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与展望
——基于国际林联第25届世界林业大会

2021-03-30檀艺佳

中国林业经济 2021年3期
关键词:森林公园林业森林

檀艺佳,李 嘉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2019 年9月,第25届世界林业大会(IUFRO)在巴西库里蒂巴市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森林研究与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大会围绕林业相关热点问题及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本文聚焦此次大会中的林业经济管理前沿,主要集中于森林资源管理、森林多元价值研究、森林公园管理实践三方面,旨在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理论与案例的总结分析,探讨林业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剖析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及发展动态,以期为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 森林资源管理:多部门协同合作

近年来,为平衡环境、生产和社会需要,森林可持续管理逐渐从行政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包括非政府组织、地方社区、公司和政府机构等多部门协同合作成为森林社会治理的重要趋势,尤其是地方社区和林场主协会成为协调小型林业生产者和其它主体的重要媒介,并实现了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计改善。许多国家积累了丰富的多部门协同治理的案例实践,为全球林业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1 政府与私人组织合作模式

通过政府私人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model,PPP 模式)探索林业领域的集体行动和集体利益成为欧洲重要政策理念[1]。20 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农业活动的发展,巴拉圭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为此,巴拉圭制定了多种战略以改善森林减少,并对森林进行多部门共同保护。此外,森林管理者还与小型生产者及土著部落社区合作,旨在通过提高森林价值来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从而更好地保护森林,这为其他地区森林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1]。加拿大政府和私人部门不断加强协作机制,通过圆桌会议、咨询和商业合作等协作形式减少冲突,增加在林业管理中的共同策略。这些与当地土著的合作经验,对于我国带动少数民族居民、偏远地区农民合作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南非也开始在林地改革中实施政府、私人合作模式,但目前存在透明度低、缺乏受托人承诺和技术指导的问题,农户联合组织的参与度很低,土地优先使用权争议较大,市场参与存在障碍。基于环保需求和公共政策支持,阿根廷林业部门也开始建立大学、政府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环保公司等组织合作的跨部门网络。但该行动是自发的且受到地域限制,因此亟需各个区域在多维度上做出行动。因此,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管理措施以及技术资金支持,建立包含风险共担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惩罚机制的有效治理体系,支持政府环境职能部门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实现有效生态管理。研究表明,专业权威的第三方平台应具有监管和提供信息两方面基本职能[2]。同时,林业公司也需要建立社会和环境责任意识。自然资源协同治理正成为国际趋势,需要考虑合作过程中个人层面、人际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多方影响,这对构建信任、改善协作过程至关重要。

1.2 政府与社区合作模式

积极与社区合作是多部门协同管理森林资源的重要趋势。菲律宾的案例研究发现,政府与社区合作有益于解决气候变化,也给地方社区带来巨大收益:增加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有利于社区的经济收益和资本积累。因此,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困境,需要构建多级利益相关者合作网络[1]。通过社会学习研究模式发现,政府资金支持、合作和集体行动能改善亚马逊地区社区森林管理和保护,政府、大学、研究人员以及社区成员这些利益相关主体需要加强经验交流以支持社区林业管理。自2001 年以来,印度尼西亚国家森林公司开始与当地社区团体合作管理爪哇岛的国家森林,并引入社区协作森林管理系统。通过合种经济林和农作物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并大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为环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3 私人组织与其他森林管理主体的合作模式

在小规模私人森林地区,大量小规模林场主与其它森林管理主体的合作是解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策略。德国有大量私人所有的小型森林,形成了分散的小规模森林所有权体系,因此德国政府开展了近五十年的实践工作,创新性地决定让私人森林所有者和森林所有者协会和社区进行合作,以克服森林所有权分散的问题。这种合作机制具有可以灵活地满足市场、社会和环境影响的需求的优点。此外,如果在在商谈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财产的独立性、体制背景等因素,合作机制会更容易达成。智利CMPC公司通过“良好邻里计划”以及森林管理认证与周边社区达成了长期可持续合作,森林管理体系发展成为包括非政府组织、地方社区、公司和政府机构的多方合作的工作组织,共同开展景观恢复、森林规划等治理行动。

各国案例研究中发现,政府私人合作模式、政府私人或其他主体积极加强与社区合作,以及促进小规模林场主与其他森林管理主体的合作等多部门合作模式,成为森林资源管理治理结构的新趋势,并且有利于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2 森林可持续经营:生态功能转型

随着全球森林资源的持续减少,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成为了林业发展主要目标,国际研究也开始聚焦森林的生态文化功能,对森林资源利用由传统的木材逐步转型为非木质林产品、社会景观、文化教育等多功能利用。多国案例研究验证了森林的多功能利用有利于改善当地生计福利水平,也有研究表明,发展林下经济对森林资源增长具有正效应[3]。因此,各国生态功能转型经验对于我国森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1 森林的生态文化功能

