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与金的和战
2021-03-30陈锴
陈锴
回溯历史,南宋与金国一直在和与战之间摇摆。历经绍兴和议、隆兴和议与嘉定和议,双方大体处于相持对峙的状态。直到蒙古崛起和联宋灭金,南宋与金的和战才宣告结束。
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是南宋高宗在绍兴年间与金国订立的和约,前后两次。第一次绍兴和议是在绍兴八年(1138年),第二次绍兴和议是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
北宋灭亡后,金国继续发兵南侵,遭到了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比如,绍兴三年至四年(1133—1134年),南侵的金军在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首次遭遇惨败。在这次战役中,完颜宗弼(即金兀术)率10万步骑进攻和尚原,宋将吴阶和吴璘率军用强弩轮番射击金军,并以奇兵攻袭敌营,大败金军,缴获铠甲数万计。岳飞率军相继收复了襄阳、郢州、随州、邓州、唐州、信阳六郡。这是南宋抗金之战中一次大规模的反击战。
由于军事上进展不利,1138年,金熙宗采纳主和派完颜宗磐等人的建议,与南宋议和。1139年十月,金国遣右司侍郎张通古出使南宋,秦桧代宋高宗接受和议,主要条款包括: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贡岁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国把陕西、河南归还南宋,以改道后的黄河为界;金国归还宋徽宗的棺木及宋钦宗、宋高宗生母韦氏与其他宗室等。
第一次绍兴和议遭到了金国权臣完颜宗干与完颜宗弼等人的极力反对。1139年,完颜宗磐以谋反罪被诛杀。次年五月,金熙宗背弃盟约,以完颜宗弼为统帅,再次南侵。但是,金军在顺昌、郾城和颍昌被宋军击败。
尽管金国对南宋还具有一定的战略优势,但是苦于应对山东、河北的各路义军,已无力继续南侵。对于南宋而言,要想北伐收回中原失地,也需要时间积蓄力量。因此,双方在绍兴十一年底再次开始议和,即第二次绍兴和议。和议主要内容为:南宋向金国称臣;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南宋将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割让给金国;南宋每年向金国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自绍兴十二年(1142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第二次绍兴和议并未改变南宋与金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其意义在于确立了两国以淮河为界的对峙局面。
在第二次绍兴和议后不久,金国内部爆发了政变。1149年,完颜亮弑金熙宗,即皇帝位。1153年,金国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158年,完颜亮遣张浩修筑汴京,不久再南迁。
1161年,完颜亮大举南侵,欲一举灭宋。同年十月初七,东京留守完颜雍起兵自立,称帝于辽阳,改元“大定”,后世称其为金世宗。完颜雍称帝后下诏贬完颜亮为海陵王。完颜亮闻讯,继续率军南下,于十月初八渡过淮河。同年十一月,金军抵达和州后,准备从采石渡过长江。
当时,负责防务的宋军主将被罢免,新任主将尚未到任。所幸,中书舍人虞允文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正在采石犒师。他临危受命,组织军民迎击,利用水军优势,在长江中截击金军船只,金军败回长江北岸。南宋水军继而直逼金军在长江北岸的渡口,焚毁金军敌船,完颜亮被迫移师扬州。完颜亮强令金军在三日之内从瓜洲渡江,这一举动迫使金军部将完颜元宜等人率军哗变,射杀了完颜亮并率军回撤。
隆兴和议
以1161年的采石之战为分水岭,金国相对于南宋的战略优势被进一步削弱。
从金国这边来看,金世宗忙于收拾局面并稳固统治。完颜亮在位期间横征暴敛,迫使义军纷起,袭击金军后方。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契丹人撒八、移剌窝斡领导的反金武装。1161年,移剌窝斡率军攻破金国的临潢府,并于年底称帝,改元“天正”。次年,纥石烈志宁(原名撒曷辇)率金军镇压了这支反金武装。移剌窝斡被杀,其部分余部降于南宋,长期与金对抗。
再看南宋这边,采石之战获胜后,宋高宗于次年传位给宋孝宗赵眘。宋孝宗主张抗金,不仅为岳飞父子平反,还在1163年擢升张浚为枢密使,主持北伐。遗憾的是,宋军在符离大败于金军,金军的统帅正是前文提到的纥石烈志宁,他的岳父就是金国大将完颜宗弼。后来,纥石烈志宁历任平章政事、枢密使等职,官至右丞相,封广平郡王,后进封金源郡王。经历符离之败后,南宋一时无力再北伐,金国也有和谈的意愿。1164年,宋孝宗派魏杞赴金,重订和议。次年订立和议,议定南宋对金国不再称臣,改为侄叔关系;南宋与金之间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旧疆,东以淮河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为岁币,银20万两、绢20万匹;南宋再割让商、秦两州给金国;金国逃到南宋的人员不再追回。隆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国实力对比改变后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绍兴和议时南宋与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由于此次和议是在乾道元年(1165年)达成的,后世也称之为“乾道之盟”。
