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1-03-30钟晓天

建材与装饰 2021年30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设计

钟晓天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1 “互联网+”对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的意义

在国家“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直到2025年,全国高校基本实现,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六大方面的发展目标。这一政策的出台直接推动了教育教学领域朝着“互联网+”的方向做出新的变革。

信息化技术运用于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使教学从封闭变得开放,使学习资源得到更加均衡的拓展,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学生在移动网络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获取知识,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求知若渴的精神[1]。因此,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结合“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开展教学的必备手段。

本文以《公共建筑设计》为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公共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操与创新能力,通过课堂讲授与课程设计实践,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公共建筑的设计内容和方法步骤,根据小型公共建筑的基本尺度、设计规范及空间特点等知识完成课程设计。

2 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针对目前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发现,建筑设计专业课程包含课程多,涉及建筑理论、建筑美学、建筑景观、建筑设计、工程施工等设计理论类课程,软件类课程、方案设计类课程与表现类课程和综合实训类课程,这些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多,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实操培训技能少,由于知识更新较快,现行的许多教学材料,多为传统教材,从审批到投入使用耗时较长,无法满足建筑设计专业的前沿性需求,传统教材缺乏融入最新的建筑设计前沿理念及建筑施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2]。同时,每个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参差不齐、对课程理解不同,对课程设计思维创新和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因此,根据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各学校教师也进行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如增加实践课学时比重,组织学生现场教学、实地观摩教学,甚至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项目化、岗位化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这些措施使学生的建筑设计实践能力得到一部分提升,但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太长,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而建筑设计前期需要掌握的设计理论知识(如设计原理、设计规范、设计方法论等)较为繁杂,造成部分课堂的理论讲解部分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留给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导致知识内化程度不够,学生难以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反馈也是不足的。

(1)大班制和集体课,缺乏个性化教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接受同样层次的教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满足传统课堂的统一、集中的学习需求,却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针对各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难以被调动和激发,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专业能力无法得到全方面发展,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出现跟不上学习进度或学习情绪低下的情况。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在实践中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运用情况,项目实践训练得不到强化,教师则很难及时对下一次授课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

(2)网络课程质量不高,教师技术不熟练。目前建筑设计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内容质量不够高,受教材内容和课程学分制所限,网络课程创新内容不多,大多按教材内容和学分要求编制,甚至以教材为蓝本制作PPT、视频、软件教学内容,缺乏深度融入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编制网络课程。

(3)由于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不同,网络课程的运用还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网络课程的形式有待补充完善。部分教师用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只是运用线上平台进行课堂签到、布置作业、简单的课程教学等基本操作。而网络平台数据库应用、数据信息链接、音频、视频等技术应用的更强大的功能没能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各学校建筑设计专任教师还需要根据网络技术的不断变化,不断加强专任教师的技术培训,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深入有效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 “互联网+”运用于《公共建筑设计》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建议

结合以上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特点和课程现存问题,以《公共建筑设计》为例总结出以下三点教学改革建议。

3.1 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传统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专任教师在开展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时,需要以网络信息技术、网络信息化为手段,根据建筑设计行业真实岗位工作需求,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制定完整、合理、有效的课程理论体系、实践体系,优化传统教学设计框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理论讲解为主,实践课程偏少的现象,要让专任教师熟练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辅导课件、建筑大师访谈、软件教学视频、经典设计案例分析等全面的信息化资源将理论知识、实践要求直观地为学生展现出来。同时,在传统课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以及更多图文并茂的优秀案例、视频动画等方式对基本设计概念、原理进行展示、讲解。通过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场景,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课程相关的重点、难点、要点转化为在线学习任务点,强化学生进行知识内化,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2 不断培训专任教师,运用优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今天,一定质量的网络教学平台,需要专任教师不断学习教学新技术、新方法,使教学水平、教育质量都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技术教学,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设备和工具,不受时空、人数限制,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海量的课外专业知识。教师可以以“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为基础,在平台上给学生提供更大量、更全面、更有深度的参考文献、建筑设计公众号、建筑设计论坛、建筑大师讲座、视频软件教程等优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帮助,引导学生共享学习心得、成果、疑问等,形成积极的在线交流氛围。教师与学生各自做好导学与自学的角色,推进师生之间及时互动反馈、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良好效应。

