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防控跨境迁飞害虫工作现状及对策
——以云南省为例
2021-03-30陈鹏张家胜陈凯
陈鹏,张家胜,陈凯
(1.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云南 昆明 650224)
外来入侵生物一直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尤其是迁飞害虫,可以通过主动迁移实现生境的快速扩展。迁飞害虫进入新的环境后,如果没有相抗衡或制约的生物,就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进而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1]。笔者针对近年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黄脊竹蝗Ceracriskiangsu等迁飞害虫入侵云南危害实际,分析在应急防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防控外来林草有害生物入侵提供参考。
1 跨境迁飞害虫在云南的入侵及防控
云南省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是迁飞害虫跨境入侵我国的重要桥头堡和北迁虫源地[2-3]。大量研究表明,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桔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correcta等中南半岛乃至印度半岛的昆虫在西南季风的驱动下,能够顺着延绵高山峡谷、深切河道迁飞进入云南,并深入我国内地危害[4-6]。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经缅甸首次迁飞进入云南江城,仅仅半年的时间,该虫已扩散至我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三分之二以上玉米种植区,成为数十年来我国位居首位的重大玉米害虫[7-10]。2020年6月,迁入型黄脊竹蝗经由老挝突袭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并快速蔓延至云南省4个州(市)11个县62个乡镇和4个自然保护区,发生面积超1.1万hm2,对云南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1-14]。
目前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南方多省区定殖,“分区治理、联防联控”“应急防控、长期防控”成为近期及未来一段时间治理草地贪夜蛾的基本策略[8-10]。针对2020年迁入型黄脊竹蝗,云南省迅速采取了全方位、高强度、立体化的防控措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控制增量、减少存量”“打点、截流、灭源、阻击”“人防与机防、生防与化防、空防与地防、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等策略,仅用两个月时间,全省黄脊竹蝗发生面积“清零”,成功阻击了境外迁入的黄脊竹蝗大范围扩散蔓延[12-14]。
2 云南跨境迁飞害虫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草地贪夜蛾、黄脊竹蝗在如此短时间内在云南及我国多地扩散蔓延,这与我们对境外虫情的分布区域、危害面积、危害程度的认识不够清楚有关,也与境内外虫情监测信息交流不通畅密不可分。云南省虽然有效阻断了黄脊竹蝗等迁飞害虫进一步危害,但也暴露出在防控境外迁飞害虫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1)虫情信息互通不畅。当前,云南边境地区与相邻国家(地区)相关部门对跨境迁飞害虫的信息收集系统仍然比较落后。如云南省江城县与相邻的老挝丰沙里省,仅局限于通过民间提供有限的害虫发生发展情况信息,尚未建立与境外虫源地国家(地区)联合监测与信息共享机制,导致云南省与邻国针对重大跨境迁飞害虫信息沟通不畅,难于满足沙漠蝗Schistocercagregaria(Forskål)[15]、黄脊竹蝗等迁飞性突发性害虫应急管控的现实需求。
2)灾害风险评估能力不足。云南省目前对突发性迁飞害虫的风险评估大多是分散的、零散的,以经验性判断为主,主要依靠临时动员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专家会商的方式进行,系统性、先进性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手段亟待研究开发。以2020年迁入型黄脊竹蝗为例,云南省建立了市、县、乡、村、组及公益林管护员六级虫情监测网络,组建了云南省黄脊竹蝗防控工作专家组,及时处置突发性迁飞害虫扩散蔓延,效果明显。但面对多样化的新形势,比如国际公路铁路大通道的建成、国家间频繁的贸易往来、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等,为跨境迁飞害虫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依靠临时性工作机制很难满足长期的跨境迁飞害虫风险管控需求。
