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探讨
2021-03-30张利忠
张利忠
(上海市水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1612)
0 引言
近些年掀起的水利工程中,护坡施工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河道周边的生态护坡对河道,对水利工程而言都非常重要。利用混凝土的方式来进行护坡和固坡固然可以完工,但同时相应的质量却达不到要求。通过混凝土加工的方式进行人工加固,用以河道治理。但传统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很难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护坡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是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种技术,对相关技术的更新是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必然趋势。
1 水利工程生态护坡的重要性
生态护坡是指为防止岩体或者土地在建设过程中不稳定,由此开展的基于河道的防护,建设价值非常高。在工程的河道项目中结合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做好护坡项目。生态护坡是有效发挥自然植被的作用,在传统护坡施工技术上利用绿色植物与土木材料、混凝土等进行结合,综合在土地或者岩体上进行施工的一种模式。生态护坡有利于保持河道以及水渠周边土壤,避免水土流失,使河道达到生态保护的作用,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高楼林立,所产生的水体污染物以及废水越来越多,会对河道以及水利工程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对周边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两旁施工建设的作用主要为降低水体污染度,还可以利用周围植被来净化河流,防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基于生态发展的护坡技术不仅对城市以及水体、生态循环系统都会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还会使水利工程的质量有所提升。生态护坡技术具有保护环境的功能,有利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建设,可以有效保证水体结构不受破坏。
水利工程中,生态护坡会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随着生态护坡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护坡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1]。生态护坡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起到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势必会取得一定的生态效益。而且在进行生态护坡的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进行改造和规划,在适宜的土地上种植适宜的植被,这种合适的植物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才能进一步减少工程成本,降低工程难度,省去人工治理环境的费用。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形成整体协调统一的景观,需要生态护坡的支持,河道是城市已有的生态价值主体,在河道上建设绿色景观,在河道两旁的生态建设中融入护坡技术,可作为旅游项目进行深度开发合规化,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护坡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2 生态护坡施工原则
2.1 因地制宜原则
首项原则必须要立足于特定的环境,根据在特定环境内的动植物种类,评估所需要种植的植物存活率。根据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护坡系统,在尽量保证防洪排涝效果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壤养分,考虑区域已有的植物,在此基础上关注河道生态,以生态护坡中的植物为中心,佛山到区域河道建设中,降低植物种植的成本。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发展河道周边的生态系统。技术人员必须要考虑到植物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在河道两旁种植不同的植物。在一般情况下,河道两旁的阳光照射时长不同、水分不同、土壤养分不同,因此所需要的植物也就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的施工和种植,才能保证河道的生态价值,提高河道防洪排涝的效果。
2.2 低成本性原则
第二项原则是低成本原则,是指护坡技术的创新应用要联系城市GDP,在合理的经济范围内结合区域的城市构造和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有效制定河道生态护坡施工的成本。根据堤防的作用以及渠道的作用,密切关注护坡的成本,在有效压低生态设计和生态护坡的成本同时,综合提高河道护坡的功能。在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选择一致的植物,有效压低生态施工的成本,结合具体的项目进行创新性分析和施工。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将区域生态系统的观赏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保证河道的观赏价值[2]。
2.3 美观性原则
