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探究
2021-03-30史栋元
史栋元
(山西三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长治 046000)
1 后浇带的含义及对高层建筑工程的作用
1.1 后浇带的含义
所谓后浇带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建筑物受不均匀沉降、混凝土收缩以及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工程的墙体、板、梁等结构区域提前设置并预留相应宽度且后期能实施混凝土浇筑的区域。目前,后浇带施工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城市高层建筑施工中,这种方法简单便捷、成本较低,很好地解决了高层建筑出现的沉降难题。
1.2 后浇带对高层建筑工程的作用
1.2.1 有助于解决高层建筑沉降难题
高层建筑的施工通常包括主楼和裙楼两部分,在设计中将主楼和裙楼视为一个整体,但主楼和裙楼的荷载压力不同,所以主楼和裙楼的连接部分会有不同程度的沉降差异,这将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质量。采用后浇带技术可以有效避免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相应的压力。高层建筑施工时,先施工主体建筑。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楼层的上升,会产生沉降,这种沉降将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主楼施工完毕后,进行裙楼施工。它们承受的压力不同,施工时间也不同。这样,建筑施工前后的沉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基本相同。当高层建筑沉降开始稳定时,施工人员可在二者结合处进行混凝土浇筑,以消除二者的沉降差,形成一个整体,提高建筑物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2.2 减少温度收缩的影响
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受温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建筑主体中的混凝土构件,由于其自身的物理特性,在施工过程中,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会出现热膨胀和冷缩。如果外界气温低,混凝土就会收缩,产生向内的压力。如果外界气温过高,混凝土就会受热膨胀。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构件会反复出现热胀冷缩现象,这种现象可持续30~60d。在热胀冷缩的反复变化中,混凝土构件无法承受压力,产生裂缝,给高层建筑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一般采用直弯设计,能为混凝土提供一定的自由收缩空间,使混凝土在一定范围内膨胀或收缩,大大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减少温度收缩的影响,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
2 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措施
2.1 施工准备
在建筑后浇带施工前,无论是施工总包单位还是具体的专业施工队伍,都要做好各项建筑后浇带施工的技术、材料和人员设备的准备工作,从而为建筑后浇带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提供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做好后浇带的清理工作,防止夹渣和尘土造成施工过程中无法顺利衔接的问题,从而精准确定所需材料的数量和实施的步骤;另一方面,还要对光滑的后浇带预留表面进行凿毛处理,以增加混凝土衔接处的整体性,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多种处理方式配合使用,特别是要做好界面黏合剂的涂刷工作。由于后浇带衔接处是防漏和质量控制的重点区域,施工单位和检查控制单位的负责人员要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
2.2 采用模板支护的方式进行
后浇带技术的应用有必要在主体浇筑完成后开始,因此,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对整体的施工环境以及温度足够了解,这样才能够确保整体施工效果,要能够控制好浇筑时间,在进行主楼以及裙楼灌浇时,要能够考虑到两种楼房的不同之处,从而能够选取恰当的模板进行支护,为后浇带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2.3 底板后浇带设置方式
后浇带需要设置在建筑结构受力较小的区域,目前,在建筑施工环节,一般会在梁、板变形位置设置后浇带,此外,也可以在梁、板的中间位置设置后浇带。在设置时,需要控制好后浇带的宽度,一般集中在80~100cm 之间,如果后浇带位于板的中部,那么宽度80cm 即可。如果下移后浇带垫层,需要增加控制面标高,以便后期清扫后浇带中的垃圾和杂物。在施工环节中,还要利用水泥砂浆覆盖、抹平整个后浇带底部,再进行浇筑处理,以确保底板厚度可以达到标准要求,提高整个建筑的质量