由于非木质林产品管理与传统文化和当地生态知识紧密关联,非木质林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内涵。在乌克兰西部农村地区,非木质林产品是非常重要的宗教食物和装饰用品,在当地文化生态系统和居民生计中承担重要角色。芬兰通过实践发现,森林及其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可以通过文化、游憩和理疗功能结合以实现新型森林资源价值。在英国,稀缺性森林景观修复和管理能提供重要的社会价值。墨西哥研究发现,城市森林为居民提供了树荫和美学价值,并能减少二氧化碳、调节建筑温度以减少能源的使用[1]。澳大利亚天然林的文化价值则包括自然和物种知识教育功能、游憩效用以及精神愉悦功能,同时森林游憩活动也能增强民众的环境责任感。德国的研究表面,混交林中分布更多历史悠久的大型树木,将会提升公众愉悦度。此外,混交林也能更好的调节、支持文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意大利低地森林协会研究发现,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对当地利益相关者至关重要,因此森林管理模式需要将其纳入森林资源的治理。升级后的森林管理模式包括投资吸引机制、群体森林管理机制等。文化价值在人与自然互动关系中是不可替代的,并且能够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各国森林规划管理需要将森林的多功能价值纳入规划策略。

2.2 非木质林产品的应用

非木质林产品的利用对美国土著和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生计福利和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也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村民的经济收入。对吉尔吉斯斯坦农户而言,水果、坚果和药材等非木质林产品的采集利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现金收入,是农户们保持收入稳定性的重要适应性手段[1]。印度尼西亚是棕榈油的最大生产国,棕榈油产业为该国摆脱贫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该产业在可持续性方面存在潜在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南非的非木质林产品极大丰富了当地农户收入,因此多功能森林的引入有利于改善农户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在引入过程中,协调政府和森林企业利益相关者十分必要。当前,中国亟需能够提供木材、非木质林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高质量森林,因此中国森林管理策略需要从增加森林面积转为改进森林质量和生产效率;从关注木材生产转为关注森林多功能经营,建造具有丰富生态多样性的混交林。热带雨林具有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作用,其中亚马孙雨林占全球热带雨林面积的一半,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三分之一,每年吸收二氧化碳占陆地吸收总量的四分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肺”。然而,由于经济、技术极度落后,当地居民依靠放火“清理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开辟牧场养牛,这对雨林造成了严重破坏,且火势难以控制,容易引发森林大火,进一步造成巨大的灾难。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立后,国家对热带雨林保护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亚马孙雨林大火对我国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4]。

对于欧洲、美国等中高纬度地区国家,经济较为发达,森林类型主要为针叶林,植被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应着重开发森林的生态文化游憩功能。对于东南亚、南美等中低纬度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森林类型主要为阔叶林和雨林,物种类型较为丰富,生长速度较快。因此,应当利用好这一优势,着重发展非木制林产品产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也应当重视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3 森林公园:管理实践经验

森林公园是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载体,森林公园为社会提供了木材、生态多样性、水资源、休闲游憩和自然教育功能,是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平台。进入20 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森林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导向,各国积极进行自然保护区及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5],森林公园在各国实践经验及其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1 森林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自1950 年代以来,芬诺斯堪底亚森林产业迅速发展,这导致森林结构简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当前,森林经营转为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居民娱乐(狩猎,野营,浆果采摘)、维持生物多样性,使森林保持功能多样化。

目前,基于健康相关产品和服务需求,生态旅游需求不断上升,特别是森林地区的生态旅游。人们更加关注森林提供放松和新鲜空气,拥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旅游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并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合理的规划能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并且支持自然功能运行。森林公园推广服务和教育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发挥领导角色,弗罗里达农村地区正在发展可持续旅游企业,但是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并没有考虑自然因素,众多利益相关者相信推广服务可以帮助该地区通过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1]。

生态补偿能增强森林景观的质量,并且生态补偿让森林所有者和生态旅游公司建立合作并加强森林设施供给,芬兰案例研究显示游客愿意捐献给森林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土地所有者愿意接受生态补偿保护森林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此外尽管森林生态对他们的业务十分重要,但是地方旅游公司对此并不感兴趣,因此亟需通过宣传环境投资收益提升森林所有者、政府管理者和生态旅游公司的生态意识,另外加强多利益相关者合作沟通很必要。

3.2 森林公园的实践经验

欧洲最大的森林所有者SCA跨国造纸公司为确保森林能够提供上述生态服务功能,在瑞典各地建立了37个生态公园,并采用恢复、养护和造林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些面积为860~14 000hm2的森林公园进行管理。此外,还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减负作业,以确保高质量的木材和生物生产,在当前多功能森林经营模式下,森林公园能够保持更高的生物多样性[1]。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政策及其经济工具需要协调收益和成本的最优化,尼泊尔一家国家公园的案例说明珍稀物种保护政策能提高保护收益的同时降低保护成本,国家公园的物种保护面临着机会和挑战需要考虑好私人成本和公共收益协调。国家公园管理中的冲突一直是自然保护地系统中的障碍,考虑到自下而上模式的重要性,将管理权限下放到私人管理保护区被认为是可持续管理模式,基于对公园的多层级多目标利用,吸引私人领域包括个体和集体合作参入公园管理是印度尼西和南非国家公园的重要策略,另外考虑到公园法律规则、管理体制和参与者的承诺才能保证实施私人保护地模式的可行性。

