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海绵城市”视角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与规划策略
2021-03-30王恺
王恺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设计中心,山西太原 030001)
2020 年,全国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这是国家的新政策和新目标,主张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将相应的规划付诸实施,实现阶段性的任务目标。在2019年,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赵龙就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与现阶段实行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内容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较为详细的说明。相比原有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内容,新的空间规划体系往往更加侧重于全新的发展理念,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践行高质量的发展规划模式,坚持将人民作为规划的中心,以此满足人民更好的生活需求。在相关政策及制度的影响下,“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上日程,在此视角下主张积极落实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合理化构建,践行相对合理的规划方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打造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精神需求的绿色生态空间。
1 “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
大同市处于山西省最北部,其位于内外长城之间,其国土总面积为14112km2,其属于一个工业基础相对雄厚的城市,经过建国60 多年的发展,经济技术基础相对雄厚,尤其是近些年,大同市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投资环境改善效果明显,各类社会事业实现了全面的发展,收获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大同市政府为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开始将发展的重心放置于小雨不径流、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所缓解等实际行动中,积极开展了相应的专项规划工作。针对于大同市的基本情况,在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的时候,需要重视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规划,对于大同市的东部、北部及南部山地区,可以将其视作外围生态屏障,针对于这个区域的山、水等生态要素进行科学的保护,对于受到破坏的区域,需要对其进行生态修复,给“海绵城市”建设构筑对应的生态屏障。将城市中心区以北、以东的城市外围区域和南部的湿地区域设置为第二道生态缓冲带,这个区域应该格外重视植被覆盖率的提升,针对于易形成山洪的冲沟地带,可以适当采取建设郊野公园及生态湿地的举措,使绿地对雨水的吸纳、渗滞作用充分彰显出来,不断提升城市外围截洪、滞洪的能力。
2 “海绵城市”视角下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延伸
2.1 主动性规划
所谓的主动性规划,就是指在市政灰色基础设施的规划确定的基础上,实现对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的有效延伸,“海绵城市”理念的强烈影响下,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作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属性得以彰显,通过将大同市城市规划的建设初衷与绿色生态理念相互联系,使绿色基础设施趋向完善。
2.2 生态性补充
雨水管网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运行起到了保障效果,但其存在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面临水环境问题,需要通过生态性的补充,实现相对合理的处理。绿色基础设施属于一种经济企业生态环保的补充方式,在运用过程中能够充分彰显植物元素自身所具有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还能实现与其他设施的高效配合,使城市雨洪管理和生态发展动态需求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
2.3 弹性化应变
弹性理念属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过程中常常运用到的理念,其内容属于一项基础条件。在城市发展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常常需面临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绿色基础设施,在对于各种灾害和空间功能转换方面则会比我们献出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应该积极重视弹性化应变在绿色基础设施中的体现。
3 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3.1 实现合理的宏观控制
3.1.1 积极的规划
大同市在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的过程中,清楚地了解其属于一种多学科、多部门的任务,因此需要实现高效的分项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市实现高效的运行,保证在相互协调和配合间,真正实现规划统一的目标。在“海绵城市”构建的视角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需要重视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协调城市中的道路、水系以及管网等多种资源,确保对相关的设施实现合理化的利用。
3.1.2 科学的定位
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就是最为基本的条件,这便应该充分重视其综合服务水平的高低及其影响其发展潜力的因素,充分重视“海绵城市”建设水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体现。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水文环境等因素,会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但是这也反映出十分明显的差异,需要依照具体的特色和建设的目标,实现对大同市径流总量控制的合理调整,同时对雨水污染加以控制,保证综合效益,在整个衡量指标中有较高比例的权重,以此为基础,促使整个绿色基础设施实现服务承载力能够更合理且定位科学。
3.1.3 构建骨架
绿色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等共同组合而成,通过将“海绵城市”的理念付诸实施,使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多种“面”与“点”相互结合,以此构建以植物作为基础的城市绿色骨架,同时绿色植物也连接着城市其他项目的服务体系,这样可以使城市的水环境得到较为有效的改善,营造出更优良的城市空间。
3.1.4 生态补充
因大同市的地理位置存在着特殊性,所以极易出现的内涝灾害备受关注,其对于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积极转变不透水管网排水模式。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可以将传统生态补充中的灰色管网模式加以转变,沪市净流量的总和和峰值控制成为一种可能,同时在污染控制方面和雨水收集方面等也能够表现效果非常显著的利用价值。植物自身的生长状况及其控制效果都可以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反馈信息。通过适当地与绿地建设相互的结合,使“海绵城市”的发展需求得以满足,通过合理的调整与更新,使绿色基础设施的生命力得以保持。
3.2 实现对微观的合理把握
大同市在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时候,将实际行动落实于微观把控上,这一行动的落实可优化“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绿色基础设施属于城市雨洪管理系统,其主要是在立地条件及控制目标的基础之上,借助于各个单项设施的设计组合以及对应的规模计算等组合而成,不同单位的正常运行就属于系统彰显自身功效的关键内容。相比城市中非生命建设体系,在贡献方面存在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植物属于构建绿色基础设施施工单元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元素,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彰显出非常明显的不可控特性。为了能让绿色基础设施运行得更加畅通,这就需要积极关注植物,在整个微观单元中实际彰显出的生命特性。
(1)对于植物给予足够的尊重。为了让植物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应该对其生活习性给予足够的尊重,在积极采取措施构建渗透、存储以及调节等专项设施的过程中,需要对植物的生活习性分类加以重视,在能够迎合植物所需的基本生存条件基础上,着重分析植物所表现出的功能性及其具备的景观性。将地表径流更好地汇入绿地生活中,应该设置相应的缓冲区,以免水流较大,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导致其出现倒伏的问题。在对雨水进行输送的时候,应该重视密植耐水性植物的存在,借助相应的工程措施,使流量的冲击得以缓解,借助于适当地增加种植的厚度并调整其基本的弯曲度,使输水的标准稳步提升。雨水渗透设施必须要充分考虑耐淹植物自身的承受力,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使快排循环式渗透模式得以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适当地减少植物被淹的时间,同时也要适当地延长地表径流下渗的时间,以此保证径流控制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强化。
(2)充分彰显植物的生命力。植物自身就是整个生态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生命元素,对植物进行生长繁育以及适应周边环境的时候,能够实现对径流的合理控制,同时还能做好相应的污染处理,在雨水利用上也可彰显出实际的价值。将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到的多种物质和根系对于污染物表现出的拦截和吸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使雨水径流能够得到有效净化。植物本身就是天然的蓄水库,在实际降水的时候,部分雨水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由此确保其自身的生长需求得以满足。可以借助相应的培育手段,促使植物本身的抗性稳步提升,在迎合绿色基础设施相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符合景观设计的基本标准。
4 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成为一项基础性的课题。在实现生态设计初衷的基础上,彰显出城市不断发展的轨迹,促使城市的生态价值、生存价值等得以强化,维护城市系统的动态稳定。本文从“海绵城市”的视角,分析大同市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实践,通过详细地阐述大同市的设计规划,了解到对应的实践成果,拟定了科学的路径,旨在为大同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的优化提供有效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