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北大荒看见“未来农场”

2021-03-30郭煦

小康 2021年9期
关键词:插秧机七星农场

郭煦

在農机指挥调度中心的操作平台上,打开电脑,输入机械编码,农业机械的所在位置、作业进度和质量等信息一目了然……这是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强化农机作业管理展现出的新变化。

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始建于1956年,现有耕地面积122万亩,其中水田105万亩,是建三江分公司下辖垦区中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农场,也是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生产基地,累计为国家贡献商品粮超过360亿斤,连续14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单位”,先后被授予“全国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七星农场拥有垦区首家国家级科技园区,并建设了农业科研管理大数据平台,围绕“良种、良田、良法”开展实验示范,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当地种植的寒地水稻栽培模式。同时,农场借助国家首批大田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开启了农业大数据搜集整理应用工作,推进水稻种植全程智能化。

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

几年前,一场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农机作业管理革命,在七星农场轰轰烈烈地展开……农场投资建设了集农机科技展示、信息化管理、指挥调度、示范推广、管理停放、技能培训及农机合作社运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并安装了世界先进的指挥调度设备,大力推广应用“互联网+农机作业”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完善、提高的农机作业管理之路。

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二楼农机调度室的大屏上,显示着所有农机的实时状态,方便实时管控。该系统基于北斗卫星建立,具有精准调度、实时跟踪、轨迹回放和电子栅栏等功能,可以准确定位农机作业的位置、记录农机作业的行走路线、与驾驶员进行实时对话,甚至回放农机几天前乃至几个月前的行走路线。当农机作业出界、入界和超出预定速度时,系统就会给指挥中心发送警报,作业质量监督员听到警报信息后,通过启动对讲开关与田间机车驾驶员通话,从而实现对农机作业的科学指挥和调度,有效提升管理水平,让“互联网+农机作业”管理模式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早在2004年,七星农场国家级科技园区就已建成投入使用。总面积500亩的科技园区现有科技人员29人,在农场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着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技术推广应用、农业人员技能培训和休闲旅游观光五大功能。

“通过对化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我们为每一块地制定一张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指导农户进行科学合理施肥。”七星农场副厂长韩天甲说,园区分析测试中心主要承担测土配方施肥、植物营养诊断、谷物品质分析、肥料质量检测等工作,而借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肥料利用率提高3.1个百分点,全场每年可减少肥料投入超过2000吨,节约成本500多万元。“以前我们把施肥建议卡逐户发放给农户,现在我们则是按编号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直接导入农场的物联网信息平台,家庭农场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询,使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更加方便快捷。”

与此同时,七星农场还借助国家首批大田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开启了农业大数据搜集整理应用工作,推进水稻种植全程智能化。作为北大荒农垦集团最早建立物联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农场,七星农场已经享受到物联网带来的“福利”。物联网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200个监测点、20个小型气象站、20套地下水位监测装置,以及“3S”技术等。通过3S技术对农场的农业生产、地块状况、农田水利、林业、农机作业等实时监控,借助大数据管理水稻的长势,实现信息化科学化种地,以此提升品牌化。“我们建立了标准成本种植模式,能够计算出每个种植户的种地成本,农户用这个种地计量软件,每亩可以节约200元成本。”韩天甲又算了一笔账。

韩天甲表示,如今的七星农场,天蓝、水清、土肥,水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020年实现江水灌溉面积42.79万亩,城镇建设发展迅速,职工群众安居乐业,真正实现了“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

人工智能打造“农业大脑”

技术人员轻点屏幕发出指令,一台无人驾驶插秧机和一台搅浆整地机就按照规划路线开始自动插秧、打浆,在七星农场的农机中心试验田内,农场与上海联适导航公司正在进行农机技术研发与测试。

目前,七星农场已经联合29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智能化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并实施了2000亩无人化农场建设项目。

为确保智能化农机技术不断更新与提升,农场特别规划整理出80亩农田作为全时段农机作业试验用地,保证农场与各科研单位、技术公司可以随时在试验田内联合开展新技术的数据测试工作,确保为农机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此外,农场还成立了农机应用创新工作室,打造了无人化农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农机科技不断创新。

现在,七星农场已经拥有各类无人化作业机械20余台套,并在过去只能走AB线的农机导航系统上,增加了智能控制套件,实现了机械自助启停、油门自动控制、农具自动操作、感知环境、规划路径、自动避障等功能。下一步农场将继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技术、先进农艺技术以及农业理论,构建出以物联网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农业大脑”。

