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设备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
2021-03-30黄幸卫
黄幸卫
(解放军总医院服务保障中心,北京 100039)
0 引言
后勤工作是医院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完善医疗建筑设备通讯设施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实现建筑设备相关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保存、使用与监管等,可有效提升医院后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医院的长远发展。
1 医疗建筑设备的特点
1.1 种类繁多
医疗建筑设备是满足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在医疗楼宇中关于水、电、气、冷、热等方面的各项需求硬件基础,主要包括给水与排水设备、供配电设备、消防、监控等安防设备、空调供热、供冷系统及通风换气设备、医用中心各科室所需设备以及电梯、智能化等多种配套设施[1]。
1.2 专业性强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由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并加强维护和管理,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医院引进多种智能化平台,如新型智能化消防控制平台的正常运行,需要后勤设备管理工作人员掌握更多相关专业理论与知识以及专业技术。
1.3 安全性要求高
医疗建筑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关系着患者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如医院的供电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很多检查和治疗设备将不能正常工作;抢救室、手术室、ICU等位置的供电中断,又不能及时补救,将可能导致重大医疗事故。
2 医疗建筑设备运行管理常见的问题
2.1 信息化程度低
医疗建筑设备种类多、专业性强,相互之间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现象,空调、电梯、消防、供配电、给排水、安防与监控等分属不同专业的人员管理和维护,有些医院仅停留在设备原始台账登记、填写纸质值班或维修日志等方面,离实现设备数据的信息化统计和汇总分析、运营状况的自动反馈、故障预警或远程控制的信息化管理还有差距[2]。
2.2 运行状况不托底
以用电设备为例,由于医疗建筑设备时刻都保持在高强度的运行状态,无法及时有效地监测各用电设备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三相不平衡率、环境状态、运行负荷等参数,对用能数据或设备状态做不到预判断,往往是设备停止运行后才被发现,容易产生安全隐患或影响医疗活动。
2.3 保养维护不到位
在传统的设备运维中,数据监测停留在数据抄表、故障告警的被动阶段。在实际的环境中,状态监测采集到设备数据容量极大且类型复杂,靠运维人员对设备状态进行准确分析几乎无法实现,无法确定哪些设备需要保养,这不但缩短了设备寿命,更重要的是设备故障间歇期越来越短、给医疗救治增添不确定性[3]。
2.4 管理效率不高
缺少信息化的手段,无法满足集中管理和精准控制的需求,达不到自动化集中控制照明、锅炉、空调、消防、安防等要求。较易出现无法分析环境、湿度等数据,造成设备过度运行或能耗浪费、环境不够舒适智慧化等情景。
2.5 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医院各种设备种类多、分布点多面广、能耗计量难、运维效果难以量化统计。在设备上,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致使设备使用寿命变短、运行效率变低,设备常常出现故障,让人措手不及。在能耗上,粗放式管理占多数,无法实现精准计量、全成本核算[4]。
3 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意见建议
3.1 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3.1.1 网络基础设施薄弱
①许多医院内部网络硬件环境不能支撑数据采集或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只能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②服务器与储存系统都是采用的集群解决模式,由于系统的内部问题导致整个系统的暂停运行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建筑设备远程集中控制带来不便[4]。
3.1.2重视程度不够
不少医院存在重视部门应用,忽略集中管理的问题,从而影响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主要是因为建筑设备维修维护工作本身比较复杂烦琐,后勤保障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管理人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导致部分建筑设备相关初始信息录入不完整、维修维护数据更新不及时、监督管理准则不统一等问题[5]。
3.1.3 设备兼容性和扩展性等方面存在客观难题
不同厂家或规格、甚至不同批次的设备在信息互连与扩展性、数据采集、传输与集中控制方面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实现不同设备的集成与总控方面前期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
3.2 几条建议
