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
2021-03-30温喜元
温喜元
(山西五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3)
0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带动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尤其是采用了混凝土施工的方式之后不仅能够保障施工建筑质量同时也给传统的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升级。然而在具体的作业过程中,由于通常会收到外部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混凝土结构经常会出现裂缝的问题,给最终建设质量带来不利影响,严重者还会威胁到后期使用安全。所以必须针对施工中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操作技术的优化,和人员专业技能的改善等方面措施,从根本上改善混凝土裂缝问题。
1 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分析
1.1 设计因素
建筑施工行业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多,为了保障施工有序推进,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在开展施工设计之前必须对实际施工现场进行勘验,确保各项信息的准确性。但是在实际勘察期间,存在着一定的工作失误,造成收集信息资料不准确,施工图纸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出现,给后期施工结构造成影响,增加了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所以为了避免作业中出现此类问题,必须结合实际现场进行分析,编制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施工设计方案。
1.2 材料问题
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因为材料因素所造成的混凝土施工出现裂缝的问题非常常见,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配置过程中采用的水泥和骨料质量与设计要求不相符,或是在配比过程中,配比的参数与设计要求不符导致混凝土质量不达标,出现裂缝。除了上述原因,物料中含沙量较大,化学添加剂种类不匹配等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混凝土配比过程中物料之间的化学反应与设计要求不符,造成物料质量不满足的情况[1]。
1.3 环境问题
混凝土材料所需要的物料一般来说都具有特殊的性质,当外界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化的时候,就很容易造成混凝土的性能出现变化。此时如果外界的环境温度变化较大,也会出现温度应力。当这个应力超出混凝土所能够承载的抵抗力,就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施工现场,横跨度的裂缝更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而且因为正处于结构的表面所以更容易被人们发现。与此同时,钢结构会受到很多不利条件和物质的影响,出现质量方面的变化造成最终结构的变化。
1.4 混凝土材料的配置
通过对大量裂缝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在配置的过程中,各个成分的配置比例不符合造成的。只有确保所有的添加成本完全依照设计成本的添加比例进行,通过试验配比确认比例之后,计算出添加料的分量,才能进行应用。为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必须在配料之前核验所有物料的成分和质量,尤其是水泥。这是由于水泥在配比过程中遇水会出现水热反应并形成大量的气泡,这一变化会对混凝土物料产生影响,降低其承载负荷的能力。
1.5 施工环境
混凝土在施工中由于其性质原因,当外部天气发生变化时,就会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原料中有一部分材料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在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其受影响程度更大。所以,在温度和湿度的双重作用力下混凝土的结构就会出现变形,造成混凝土的整体强度降低,寿命减少,此时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所以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出现,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必须选择温度和湿度相对适宜的天气。如果天气过热,则需要采用降温的措施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针对混凝土裂缝治理的一些措施
2.1 改变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最大原因就是建筑设计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首先需要对建筑结构的设计进行分析,确保设计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当然在此项工作开始之前就需要对施工地质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区域地质地形以及周边的环境情况,尽可能收集更多的数据来确保设计方案的全面性和可实施性。当然在进行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选择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的原材料同时配合钢筋的使用[2]。为了避免外界温度对混凝土应力产生不良影响,进而造成最终的结构出现裂缝等问题,那么在操作中就可以通过增设伸缩缝的问题来分散温度对混凝土所带来的应力,避免出现混凝土裂缝的问题。
2.2 对混凝土材料的选用进行合理配制
要确保混凝土材料自身的质量就需要严把材料关。在选材的过程中要确保材料满足施工设计要求符合招标合同。首先在材料选择之前应当选择口碑更好,品质有保障的厂家。材料在出厂时要提供对应的材料检验报告和合格证。在材料入场之前应当对材料进行核验,确保材料的性能、数量、参数等符合要求。收集相关检验材料留存。在进入场地之后还应当确保材料的存储符合要求,避免材料受潮变质。在正式施工之前,要对库存材料进行检查,检验其是否超期使用,确保材料的有效性。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大型的机械设备,为了确保施工的有效性,参与施工的工作人员应当对这些设备进行检验,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且符合施工设计要求。要保障施工安全,避免出现风险。应当提升质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责任心。确保他们严格依照设计要求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检验,避免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混凝土进入到施工现场。在进行混凝土配置的过程中,应当严格依照试验数据和实际现场情况的需求进行配比,分析目前采用的混凝土施工工艺以及结构裁面等因素,及时对砂石、水泥的配比进行调整,如必要则可以通过增加添加剂来提升混凝土的整体性能,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
2.3 加大施工监管力度
为了避免出现裂缝问题,在完成对组成材料的管控工作之后,还应当注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施工作业。这是由于混凝土自身具备一定的沁水性能,而且骨料自身具有沉降的性能,就会造成混凝土出现塑形收缩裂缝[3]。所以从混凝土开始浇筑的过程中到混凝土完全凝结的这个时间段,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就需要不断地在混凝土结构表层进行压实和涂抹。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工作后的24h之内不能开展对应的物料吊卸,要确保混凝土材料在完全凝结之前不会对结构造成任何的影响。而依照混凝土正常的凝结规律,至少需要24h的凝结周期。
2.4 混凝土添加剂的控制
在进行混凝土配置的过程中,如果增加了过多吸收性较强的物料和成本,同时骨料中的水泥和干缩性材料较多,就会增加混凝土的干缩性能。此时为了确保物料的有效性可以借助粉煤灰或是减水剂等添加剂成分来降低混凝土的渗水问题。
2.5 对成品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通过上述方式有效减少混凝土出现裂缝的问题,但也不是绝对能够避免的。完成混凝土浇筑之后,还需要注重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如此才能更进一步地降低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概率。对于已经凝固成型的混凝土,应当做好保温保湿的防护工作。尤其是在周围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减少室内外的温度差异,降低因为温度变化过大而产生的应力,通过保湿的措施来保持混凝土的松弛度[4]。当然,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好浇灌的流程,注意浇筑表面防水层的铺设,避免因为雨天导致雨水进入到混凝土内部,造成后期干燥过程中出现裂缝的问题。尤其是在夏季天气较热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混凝土的保湿工作,可以通过在混凝土表面敷设塑料层等材料来降低阳光对混凝土的直射可能性。及时通过喷水的方式保证混凝土整体的湿度,避免因为温度过高造成混凝土部分快速干燥导致出现裂缝。应当注意的是,进行混凝土养护工作的实施周期通常情况下不得少于两周,如此才能够真正确保混凝土的完整性避免出现开裂的情况。
2.6 对现有裂缝进行修补
对于已经存在裂缝的混凝土可以通过修补的方式来降低裂缝对整个建筑结构的影响。
(1)对出现裂缝的位置进行灌浆,利用高压设备将之前配置好的补浆液打压入裂缝的位置,通过这种方式来闭合裂缝。
(2)可以在裂缝的位置进行涂层封闭式处理,然后再使用混凝土材料对存在细微裂缝或是网状裂缝的地方进行细微的处理,使其充分吸收修补液体,以此来封闭混凝土出现的施工裂缝。
(3)在存在裂缝的位置进行封堵处理,采用水泥砂浆等材料对裂缝进行封堵和填充,如果有必要还应当对裂缝处提前进行处理,清理裂缝缝隙,保障封堵材料充分填入。
3 结语
通过对混凝土裂缝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建筑结构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情况就会频繁出现,造成整个建筑的质量降低的问题,甚至还会减少建筑自身的使用寿命。所以需要对引起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针对性地改善措施来提升混凝土在配比、浇筑、施工、后期保养等各个方面的防护工作,从而确保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避免其出现裂缝,提升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