业性。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下,插画设计的创新应用应多思考如何服务于乡村经济,以更好地拓展其应用性与商业价值。
4.2.1 主题插画在农副产品包装上的综合应用
农副产品的对外输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产品价值、提升乡村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方式。将农副产品与节庆活动、民风民俗紧密结合,以最初的、原始的农副产品作为出发点,往外发展相应的加工农产品、礼品、衍生品,以此向外传递民族乡村的文化品牌[4]。
插画设计作为包装视觉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能有效地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引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通过对壮族节庆元素的收集分析和创作,以乡村农副产品的包装为载体,把插画进行创新性的设计综合应用到包装上,对农产品赋予新的故事内涵,融入风土人情、生活风貌,传递地方文化习俗活动和地域特色,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的振兴。
4.2.2 主题插画在文创旅游产品中的开发应用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出现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深度参与特色文化风俗活动,希望通过深入的、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加深对民族节庆文化、风土人情的了解。而文创旅游产品作为节庆活动的衍生品,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具体的游玩物质产品,更代表了壮族的民族特色内涵以及壮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寄托;它还满足了旅游者带回纪念品的购物需求,同时通过旅游者的口口相传,达到进一步营销的目的[5]。也因此,人们对文创旅游产品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但就目前而言,旅游区常见的工艺品形式相对陈旧,大多为传统摆件挂件、纺织布艺、银饰摆件等,虽然部分工艺品具有传统民族元素,但大多缺乏设计感、实用感和时尚感,并且最值得诟病的是,各地的旅游工艺品大部分都来自批发市场即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没有灵魂的工艺品,不但品质粗糙,在品种、造型、风格甚至内容上都大同小异,缺乏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气质,更不用说设计内涵和创新理念了。
因此,壮族传统节庆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用节庆题材元素进行插画创作,以旅游文化产业形式发展,并去改变目前旅游文创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精髓的现状,同时将壮族文化以旅游文创形式进行传承与发扬,这无疑是一种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举措和新思路。在创新的生产方式上,主题插画结合文创旅游产品,做到品种多元、形式多样,强化设计师对壮族元素的高度提炼,以插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对节庆内涵进行直观表达,从优化图形图案、和谐色彩搭配、改良产品造型、完善材料应用、精致产品品质等各方面入手对壮族文创旅游产品进行再设计,融入现代文化元素,贴近生活,集实用性、艺术性、纪念性于一体,拓宽广西壮族节庆文化的传播渠道。
4.2.3 主题插画在交互媒介的推广应用
5G 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进步、电商的兴起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无论是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播还是乡村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都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介、平台和渠道,老百姓获取新信息的方式和购物的方式也悄然改变。移动终端的便携性、快捷性、精准性和低成本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插画作为一种多元的视觉语言表达形式,它风格多样且直观个性。“读图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为插画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有更多的呈现方式。它可以混合多种表现形式,兼容多种载体,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能使平淡的信息变得丰富多彩,也可以使受众在享受和愉悦中自然地、快速地、有效地接收信息[6]。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新形势下,以插画的形式表现壮族节庆主题,宣传推广壮族传统文化,并合理运用到移动终端和宣传推广平台中,如H5 动画、App、微信公众号文章、淘宝和京东等商城,结合传统文化宣传、节庆旅游体验活动、农副产品线上购物、实时直播带货等具体主流的项目,可以高效展开传播,有效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农副产品的销售,进而振兴乡村经济文化产业。
5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壮族节庆文化主题插画的创作意义和价值
“乡村振兴是乡村建设的全面升级,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而言,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重建乡村文化自信,即对乡村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提升。在民族乡村地区,民族文化是维系该民族、该地区的内生灵魂,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节庆活动具有多元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价值,能够恢复民族乡村地区本身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底色,重新树立起民族乡村社会的文化自信。”[7]因此,对壮族传统节庆文化进行开发和保护,才能推动文化传承和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才能进一步团结人民,共同思考壮族节庆文化品牌的构建,合力推动乡村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以壮族节庆主题插画这一角度服务于乡村的农业和旅游业,服务地方经济,是发挥创意优势以带动乡村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的新的尝试和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