医疗建筑设备的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网络环境与智能化设备的堆积,也不仅仅是一套或几套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而是需要与医院后勤管理制度梳理、体系优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日常运维等紧密结合才可发挥实效,取决于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后,不仅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能为医院后勤工作的管理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5]。
3.2.1 加强制度建设
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维护水平,化被动维修为主动巡检。在设备安装、调整、试用、维护、检测、维修保养等各个环节,制定并贯彻执行全面管理和奖惩机制,保证各种医疗设备能够安全、高效使用。首先,维护人员应当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更新专业技能,积极学习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其次,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和观念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主动引进信息化设备;再次,主动跟踪并掌握不同科室、病房和门诊的需求,善于借助信息化手段,分析医疗活动与后勤需求、设备运行状况与定期维护、科室活动与能耗使用等方面特点规律的汇总、分析和预警,并及时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防患于未然,争取实现后勤后勤管理的精准化,靠制度管人、拿数据说话、以量化定绩效,与“大锅饭”式粗放管理说再见。
3.2.2 重视发挥建筑档案信息化的基础作用
一方面,医疗建筑档案的信息化,能够帮助后勤工作人员完善和整合各项档案信息,使档案信息更加准确明了,查询更加方便。医院建设中的建筑工程规划、建设平面图、工程建设许可证、房屋竣工验收证明、土地使用许可等相关法律法规层面的档案信息以及水电、暖气、电梯空调等设备信息,保证建筑设施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的标准性、及时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医院的日常运行提供基础服务的支持,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性,保障医院的正常有序运行。另一方面,对医疗建筑各类设备信息化录入的基础上,依据后勤服务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维修保养档案,保证各设备有效、稳定运行,针对现场检查及维修维护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信息系统的设备数据进行分析对照,进行科学研判与校准,达到人机统一、设备实际与系统数据相一致[6]。
3.2.3 硬件设施建设
①进一步改善医院网络结构,提高安全水平。整合合适数量的冗余设备,借助不断改善的医院网络结构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比如关键位置的冗余等的力量,完成网络的自动回复工作,并进一步降低人工维护工作失误率,进一步提升相关工作的落实水平;②进一步提升医院信息化系统服务器和存储工作的安全稳定性。不断完成医院服务器与存储结构的优化工作。
3.2.4 引进专业设备管理系统
引进高低压智能配电系统、供水及污水处理系统、消防设备监控系统、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照明控制系统等专业信息化系统。比如,使用标准SQL数据库储存数据,有效控制与监视设备,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引入高低压智能配电系统,用于照明控制系统与智能化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科学分配用电电压,实现智能化照明,以节省大量电费及人工费,推动节约型医院的建设。
3.2.5 能耗管理信息化
建立节能监管信息系统,推广与应用节能监管平台。对空调、电梯、照明、供暖与通风、计量表具,实现远程读取、传输与控制,利用能源监控、能源统计、能耗成本分析、能源消费分析、数据查询、能耗预测、对比、设备管理监测、智能节能设备控制运用等多种手段,通过能耗状况、设备情况、历史状态、发展趋势等有精准的掌握,依托信息化数据,制定节能策略和考核指标和问责机制,并将能源消费额度分配到各个部门,使节能工作责任到人,提高能源管理效率[5]。
3.2.6 改造提升原有设备,实现信息化管控
结合医院发展需要,不断改造替换使用智能终端建筑设备,对医疗建筑的电梯、照明、新风机、水泵等终端用能设备进行智能管控及数据信息分析,做到人来开启、人走关闭,实现自动预测切断、安全风险预警,从而达到节能与智慧管理的效果。
3.2.7 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培训体系
提高医疗建筑设备运维管理人员的实操技能水平。建立设备操作、保养、维修、信息化系统维护的标准,培养和造就一支技术过硬、操作规范、执行力强的后勤保障和信息化管理团队。确保他们能更加快捷、安全、准确地完成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
4 结语
医疗建筑设备运行的信息化对医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加强医院建筑设备管理科学制度建设,与时俱进,为医院引入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后勤工作人员提供相关培训,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实现医院建筑设备运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为现代医院建设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