除了理论知识以外,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后空闲时间,定期组织学生集中进行线下实操训练或实地调研参观各类建筑,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切身感受、理解实际场地与人体尺度之间的尺度感和比例关系,使学生在自发的实践过程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从理论到实践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设计,培养个人的设计思维。

3.3 利用云平台大数据功能,构建过程式评价体系,提高课程知识转化效率

传统的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环节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教师讲授完知识点与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之间相隔的时间,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教学反馈。教师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课程相关的公共建筑设计规范等知识点设计成为选择、填空、简答等简单的题型,构成线上作业库、试题库。在讲解完知识点后立刻发布随堂测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上传到平台。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功能,可以高效地获得学生学习效果的数据反馈。另外,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一系列的成绩管理功能,从课前预习情况、课堂签到、课堂讨论互动、课堂PPT汇报、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等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每个考核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相应的权重比例,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也能从科学、清晰、客观、公正的综合成绩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成效,以便继续优化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课程知识转化效率。

4 “互联网+”在《公共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4.1 课堂教学设计

现以《公共建筑设计》课程中幼儿园设计案例分析模块(4学时)为例,具体阐述网络平台在教学中的运用。

4.1.1 课前预习

教师将国内外优秀的幼儿园设计案例、幼儿园空间、立面一般设计手法PPT等与本模块相关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为学生提前准备课前学习的任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自主开展课前预习。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主题讨论,如“请总结优秀案例中你最喜欢的几个设计手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前的“头脑风暴”,提前为线下课堂打开思路。教师发布分组任务,要求学生以3~4人为一组进行幼儿园优秀案例分析的PPT制作,作为课前学习的成果并纳入最终的过程考核。

4.1.2 课中学习

首先利用手机APP进行问题抢答(如总结网络平台上的案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形式进入课堂导入阶段,并按照抢答成功次数决定后续案例分析PPT汇报的顺序,使学生能够在游戏的氛围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完成课前预热后,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由学生主导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PPT汇报,汇报结束后由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或点评,并使用手机APP在网络平台进行生生互评。最后由教师对各种的汇报表现进行总结,并使用VR虚拟现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场地感受1~2个幼儿园案例的真实尺度。

本模块重点难点探究阶段,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使原本枯燥的理论授课变为由学生自发实践出真知的生动课堂。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幼儿园设计任务书,展示基地现状、周边环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设计的头脑风暴,结合课前线上预习所学知识打通串联。最终形成功能气泡图或思维导图加上设计参考图的成果,由各组代表分享初步的幼儿园设计概念、空间营造方法或立面设计手法等。教师在此过程中始终起引导作用,根据各组实际情况提出核心设计要点,或解决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采用线下课堂不可取代的面对面交流优势,通过循序渐进地发问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4.1.3 课后实践

这一环节重点巩固学生课前和课堂所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线上发布幼儿园设计的场地调研作业,并推送相关网络资源。教师利用微信群等学生常用的社交应用线上追踪学生实地调研情况,督促各组进行定位签到。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及自学所得,制作场地调研前期分析PPT并上传至教学网络平台,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和所实践的项目进行回顾和转化。

4.2 过程考核评价

《公共建筑设计》将采用过程式、多元化的方式来考核评价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课前预习部分,学生的登陆次数、线上预习时长、参与主题讨论的积极性、完成课前作业的质量或课前小测的成绩等,都将成为课前考核评价的依据。课中学习部分,可根据学生的出勤率、抢答发言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和PPT汇报的表达能力进行课中考核评定。课后实践部分,考核评价的因素主要由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线上学习时长以及小组合作情况等来决定。凡是涉及全班汇报分享的环节,都将分为生生互评(40%)和教师评价(60%)进行打分。最后的成绩统计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得出。

通过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促使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对自身的学习状态有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多元化的平时成绩能更全面地帮助教师分析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总结,因材施教。另外,教师可以采用线上调查问卷的形式,在课程的中期和结束时,分别收集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当前,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体系无法及时与企业需求对接,缺乏多样化、个性化、实操性的能力培养需求,缺乏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实操型人才的目的。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传统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不断培训专任教师,运用优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利用云平台功能,构建过程式评价体系,提高课堂知识转化效率。运用好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功能,通过课堂教学设计、过程考核评价使学生更有针对性、更自主、更高效地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课程设计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建筑设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