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育元素融入到《兽医寄生虫学实验》课程
2021-03-30王丽芳孙玮玮刘贤勇潘保良
王丽芳 , 孙玮玮 , 刘贤勇 , 潘保良 , 刘 晶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 北京 海淀 100193)
《兽医寄生虫学》是动物医学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包含一般生物学和兽医学内容的综合学科[1]。《兽医寄生虫学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的强化剂,通过观察、实操等手段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的实验性课程。在标本制备、形态学观察、案例分析等各个实验教学环节中融入育人元素,可以引导学生传承先辈精神,明确其作为一名兽医行业从业人员的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鼓励学生站在巨人前辈的肩膀上看世界,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勇挑时代重任。
1 了解学科发展史,传承先辈的精神与情怀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寄生虫学教研组是20世纪40年代在熊大仕教授的领导下成立的。在老一辈学者的辛勤工作和累积下,以及后续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教研组保存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寄生虫学标本(包括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外寄生虫、原虫等),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教学财富。从虫卵到成虫,从虫体到寄生部位病理变化,从家养动物寄生虫到野生动物寄生虫,从瓶装标本到装片标本,构成了现有寄生虫学标本丰富的架构体系。不仅有常见的寄生虫,如肝片吸虫、猪带绦虫、犬猫蛔虫、蜱等,还有珍稀样本,如在野生动物中采集到的独角犀绦虫、熊猫蛔虫、穿山甲线虫等虫体标本。最早的标本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采集地区几乎包含了我国所有大陆地区。这些标本在丰富我国寄生虫虫种资源、促进兽医寄生虫学教学与科研及科普知识的宣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院的新型现代化标本馆中,珍贵标本进行了重新修缮和归类,面向更广泛的群体展示。
在《兽医寄生虫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本课题组采用制片标本、虫体标本和病理标本结合观察的方式,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虫体的形态、常见寄生部位、引起的病理变化等。这些标本是前辈学者精神传承最直观的体现。在标本观察的过程中通过讲授标本来源和制作过程,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强化,也是向学生传扬老一辈学者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致力于解决寄生虫病对畜禽的危害,进行了丰富的病原学和抗寄生虫药物研究,探索寄生虫病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我国畜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在课程中,结合先辈故事让学生了解老一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与担当。
2 探索生物进化,认识生命的本质与生物多样性
在《兽医寄生虫学实验》课程教学中,观察和学习不同种类寄生虫的形态学特征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了解和掌握各个种类寄生虫的主要形态学特点也是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形态特点,是其为适应环境、生存而做出的进化。比如,食毛虱的咀嚼式口器和发达的前肢能帮助它们更好地攀附在宿主的毛发上采食,而吸血虱的刺吸式口器则帮助它们顺利刺入宿主皮肤吸血。自然界中的生命物质虽然表型不同,但它们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在遗传进化遵循着相似的规律。例如,顶复门寄生原虫中的顶质体,是具有独立基因组的细胞器,参与虫体多项代谢活动。这个细胞器起源于藻类,与藻类和植物的叶绿体同源,通过双重内共生进入顶复门生物细胞,在虫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与植物叶绿体类似的功能[2]。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观察结合教师讲述虫体的生态学特征以及生活史,阐述虫体的进化趋势,让学生充分了解寄生虫生命进程的规律,掌握其生存方式。以此引导学生对生命规律的认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3-4]。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生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发展不可剥夺和脱离的重要部分,热爱生命尊重自然也是个人价值体现的基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复杂多变,有磨难也有高光,“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敢于挑战,努力充实人生,而不是轻易放弃生命。在课堂中融入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加强高校学生科学的生命观,也对其个人健康发展以及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3 解析物种关系,形成科学认识论
实验课程除常规实验操作,了解前沿研究动态和方法也是课程的目标之一。通过介绍研究寄生虫的一些热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新的研究形式和研究方向,也是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寄生虫的渠道。寄生虫生活史比较特别,其生长发育以及繁育阶段都需要其他生物的参与,并提供营养。在大众认知中,寄生虫是一种有害病原,其通过窃取宿主能量,从而达到自我生存,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象征。但实际上,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选择,这种关系的呈现具有多样性,辩证地看待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寄生虫。
