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平台 协同创新合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2021-03-30赵谦

江苏建材 2021年1期
关键词:复合材料测试国家

赵谦

(中材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江苏 南京 210012)

0 引言

南京玻纤院成立于1964年,是我国唯一从事玻璃纤维研究、设计、生产、检测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科研院所,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

56年来,以南京玻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创造了数十项国内首创技术产品,促进了经济长足发展。依托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材料重点平台、三个国家标委会等10个国家级、7个省部级创新平台,以自主可控的六大核心技术,推动我国玻纤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一跃成为世界玻纤第一制造大国,推动特种玻纤及立体织物满足国家重点工程材料急需。

56年来,南京玻纤院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其中包含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奖励40项,主持制修订国际标准13项、国家及行业标准139项,是全球三家碳纤维循环比对实验室之一。还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首批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先后荣获国家、省市、行业一系列荣誉和奖励。

建院56年来,南京玻纤院始终坚守国家队阵地,体现国家意志,致力成为大国重器关键材料的保障者、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者、行业技术进步的引领者、蓝天保卫战的贡献者、创新图强文化的传承者、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改革者。

1 企业发展主要成就

(1)大国重器关键材料的保障者:为保障尖端装备做出重大贡献。

特种纤维∶特种玻璃纤维 “品种世界第一”,单体产量世界最高的池窑生产技术,形成耐辐照、低介电、高硅氧等系列化玻璃纤维。纤维预制体∶六大工艺门类高性能纤维预制体,研制水平高、服务航空航天舰船核工业等装备领域。建材行业唯一荣获中央六部委“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2)行业技术进步的引领者∶为中国跃升为世界玻纤岩棉第一制造大国作出重大贡献。

第一阶段(1958年~1988年)

玻纤:通过坩埚法制造工艺的自主开发,实现了从无到有,建立了完整的玻纤工业体系。

岩棉:通过自主开发了沉降法生产线,实现了从无到有。

第二阶段(1989年~2008年)

玻纤:通过“八五”攻关 ,以坩埚、代铂炉技术进入到池窑技术时代,年产量从4万t发展到160万t,实现从小到大的飞跃。

岩棉:突破摆锤法工艺技术,实现岩棉行业产业化,单线产能1.6万t,实现从小到大的飞跃。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

玻纤:实现工业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提升,年产量增长到527万t,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了从大到强。

岩棉:开发第二代岩棉电熔法技术 ,技术持续突破 ,年产量增长到350万t,实现了从大到强。

玻纤池窑拉丝技术与装备开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设计并投产玻纤池窑生产线70余条。岩棉生产技术装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设计并投产岩矿棉生产线100余条。

(3)蓝天保卫战的贡献者∶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行业节能减排作出重大贡献。

2015年~2019年覆膜滤料销量迅速上升,推广覆膜滤料,实现趋零排放。

发明的覆膜滤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品广泛应用在水泥、电力、钢铁等行业,五年累计销量1 100万m2,实现减排粉尘28万t,市场占有率第一。

水泥行业:国内超净排放运行项目超过150余台;行业内最早5 mg/Nm2以内超净排放业绩。

电力行业:国内首台600MW大型机组5mg/Nm2超净排放业绩。

(4)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者∶持续突破增强转制院所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活力。

1985年,实行“包上缴基数、超基数分成”的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

1994年,成为股份合作制试点科研院所改革的一面旗帜。

1999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转为企业。

2006年,成为中材科技母体,登陆资本市场。

2016年,设立新型创新中心,探索激励机制。

2020年,实现资产一体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5)创新图强文化的传承者∶坚守国家队定位,继承创新图强基因,履行央企担当。

讲述艰苦奋斗的身边故事,让创新图强文化代代相传,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最佳实践企业”称号。

积极投身扶贫攻坚战,在苏北、安徽、四川3地持续扶贫6年,两个贫困村成功脱贫摘帽,为贫困地区引入投资亿元以上企业4家,解决劳动就业近2000人。

滤纸助力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玻璃光纤广泛用于病毒核酸检测,受到人民日报关注。

(6)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改革者∶成为江苏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

强化“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依托行业技能鉴定站,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群众性技术经济活动,培养了韩进华、瞿书涯、王宇等一批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创新能手”和“全国建材行业工匠”。

2 近五年创新成果

五年来,南京玻纤院积极探索从传统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向转制院所转变,实施产业发展、创新孵化、行业服务三大平台建设。

(1)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实现特种玻纤和过滤材料从单一品种到系列化功能化的延伸;实现产业发展模式从内生增长向联合重组的转变;实现产业基地从国内布局向国际布局的跨越;设立院创新中心,形成“四个六”的创新机制。

(2)创新孵化释放新活力。实现创新主体从单一产业、实体研发部门向“实体+创新中心”协同的模式转变;实现科研管理模式从项目管理向“三线两总”管理系统、全流程管理转变;实现科研方法从传统试错法向数值仿真、机器学习转变;实现激励考核从论文专利为主向全成本核算下的项目分红和转化收益转变。在四川宣汉建立西南分院,探索出政府搭台、玻纤院受托运营产业集聚区的新模式。累计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43项,国际标准14项。

(3)行业服务拓展新空间。实现从单纯设计向EPC工程总承包业务模式转变;实现从面向单一企业服务到面向产业集聚区全面服务的转变;实现从主持制修订国内标准为主到国内标准国际标准并重的转变。

(4)核心竞争力增强。荣获一批科技成果奖励。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2019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201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特等奖 1项 (2019年);中国专利金奖1项(2020年);中国专利银奖1项(2019年);全国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7年,2018年);新申请专利246件,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115件。五年来,共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4项。