同时,七星农场通过对现有各类型合作社进行规范引领、整合资源,以“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社员124户336人,拥有优质良田34300亩,年产优质原粮2000余吨。

种了大半辈子旱田的东安村村民吕生在2015年带着6公顷地加入了合作社,入社改种水稻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底分红、农闲时打工,再也不用靠天吃饭,还能有生活保障。“以前种旱田的时候每年只能收入两三千,现在不仅年底有3万多元的分红,打工还能挣2万多元。”吕生说。

七星农场农户田慧军是智慧农业的见证者和受益者,2020年他种植了150亩水稻。“现在全程机械化作业,插秧机也更新换代了,以前需要干3天的农活,现在1天多时间就干完了。”田慧军说,近年来,他正在向优质种植转型,选择品质更好的品种,亩均化肥用量也减少了30斤左右,这几年,年均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

采访期间,51岁的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主任孟庆民感慨道,这里每隔10年就发生一次巨变。

上世纪90年代,每到插秧季节,成群结队的农工乘坐“插秧专列”从四面八方赶来。经过近1个月的劳作,黑土地变成一片“绿海”。2000年以后,第一台独轮驱动的插秧机让农户眼前一亮,机械化插秧的大门被推开。又过了10年,高速插秧机以每天五六十亩的作业速度取代传统插秧机,释放了农户双手。近几年,七星农场水稻智能化应用模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的探索上,农场始终走在垦区前列。2019年,农场申报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等8项发明专利,“基于物联网大田种植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被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列为2019年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拟推介优秀项目,七星农场“现代水稻供应链管理模式”已列为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填补了省内空白。

“智慧农业”的链条很长

站在七星农场物联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控制区,韩天甲说:“‘智慧农业的链条很长。”他身后的大屏幕上,闪烁着红绿黄3种颜色的圆点,对应着七星农场里每个地块的长势情况。

这些技术和田间的摄像头、传感器、气象站相联,实时传输着农场每一块稻田的生长情况。七星农场分为近2900个地块,在这个物联网平台上,每个地块都有自己的档案,档案里有这块土地的经营者、承包情况、土地生长情况。这些信息甚至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可以根据经营者的土地情况安排贷款。

围绕“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指导思想,七星农场在2019年建设农业科研管理平台,对全场2860个地块、122万亩耕地100%进行土壤检测并指导测土配方施肥;同时依据化验室管理系统建立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施肥指标体系和谷物品质分析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对土壤养分、施肥、稻谷品质的实施监控。

不愁卖 七星农场生产的农产品已经销往全国,拥有广大的消费市场。图为农场农业产品展示平台一角。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时代早已过去。如今,无人驾驶插秧机和整地机正带来新一轮农业生产变革。

上午的农场里,95后操作手杜承隆正通過手机软件操作着不远处水田里的无人驾驶高速插秧机。这是一台在现有高速插秧机上通过安装自动控制硬件、连接卫星定位的无人驾驶插秧机。通过联网操作、输入参数,短短数分钟,一台无人驾驶插秧机就可以插满6排秧苗。

无人驾驶插秧技术正在攻克自动化问题,接下来还要实现插秧机从出机库到入田间全路径无人化操作。孟庆民理想中的智慧生产,是从春天搅浆整地、夏季插秧管护,一直到秋季收割,农作物生长的全流程都能实现无人化操作。

无人化农场已成为全球智慧农业发展的前沿领域,智慧农业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经过专门测算,在移栽环节,人工移栽1人1天移栽1亩,人机智能协作移栽1人1小时1亩,人机智能协作是人工移栽效率的8倍。而在收获环节,人工采收1人1天收获1亩,无人采收40分钟收获1亩,无人采收效率是人工采收的12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造引领性技术集成示范,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的载体作用,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的先行区。”韩天甲表示,七星农场将推进“无人农场”项目技术研发合作,推进智慧农业迈上新台阶,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科技支撑。

时间回到2020年10月,在七星农场,来自17家国内外企业的44台套无人化农业机械,在大豆、玉米、水稻地块分别进行了耕整地、播种、插秧、收割等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无人化作业现场演示。这一场景,让人们有理由相信,韩天甲所说的设想,距离实现并不远了。

猜你喜欢

插秧机七星农场
水稻插秧机发展综述
农场假期
七星湖
农场
超智能插秧机
一号农场
水稻插秧机的插秧技术
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