3)灾情监测预报能力不足。近年来,尽管云南省对本土常发性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但对“源头在外”的突发性跨境迁飞害虫的有效监测力不从心,监测手段技术也比较缺乏[14]。目前,云南省边境地区以及邻国比邻区域,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当地害虫监测预报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地面调查方式进行,费工费时,准确率低,对于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以及交通偏远、山高林密地区的适用性较差,与科学监控的高标准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同时,信息传递手段落后,缺乏有效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风险性分析,致使灾情调查和监测效率较低,不能及时预判有害生物灾情。现行的一些先进的测报技术和设备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境外迁飞害虫监测预报工作远不能满足防治工作需要[16]。
4)应急保障能力不足。云南省对跨境迁飞害虫风险评估和应急防控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在财力、物力、技术储备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对于跨境迁飞害虫监测预报、灾害风险评估、灾后生态重建等环节的投入严重不足,大量资金投入到灾后救灾上。多山多河的云南及其近邻国地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阻遏跨境迁飞害虫扩散蔓延的基础理论和迁飞害虫扩散机理及其形成的临界气象条件与环境影响的关系等尚不清楚,针对高山峡谷景观的跨境迁飞害虫防控技术支撑体系尚未建成。
3 防控境外迁飞害虫的对策建议
1)建立国家(地区)间联防联控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全球迁飞害虫防控国际合作与交流[10],加快建立沙漠蝗、草地贪夜蛾、黄脊竹蝗等重大迁飞害虫防控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广泛开展技术交流、联合监测、信息共享、联防协作等,构建重大迁飞虫情监测防控共同体,提高应对跨境迁飞害虫的预见性和区域治理能力,着力解决“源头在外”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管控沙漠蝗、黄脊竹蝗、草地贪夜蛾等迁飞害虫,建成集监测预报、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为一体的迁飞害虫常态化联防联控体系[17],构建我国防控外来林草有害生物入侵长效机制。
2)完善跨境迁飞害虫风险评估机制。云南省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应发挥跨境迁飞害虫风险评估区域性引领作用,加强与邻近国家(地区)紧密合作,建立风险评估联合机构,对迁飞害虫风险评估进行总体设计,规范风险评估方法和操作规程,完善云南省及其邻近国家(地区)间跨境迁飞害虫风险评估标准体系,组织开展跨境迁飞害虫风险评估宏观战略及评估技术研究,着力解决评估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云南及周边国家(地区)相关专家的作用,定期组织专家会诊,建立健全相邻国家(地区)间跨境迁飞害虫风险评估体系和远程诊断网络系统。
3)加强虫源地管控,及时阻断境外迁飞害虫危害。云南边境及相邻国家(地区)是境外迁飞害虫进入我国西南地区的首站,也是经云南向我国内地纵深扩散迁移蔓延的起点。所以,不仅要防止云南的虫源向内地迁飞扩散,还要在云南边境及相邻国家(地区)加强虫源地管控,及时开展迁飞害虫阻截防控,将迁飞害虫阻挡于边境区域,防止进一步扩散蔓延。云南及相邻国家(地区)都应着眼于大区域,在确定虫源防控区时,不仅要考虑迁飞害虫周年发生区,还要考虑其季节发生区;不仅要考虑区域因素,还要考虑地形地貌特征。虫源地不仅是大区域的划分,更应有较为明确的具体地理位置信息。只有确定了虫源地具体方位,虫源防控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举措有据。同时,云南省地形地貌复杂,纵向河谷山谷众多,为迁飞害虫迁移提供了便利通道,明确了迁飞害虫的迁移路径,也为利用这些天然地形开展迁移阻截提供了可能[2-4]。例如,在云南纵向岭谷区,独龙江、怒江、澜沧江等河谷山谷就是草地贪夜蛾重要迁移路径,在这些迁移路径上实施草地贪夜蛾阻截防控,可以极大降低阻截成本,提高阻截防控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防控效果。
4)加强跨境迁飞害虫防控能力建设。云南省相关研究机构应加强跨境迁飞害虫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着力解决跨境迁飞害虫源头管控、监测预报、防治技术等难题,整合现有研究成果应用于迁飞害虫防控。加强云南省边境县(区)林草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常规性监测预报、预防性防治和应急防控能力建设,完善跨境迁飞害虫突发事件的立体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体系。加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加强基础设施管理,搞好基础设施运维。同时,应加强面向基层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大力提升边境区域应对跨境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防控能力和水平,实现早发现、早处置、早阻断,维护我国边境地区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