户外游憩规划发展策略需要考虑健康福利,关联自然、加强遗产和共享管理,可持续旅游以及生态互动等方面,同时也要关注系统整合与适应性。日本自然生态旅游通过国家政策全力支持改革,开始实施国家公园游憩项目,同时也开展天然林的游憩和旅游活动[1]由于公园中大多数物种具有中等空气污染耐受性,曼谷一森林公园能够为社会活动提供经济、美学、防洪和社区健康等服务,通过植物种类选择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印度尼亚西亚的Jering Menduyung 自然娱乐公园,该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和树木生长量远高于岛上其他次生林植被,并且该公园为大学生参与植物保护提供机会,承担了自然教育功能。

对于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有着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且此类中高纬度地区物种类型较为单一,对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因此森林公园的建设更大程度上在于创造旅游经济价值、维持生态平衡。而在亚热带、热带中低纬度地区,物种类型十分丰富,且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因此森林公园的建设要着重于保持水土、保护珍稀物种。

4 评述与研究展望

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本,尽管我国有着较大的森林资源总量,但人均资源所有量严重短缺,因此处于潜力与压力并存的处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伴随着社会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充分挖掘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利用潜力,维持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林业绿色转型是必然趋势。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经营机制在全球的实践应用案例评析,各国面对的不同挑战及应对方法有以下三方面启示。

4.1 多部门协同合作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需要来自社会多部门主体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与私人组织合作模式、政府与社区合作模式及私人组织与其他森林管理主体的合作模式。在政府与私人组织合作模式中,政府需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建立适当的管理措施以建立包含风险共担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惩罚机制的有效治理体系,实现私人组织合作的规范化;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为私人部门提供适当的技术指导。林业公司等私人部门则需培养自己的社会与环境责任感,这对于建立值得信任的协作模式至关重要。私人组织与其他森林管理主体的合作模式则建立起了地方层级多方共同合作的治理结构,能够解决森林所有权分散的问题,并共同开展景观恢复、森林规划等治理行动。此外,将地区体制和人均财富拥有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纳入考虑是达成良好合作机制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与社区合作模式能为地方带来经济与环境的双边收益,并为能为当地低收入居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此外,建立类似的多级利益相关者合作网络也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性因素。

4.2 森林多功能经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加强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文化的重视与保护,由此催生了森林生态功能转型,包括向生态文化功能转型和非木制林产品利用转型两类。

从生态文化角度出发,对森林生态文化功能的开发与保护能够保护林区传统生态知识与传统文化;此外也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并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功能,增强民众环境责任感。对此,应当加强对森林多样性的保护,并尝试建立文化、游憩、理疗等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功能森林经营模式。此外,建立一个能够吸引投资、促进多方合作的森林管理机制也是一项艰巨且重要的任务。

而从非木制林产品的合理利用角度出发,这些相对具有更高价值的林产品能够在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前提下为贫困地区的居民带来更高的收入[6]。因此,应当着重发展关联度较高的几类林产品,尤其是工业原料类的作物,这样可以带来更高的林业产值[7]。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非木制林产品会对森林的可持续性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可能会对政府、林业企业等造成利益损伤,因此各地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多加注意。

4.3 国家森林公园建设

合适的植物种类选择能够帮助森林公园保持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珍惜物种,提高空气的污染耐受力,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也能够为公众提供自然教育功能。同时森林公园建设能提高生态可持续性,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善能促进森林公园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一种双赢的良性发展模式。此外,针对森林公园在经营过程中的管理冲突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分类模式对森林公园进行分层管理,并适当将管理权限下放,为森林公园的建设提供有力的配套支撑,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公众的环境责任感,并探索如何协调好私人成本和公共收益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森林公园合作管理体系。

4.4 研究启示与展望

十八大后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森林保护政策,设立了多个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区,保护了大量动植物栖息地,中国生态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和《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提出了保护生态、保护民生、创新体制的主要观点,坚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督促我国林业产业不断转型。同年,国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有天然林全部纳入政策保护。2018 年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林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围绕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着力构建林业品牌发展与保护长效机制。2019 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木本粮油、林下经济、花卉竹藤等绿色富民产业,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扶贫工作成果斐然。同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通过一系列森林保护政策改革和林业绿色产业实践,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体系不断完善,森林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截至至2019年底,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年完成公益林建设24.4万hm2,后备森林资源培育7.8 万hm2,森林管护任务1.15亿hm2,林业生态工程扎实推进;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累计达897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474 处,国土绿化工作成效显著[8]。

针对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现状,结合国际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发展动态,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需要从森林治理、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及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开发进行开展。需要加强森林治理中的多部门协同合作,逐步实现从行政管理向社会治理过渡,以实现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计改善;大力开发森林资源的新型功能,通过经营方式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逐渐建立完善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吸纳国际森林公园经营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

猜你喜欢

森林公园林业森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森林公园游记
land produces
龙架山森林公园
矿区旧址森林公园化改造规划设计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游温州森林公园 享自然山水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