在具体施工时,设计者需要考虑到生态护坡的景观价值,深入的分析河道的水温和水位,调查城市区域内的植被类型。利用统一性的生态护坡施工,既提高对环境的美化程度,也要保证河道的建设功能。通过建设与城市一体化的生态护坡系统,充分展现城市的风格与魅力,实现生态护坡系统与城市环境兼容的效果。结合城市人民的实际需求,在河道边坡施工防护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发展一些休闲娱乐设施,充分展现城市河道的生态经济效益,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
3 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3.1 植被混凝土
植被混凝土是指将植被类型和混凝土进行有机融合,进行河道生态护坡施工的一种技术。植被混凝土相较于普通混凝土来说透气性良好、土壤与空气间的密度较大、湿热度交换可以得到有效提高[3]。因此,在水利工程护坡生态施工建设时,可以有效利用植被混凝土多孔结构进行水土维护,由于植被混凝土是多孔结构的一种混凝土,所在区域的气温升高就会影响混凝土,但土层的温度会有效降低,水土中的水分以及养分就可以被牢牢锁住,可以有效为生态植物进行必要的水分。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生长环境,相较于普通的混凝土材料,植被混凝土具有非常好的保水性质,更适宜植物生存。
3.2 网垫护坡
在生态立市的基础上,网垫护坡可谓是特色牌,具体表现在其可以根据具体的河道主体建设灵活改变,但同时也需要人类的参与,需要事先拟定一套可以落地,考虑实际的执行方案,在明确河道主体的建设难度和建设强度之后,根据具体的河流冲刷强度、河流水土流失程度来进行不同的设计,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整性。因此,常用于一些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冲刷强度大的河道护坡施工之中。网垫护坡不同于传统的草皮护坡,其适应能力更强,尤其是在河道汛期到来之时,网垫护坡可以根据水位上涨的程度进行具体的设置和调节,还可以重复性的利用,不会增加网垫成本,但会增加人力维护成本,虽然有种植优势,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维护难度。在网垫护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施工材料不同,施工类型的不同差异,进行提前设计,例如混凝土框格在施工过程中的难度较大,需要较多的植被资源和成本,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考量。
3.3 植被护坡
植被护坡就是通过种植植被来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生态护坡技术,众所周知,植被的根系非常发达,可以深入几十米的土层,因此经常会用来故土或者防止水土流失。植被护坡这种生态护坡技术就是通过这一原理对河道进行治理,同时植被护坡技术还可以有效美化环境,提高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但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人员在挑选植物时需要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区域性的植被类型、地区性的气候类型和降水条件等,进行多方面的植被考量。在种植植被的过程中,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容易存活的植被类型。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土壤条件不同,所种植的植被类型也有所不同不能完全参照,例如我国高原地区冻土面积广阔,环境相对平原地区较为恶劣,因此所要种植的植物类型最好是耐寒、耐旱,而且适宜冻土地区种植的植物。我国在进行植被的种植时,可以有效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种植方式,例如水利喷播的方式,快速全天候地进行种植,缩短工程建设的工期,综合提高生态护坡的建设效率[3]。
3.4 三维植被网护坡技术
在河道施工改革时,这种技术有其自身的护坡优势,其中,纯以植被来巩固护坡的方式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优势,而土工网护坡可以巩固土壤养分,提高区域性的生态稳定性。二者的结合就是该项技术的精髓,这就表明该项技术适应性非常强,既可以为植被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空间,也可以降低工程成本的投入[4]。将技术优势运用到河道项目中,可以带来广泛的辐射效应,对周边的农业区,交通运输区等都具有非常良好的辐射作用。尤其是通过大面积的土壤稳固,周边的气候会得到改善。但是,应该要注意的重点就是要结合区域的土壤结构和气候、水文等条件,种植空间性的植物品种,通过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和植物品种的配合,形成良好的区域生态系统,让生态植被体系起到更好的质量。另外要保证植被的覆盖率,保护原有生态,因此需要结合实际的区域条件进行护坡技术施工。
3.5 多元化的生态系统建设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差异比较大,在河道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需要结合城市的实际需求,结合城市的绿地风格以及特色,展开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在选择适合的植被类型时需要有效协调区域的植被体系和植物系统,在生态多元化的系统中保留自然的植物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设适宜生存的生态植物系统,既要降低人工成本,又要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最大限度还原自然生态系统,保证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循环,使河道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的生态护坡防护技术可以有效保护水利工程的环境,也可以提高区域的生态效应。因此,需要结合地区性的生态实际发展情况,注重技术与生态修复的结合,秉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在保证整个河道生态护坡防护的效果的同时,使整个河道项目质量更高,拥有的价值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