在线虫教学课堂中,我们介绍“卫生假说”这一概念,在寄生虫感染率高的国家和地区过敏症少发,表明寄生虫的寄生可能使免疫系统得到锻炼,从而降低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有研究表明,寄生虫的感染可以缓解哮喘等过敏症状以及多发性硬化症等等。通过资料查阅、讨论学习等,来加深学生对辩证法的理解,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寄生虫不仅仅是对宿主有害有些也有益。这种矛盾的两面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互换。
寄生虫的寄生不仅会消耗宿主的营养,有时也会引起宿主的行为变化,从而为其个体的生长繁殖创造条件。通过将近年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科研论文引入课堂分析,除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也加强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弓形虫感染小鼠改变其行为的实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弓形虫只能在终末宿主中进行有性生殖,因此增加其被终末宿主捕获的机会将利于自身种群延续。当小鼠感染弓形虫后,会促使小鼠的行为改变从而主动接近猫的尿液,大大增加了被猫捕食的机会[5]。另有研究指出人感染弓形虫后也可能引起行为变化,比如精神分裂、自杀或者路怒症等[5]。如何更清晰地认识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的关系是课堂中讨论的重点,整体观念、辩证思维等都能在讨论中得到锻炼,加强学生科学分析,避免偏激,善于思辨,挖掘深层知识。
4 把握时代脉络,培养专业思维和社会责任
随着科技化、信息化的发展,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沟通,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此次新冠疫情的发生,我国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One World,One Health)”的全球战略贡献了中国力量。寄生虫病学也是“One Health”理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血吸虫病、虫媒病的传播包括疟疾、黑热病、丝虫病、黄热病、登革热等热带传染病在非洲国家地区的暴发和跨区域出现的输入性病例[6-7]等都说明了寄生虫病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全球气候的变暖导致一些只能在热带生活的虫媒出现在非热带地区;而国际交流频繁,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大力推动之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寄生虫病所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也很受瞩目[8]。我国也出现了一些输入性寄生虫病例,侧面反映了对寄生虫病进行有效地监测和防治的必要性;此外,某些新物种的引入或入侵,可能弥补了一些寄生虫生活史中缺失的部分,也存在外来寄生虫病传播的潜在威胁。
在寄生虫学剖检综合实验中,解剖获得动物体内外寄生虫,通过寄生部位、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对寄生虫的种类进行鉴别诊断。同时也要求学生了解被解剖动物的来源、饲养环境、免疫情况、生长状态等背景资料,判断寄生虫感染的途径和来源。结合寄生虫生活史、传播途径、病理变化等理论课知识,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寄生虫免疫和治疗计划。在课程中应充分结合当下时事,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与社会责任感。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肆虐我国,造成大量猪只死亡,我国养猪业损失严重。非洲猪瘟的传播方式是直接接触传播,但是生物媒介在非洲猪瘟的广泛传播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究竟是何种媒介在什么情况下会造成非洲猪瘟的传播呢?针对这一情况,如何采取有效手段控制非洲猪瘟呢?在对非洲猪瘟进行调查时,有哪些细节不可被忽略?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相关媒介的生活史和流行规律进行分析,共同寻找答案。让学生理解课程所学知识,通过专业知识来分析身边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更要强调作为一名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或未来的兽医工作者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专业的思想,不辜负自己所学。
5 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理论到实践的拓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向。现代技术充斥的当下,学生信息咨询接收迅速,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多方位的,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寻求创新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在新模式授课探索过程中,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有了很好的提升,对新鲜及紧跟时事的专题兴趣浓厚,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拓展了知识储备,也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立足于全局,更加辩证地认识问题,注重团队合作化的解决方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毕业生论文选题时,学生选择进行寄生虫学方向课题研究的意向也有提高。后续我们也将启用针对学生的课程问卷调查评价体系,在数据上进一步分析课程改革的教学成果。
同时,作为任课教师也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明确“课程即思政”的认识,继续深挖素材巧妙地进行德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可以更好地实现其个人价值,找到自我方向,在新时代的召唤下,为“三农”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