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属性看我国航空发动机文化的形成
2021-03-30杜兵劳
杜兵劳
2016 年8 月28 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发)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沿用几十年的飞发一体模式,类比世界上航空行业的通常做法,发生了根本改变。航空发动机文化是全体航发人的精神血脉,研究、定位航空发动机企业文化,挖掘、提炼航空发动机文化的独特基因,对于进一步弘扬航发精神,推动航空发动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正当其时、正当其用。
航空发动机企业的历史属性
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时期,至今已走过60 多个春秋,其间经历了维护、修理、仿制,直至自主研制。
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末为创业阶段。航空发动机行业创立初期,主要为保证战争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后来逐步过渡到换件修理,再后来就是引进国外产品进行仿制,典型产品包括涡喷6、涡喷7 等发动机,基本保证了部队的战训要求。这个时期,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作为常规兵器的航空工业投入严重不足,仅仅能够做到较低限度的维持而已。
20 世纪80 年代初到90 年代末为调整阶段。由于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在此大背景下,军品订货陡降,科研投入大幅削减。发动机军品型号少得可怜,民用发动机型号几乎为零,科研经费捉襟见肘。为了生存,大批军工企业军转民,到市场上“找米下锅”。这个阶段对发动机企事业单位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优秀人才大面积流失。
21 世纪初到2016 年航发集团成立为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以某验证计划为代表的若干个科研计划,科研型号项目也相继立项研制,同时加大了以培育能力为目标的条件建设,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航空发动机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实现了二代向三代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具备独立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能力。
2016 年航发集团成立到现在为创新阶段。2016 年,党中央基于航空工业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决策组建中国航发,彻底改变了航空工业成立以来的固有格局。
中国航发成立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加强基础研究,为产品研制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围绕重点,集中资源,在自主研制项目上狠下功夫,努力打通自主研发的全流程。强力推进航空发动机数字仿真,颠覆传统的航空发动机研发理念和模式。全面启动自主研发体系建设,为航空发动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根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的向好局面不断拓展。
航空发动机企业的军工属性
航空发动机企业文化的军工属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新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在战火中诞生与成长。1951 年4 月17 日,中央发出《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指出“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在目前阶段上的任务,是全力保证中国空军所有飞机和发动机的修理及飞机零部件、配件和工具的制造,而后再逐步发展”。1960 年,邓小平在视察331 厂时又说:“你们工厂要生产更多更好的喷气发动机,供应军队。”因此,新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从创立伊始,就被赋予了建设一个强大的人民军队的神圣使命。
几十年来,航空发动机作为军工产品,始终与我国的国防建设休戚相关,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成长而成长。各航空发动机企事业单位谨记“保军首要”,不辱使命,为部队提供了数万台发动机,为建设强大国防、保卫人民的和平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军工姓军、服务军队、保障国防,早已成为数万航发人心中永远驻守的神圣使命。
航空发动机企业的国企属性
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企业诞生伊始就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家投资并主导其发展方略。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发展航空发动机事业的主要力量都是以中国航发为主体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国航发,承担了我国主要的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任务,是我国加快实现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建设航空强国的国家队和主要力量。
作为国有企业,中国航发刚刚成立,就将“国家利益至上”作为集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全体航发人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专心致力于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航空发动机产品。吴大观、张恩和、李胜泉等优秀共产党员,“国为重,家为轻,择一事,终一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是航发人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无数航发人默默耕耘,薪火相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发光发热。20 世纪60 年代,成百上千的航发人放弃城市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响应祖国需要,在穷乡僻壤手拉肩扛,建起了现代化的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设施,为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国有企业,中国航发所属单位严格履行社会责任,将富国与强军有机统一。航空发动机作为军民通用的高技术产品,既能作为军用飞机的动力,形成空战能力;又能用于民机运输,助力国民经济发展。中国航发在保军首要的同时,通过发展民用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体现了中央企业的应有担当。
航空发动机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经济效益不确定,作为国有企业,航空发动机所属企事业单位几十年如一日,无问西东,默默耕耘于航空发动机事业。
航空发动机企业的体制属性
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以来,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工业的一部分,一直与飞机、机载设备等共生共存于航空工业系统之内。在航空发动机行业内部,长期以来,基本上采取两级管理模式。集团负责制定统一规划、统筹资源调配和领导计划落实,直属单位按照上级赋予本单位的定位分工,负责科研生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集团进行顶层规划,根据各单位特点,统一资源调配和安排任务,可以有效发挥各家所長,同时避免浪费和低水平重复,最大限度实现行业资源共享。由于任务分工比较明确,直属单位可以专心致志将精力聚焦到如何高效完成任务上面。一个由集团总部统筹规划指挥,各个直属单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良性互动体系,通过长期磨合,逐渐显得成熟有效。
在企业组织机构设计和运行机制方面,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党委在单位运行当中的领导作用,并将党委的领导作用与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做到有机融合、无缝衔接。在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力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保障职工权益方面,充分发挥工会作用,推进职工之家建设,培育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在反腐倡廉方面,充分发挥纪委作用,同时积极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航空发动机企事业单位作为国企之体制机制,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与优化,不断成熟和完善。坚持党的领导,以及专业化发展、分工配套、厂所协作等理念深入人心,与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有机融合,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系。
航空发动机企业的产品属性
航空发动机涉及学科和技术领域十分宽泛,如结构与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摩擦、声学、燃烧、传热、材料、制造工艺、控制、理化、检测、系统工程等,而且多个学科领域融合,多种设计、试验、制造技术交叉,都在航空发动机上得到集中体现,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款机械产品的技术难度能与之匹敌。
因此,航空发动机因其极高的研发难度,以及极高的使用风险,使得航发人不敢存有一丝懈怠,亦养成了航发人愈挫愈勇、永不服输的坚韧性格,探求真理、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航空发动机除了技术难度非常大,需要举国之力进行攻坚克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并非最终产品,需要通过飞机实现其最终价值。因此,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一个重要系统,虽然也要面对最终用户,但其直接客户是飞机,这就造成航空发动机从业者对市场的感知,远不如飞机从业者那么直接和深刻,市场意识相对比较局限。同时,由于产品性质决定,思想认识等方面受飞机的影响也比较大。
航空发动机企业的地域属性
新中国发动机肇始之初,在我国东北首先创建了航空发动机工业。随后,以此为发端,在全国逐步建立起航空发动机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三线建设好”的伟大号召,以东北的厂所为主力,抽调精兵强将以及机器设备,在祖国的三线地区孕育出新的航空发动机力量,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均衡布局,同时推动当地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新中国航空发动机孕育开始,便构成航空发动机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经过几十年的成长与发展,很多发动机厂所渐渐与所在地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所在地的经济社会、人文习俗不可避免地渗入员工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特别是大学生毕业之后,大多都希望能就近在家乡的单位工作,更加剧了各厂所的属地化融合。久而久之,各个发动机厂所地方化的现象逐渐显现,形成了航空发动机主流文化与所在地特色文化相互交织的鲜活局面。
另外,航空发动机的主要厂所基本上坐落在条件比较艰苦的边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省份的二线省会城市。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磨练了航空发动机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养成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使之成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秀群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全体航发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正在得到不断继承和发扬。
60余年的峥嵘岁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空发动机文化,历史属性积淀几代航发人事业为上的报国情怀,军工属性铸就航发人“保军首要”的使命意识,国企属性孕育航发人“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体制属性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产品属性练就航发人“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地域属性造就航发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六大属性从不同角度,长期作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科研生產经营实践,逐渐形成了航空发动机文化,并为广大干部职工所普遍接受和认同,成为航空发动机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构成推进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