嘉定和議
南宋宁宗在位期间(1194—1224年),金国内部矛盾纷争不断,实力趋于衰落。宋宁宗不满南宋对金的不平等地位,重用主战派韩侂胄(北宋名臣韩琦曾孙)。从1205年开始,南宋部署北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206年四月,宋军西线主帅、四川宣抚副使兼陕西河东招抚使吴曦遣密使至金营,以献出阶州、成州、和州及凤州为条件,求金国封其为“蜀王”。同年五月,“开禧北伐”开始,吴曦按兵不动,十二月在兴州接受金国的“蜀王”封号。次年正月,吴曦公开称“蜀王”,向金国称臣,并献出阶、成、和、凤四州。就在吴曦称王的第41天,他被部属处死,献给金国的四州也并未落入金国之手。但是,由于吴曦叛宋称王,导致“开禧北伐”最终失败。1207年,主和派代表史弥远等人设伏谋杀了韩侂胄,转而与金议和。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与金国重新订立和议,史称“嘉定和议”。和议约定金、宋改称为伯侄之国;南宋岁币增至银30万两、绢30万匹;维持绍兴和议时的疆界,金退出所占原属南宋的淮南、陕西各地;南宋给金犒军银300万两。
宋蒙灭金
蒙古族贵族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于1206年在斡难河畔被拥为大汗,号成吉思汗,并建立了蒙古国。
1211—1233年,蒙古对金国发动了3次大规模战争,逐步削弱了金国的实力。
具体而言,1211—1216年,蒙古军队占据今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攻破金中都,歼灭金军的有生力量,掳掠金国的大量人口与财物。在此期间,山东与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趁势而起。其中,声势最大且坚持时间最长的是红袄军。红袄军主要分为三路,即山东东部的杨安儿起义军、中部的李全起义军和南部的刘二祖、彭义斌起义军。1214年夏,杨安儿在莱州建立政权,置官属,年号“天顺”。各路红袄军转战各地,一直坚持到1225年。
1217—1226年,蒙古对金的第二次大规模战争持续了10年。蒙古军队先后攻占了金国的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进一步削弱了金国的实力。1220年二月,金宣宗分封河北、山东、河东的地方官吏与地方武装首领九人为“公”,兼任金国的宣抚使,以抵御蒙古军队兵锋,收复金国失地。这九人分别是:沧海公王福、河间公移剌中哥、恒山公武仙、高阳公张甫、易水公靖安民、晋阳公郭文振、平阳公胡天作、上党公张开、东莒公燕宁,史称“封建九公”。这九支地方武装在其后金国对蒙古的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最终被蒙古军隊击溃。尽管蒙古军队在战略上处于优势,但是也存在自身的问题,比如连年征战导致的补给困难和将士伤亡较多,导致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灭金。1227年,成吉思汗在临终前,确定了蒙古联宋灭金的战略决策。
第三次对金战争(1229—1233年),蒙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先攻克潼关等地,继而攻克凤翔、河中。之后借道南宋,进兵金国都城汴京,金哀宗弃汴京出逃。蒙古军队在三峰山重创金军,进而取得金国的都城。其间,蒙古遣王楫出使南宋,约定联兵灭金。约定灭金后,将河南州郡归还南宋。
金哀宗从汴京出逃后转迁蔡州,1233年,宋蒙联军围攻蔡州,金军坚守至次年正月。就在蔡州即将破城的前夕,金哀宗传位于完颜承麟,后世称其为金末帝。金末帝继位不久,宋蒙联军破城而入。金哀宗自缢而死,金末帝死于乱兵刀下。至此,金国灭亡。不过,金国的残余势力在金将郭蝦?的带领下死守巩州,一直坚持到1237年。郭蝦?可是金军中有名的神射手,1223年,他随军攻打被西夏占据的会州,在攻城战中箭无虚发,射死敌兵数百,迫使守城的西夏军出城投降。蒙古军队攻破巩州城时,郭虾?带领守军作战。据说,当时他射出三百箭,箭无不中。箭矢用尽后,他投火自焚而死。其他守军也相继自焚,城中无一人投降。
金国灭亡后,蒙古并未履行当初许下的承诺,河南州郡并未归还南宋。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宋理宗命令宋军收复东京、西京、南京,史称“端平入洛”。由于宋军收复之地都是空城,得不到补给,加之蒙古军队的伏击,宋军被迫南撤。蒙古以此为借口,指责南宋违背盟约,宋蒙战争自此拉开序幕。这一年,距离南宋灭亡还有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