2.4 后浇带钢筋的设置方式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是沉降式后浇带,那么,需要将钢筋保持一个贯通状态,如果应用的是伸缩式后浇带,就需要断开钢筋,减小钢筋的约束力,避免混凝土开裂。在施工后期,对于后浇带钢筋的设置,需要根据差异沉降的变形情况来作为依据,增加钢筋数量,在整个设置过程中,还要严格开展密封管理,避免污水、杂物、垃圾进入后浇带,在底部后浇带两侧需要设置砖带,对于底板转角等位置,要及时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处理,再进行密封,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2.5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①加强浇筑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尽量使用无收缩的、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材料,并且保障骨料的含量要少于1%。可以添加适量的减水剂和14%的微膨剂,只有合适的配合比才能提高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控制好振捣力度,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度,避免产生裂缝。为了避免泥浆的流失,施工人员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2h 再进行下一步施工操作;②控制入模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不当,后期会产生新的裂痕,因此施工人员要注意浇筑过程的温度控制。试验得知,合适的温度下,新老后浇带混凝土黏合紧密,比较牢固。尤其当温度控制在10℃左右时,这时施工效果最好;③选择合适的浇筑类型。混凝土浇筑类型主要分为垂直浇筑和水平浇筑两种类型。水平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时刻观察浇筑混凝土的状态,留意模板是否有变形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垂直浇筑过程中,先给浇筑材料填料,检查其是否符合浇筑质量要求。然后做好振捣工序,不同层数在实施振捣时要将其控制在40cm 以内。整个施工过程要认真仔细,不能破坏浇筑混凝土,确保施工质量。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处理混凝土,用水冲干净混凝土表面,保持其干净、干爽,避免风干。
2.6 后浇带完成后的保护
高层建筑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进行第二次振捣,促进混凝土界面结合力和混凝土密实性,保证两部分混凝土各自收缩、相互融合,平衡浆体和固体材料。同时要做好混凝土的后期养护工作,后期养护质量直接关乎整个混凝土工程质量,施工人员要提高重视程度。施工单位要做好标志,设立路障牌提醒工作人员,明确后浇带在建设施工现场的位置,并保持施工部位的干净整洁,避免脏乱杂物进入施工现场,为后期养护工作奠定基础。养护工作结束之后,拆除标志。针对混凝体的最常见养护方法就是定时浇水,使其保持一定的水分。当然,在一些温度过低的地方,要停止浇水以免结冰。等到混凝土的强度达到标准之后,才可以在其表面进行施工作业。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混凝土浇筑后会不断失去水分,施工人员要在12h 之内给混凝土覆盖上密封保持薄膜,隔绝外部空气,防止快速失水。薄膜要覆盖所有的混凝土,不能留死角。在一些温差比较大的地区混凝土会快速凝结成块,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开裂,施工人员可以在混凝土表面铺一些草袋,保证后浇带的成品质量。
2.7 养护
建筑后浇带施工完成后,要在进行养护后再拆除模板,切忌提前拆模和提前使后浇带承受压力。还应加强养护期的监督管理和保护,做好成品保护工作和养护措施的执行检查,避免造成后浇带的强度不足和破坏。并根据不同季节温度和环境的影响,做好建筑后浇带的养护措施,严格按照养护要求进行洒水、覆盖或保温处理,保持后浇带的应力扩散速度适中,防止应力集中而产生温差应力裂缝。
3 施工优化
3.1 平面优化
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强度符合设计规定,就要在施工阶段甚至设计阶段做好后浇带平面规划,在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进行重点优化和检查,本着切实需要的原则,优化布置后浇带的设置,避免随意设置,提高计划性和规划意识,在建筑结构变化交界面,根据需要控制后浇带的长度和间隔,以满足温差和应力需求为主,确保间距不小于30m,宽度控制不超过1m。合理设置后浇带的位置和平面规划是做好后浇带质量控制,保证建筑整体强度的基本要求。
3.2 支撑优化
后浇带施工虽然工程总体浇筑量不大,但是对模板和支撑体系的要求较高,其也是质量和现场安全事故频发的环节之一,容易产生裂缝和缝隙,对建筑结构整体性造成影响。因此应当加强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计算,不能随意更改,更不能因为工程量小和经济效益低而随意采用支模和浇筑处理,不能与洞口封堵施工同等对待,而应进行重点的质量监管控制。
3.3 钢筋优化
为了建筑后浇带的顺利施工,就要对钢筋进行处理。钢筋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因此要做好预处理钢筋的受力分析,不能随意切断,焊接加筋控制总量不超过三成,同时还要做好固定绑扎,防止浇筑过程中的位移破坏。后浇带施工量小,钢筋配比不仅不能简配,还要严防高配,这是由于高配钢筋超过设计比例较多,容易造成结构受力性能不合理,为后期的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4 结论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发现,在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后浇带技术而言,其对建筑施工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建筑整体的稳定性同样有很大影响。基于此,要求施工单位能够提高对后浇带技术的重视,确保所应用的技术能够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为其提高施工质量以及稳定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