(5)高质量发展能力持续提升。获批两个国家级平台。先后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荣获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奖”“江苏省十大创新企业”;荣获江苏省省长质量奖、南京市市长质量奖;荣获全国建材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一等奖2项;荣获江苏省首届“江苏精品”认证;获批成为“全国碳纤维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单位;获得国家工信部批准建设国家新材料重点平台(测试评价平台复合材料行业中心)。

(6)强大凝聚力得到巩固。员工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增强。先后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企业文化建设最佳实践企业、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社会责任示范企业;获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中国建材集团“十佳党建工作品牌”、2019年度“六星企业”。

3 合作共赢未来

“十四五”期间,南京玻纤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遵循集团战略理念,根据中材科技“创新型、国际型、价值型”企业定位,坚持院“12345”发展思路,升级“三做一探索”业务战略,打通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院“12345”发展思路:①以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优势学科的技术创新为主线;②着力强化市场运作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建设;③不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不干、不是经团队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干、投资低于一定门槛的产业不干;④做大膜材料产业,做强宇航材料产业,做优创新孵化平台,探索行业服务新模式;⑤持续开展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品牌创新的产业全面创新战略。

院“三做一探索”业务战略:①膜材料产业致力做大,打造隐形冠军;②宇航材料产业致力做强,保持国内国际领先地位;③创新孵化平台致力做优,建成行之有效的创新和激励模式;④行业服务探索出能做强做大可推广复制、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3.1 依托国家平台共建,打造一流的国家级行业服务平台“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

测试评价贯穿材料研发、生产、应用全过程,是材料产业提质升级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测试评价领域存在测试机构分散、标准不统一、权威性不足等短板问题。平台的建设旨在突破测试评价瓶颈,解决“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问题。

问题现状:机构多、规模小,评价方法落后,部分高性能测试仪器装备依赖进口;一些高价值仪器装备长期闲置、人才不足、市场化服务能力弱;缺少统一的测试方法和标准、数据积累不足、缺乏共享;与国际测试评价机构缺乏协同互认。

要建立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构建新材料测试评价体系,解决新材料测试评价的瓶颈和短板,提升测试评价能力和水平,为新材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1)战略引领、问题导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2)整合资源、增量提升。梳理资源盘活存量,吸引增量提升装备。

(3)开放合作、共享发展。加强人才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国际互认。

(4)创新机制、创建品牌。吸引地方政府、社会资本、行业测试评价机构、上下游企业、互联网企业参与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统一品牌建设。

复合材料行业中心是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与复合材料研发、制造、应用等上下游单位建立多维度的合作共建关系。

8个专业材料方向:①高性能纤维;②纤维预制体;③树脂基复合材料;④陶瓷基复合材料;⑤金属基复合材料;⑥碳/碳复合材料;⑦生物复合材料;⑧胶凝基复合材料。

“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复合材料行业中心”建设进展:获得国际互认。

南京玻纤院主导制修订碳纤维国际标准ISO 10119:2020《碳纤维密度的测定》正式发布。作为3个碳纤维国际循环比对实验室之一,参加ISO/CD 20975-1循环比对试验,获得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实验室)认可。

南京玻纤院作为碳纤维复合材料标准化融合组长单位,研究打通新材料JM通用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提出JM通用标准制修订路径。2020年启动4项标准制修订工作,目前均已通过立项评审。探索JM两地标准化协同工作创新模式,目前已获批江苏省标准化试点、江苏省标准化示范基地、江苏省标准体系研究项目。

“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复合材料行业中心”运行模式: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运行。①产业化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②制定技术路线图,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③建立统一规范的测试评价体系,实现互信互认;④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平台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3.2 坚持开放协同,提升“四个面向”的技术创新效能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南京玻纤院拥有研发 、设计、制造、测试评价“四位一体”的工程化研发综合优势,聚焦技术工程化 ,愿意与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打通创新链,赋能产业链。

围绕“四个面向”,突出战略重点,加强原始创新,强化自主创新,不断集成创新,积极协同创新,帮助传统材料领域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四化转型,在新材料领域巩固优势,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打造关键领域协同创新平台,满足国家关键战略领域的需求。

南京玻纤院目前正在进行大科学工程用特种玻璃纤维材料、机器学习与数值模拟、民用飞机和商用航空发动机先进复合材料、新能源电池用膜材料、大气治理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玻纤及复合材料循环再利用、绿色生产智能制造技术、血液净化和健康检测用材料和器械等研发工作。

打造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政府的精准扶持,各类资本的积极参与,高校基础研究,企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开拓,用户的需求牵引和应用支持以及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环境与文化。

跨越“达尔文”死海,需要金融资本和志同道合者参与。

3.3 依托产业链合作共赢,合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1)以开放协同联合重组共同做强做优做大产业。为了提升在全球经济大变局中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以资本为纽带,基于共同的战略目标,在膜材料、特种玻璃纤维产业与同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打造细分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产业。

(2)以创新要素集聚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特色园区、产业聚集区建设,以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能力优势,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4 结语

南京玻纤院将充分发挥研究、设计、制造、测试评价“四位一体”的综合优势,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重大项目联合开发和高端人才培养,与企业在原材料供应、市场开拓和应用开发,与配套单位在“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与园区在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发展。携手共建国家平台,开放协同创新,合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体,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复合材料测试国家
浅谈现代建筑中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
幽默大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民机复合材料的适航鉴定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TiO2/AC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