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探讨
2021-03-30邱慧
邱慧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
不同的时代赋予外语教学不同的使命和内涵。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改革不断为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培养了不少满足时代需求的人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起培养适合国家发展的高端人才的任务, 要求这些人才不仅精通专业,而且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学术工作交流。 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应该服务于国家人才的发展, 只有结合实际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兴国的目的。 在高校大学英语改革中,专门用途英语几经起落,但从未离开教学改革的范畴。 近些年,有很多的学者和专家再次重视专门用途英语, 因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新增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为高校大学英语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一、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的概念和界定
Hutchinson 和Waters 最早提出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这一对概念。 他们把大学英语分为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两大类, 专用英语又进一步划分为职场英语和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和专用学术英语)。[1]
我国高等学校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以通用英语为主。 通用英语,即中小学以及大学所教授的普通英语,包括初级,中级,高级英语。 通用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多数高校长期以来采取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其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英语能力,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让学生通过通识英语教育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科学发展与伦理,以及学术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际, 着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通用英语更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等不同领域的综合性知识, 更关注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的融合。[2]从这个角度来看,通用英语教学更注重人文性。
专用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分为职场英语和学术英语, 同时学术英语进一步划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 专用英语教学是满足特殊需求的语言教学, 比如专业领域学习需求或职场工作需求。 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目的不在于传授专业课程知识, 而在于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交际的语言技能。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各种语类和交际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和遵守专业圈内公认的研究范式和学术话语传统等。 通用学术英语在于语言技能的培养,专门学术英语旨在内容的学习,两者联系密切,掌握语言的技能能够为专业领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专用英语教学更侧重工具性。
一直以来, 我们对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的认识不断提高,但还是有很多学生教师,甚至是学者对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存在一定的误解, 把通用英语简单等同于英语基础教育, 专用英语等同于高级英语教育。
通用英语教学主要关注于词汇,语法,句子结构,文章思路的分析。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接受的基础英语教育,因此一直处于重复低效的状态。目前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状态不对, 英语提高不大主要在于通用英语的低效率。章振邦认为:我国外语教育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把普通英语教学(也就是通用英语教学)下放到中学阶段完成。这样大学生可以专注于专业英语学习上来。[3]笔者认为把普通英语教学(通用英语)当作是基础教学是一种认知上的错误。因为通识英语教学不是重复教学。通用英语教学根据学生年龄和理解力开展不同阶段的教学。大学通用英语教学也不是中学阶段英语知识的重复。 学生进入大学阶段, 认知和理解能力已经成熟,相应大学阶段的通用英语教学目标,设计以及教材的编订覆盖了社会,科学,教育,文化,政治各个方面。 通用英语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正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同样, 很多人把专用英语简单地等同于高级英语教育, 认为专用英语适合于大学英语能力强的学生或者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做专业领域研究用。 专用英语不是根据学生掌握英语熟练程度来划分。 文秋芳把专用英语分为职场英语, 学术英语,学科英语。 职场英语可以细分为护理英语,金融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要求学生有太高的英语水平。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认为专门用途英语适合外语能力强的同学。 专用英语针对的是有特殊需求的学习者,不完全是针对英语能力强的学习者。[4]
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不能简单界定为高低级英语,它们主要不同在于教学目标和设计的不同。通用英语教学和专用英语教学侧重点不同, 让两种模式互补,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方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为他们以后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铺垫夯实的基础。
二、 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互补教学模式存在的依据和优势
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上探索使用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混合的教学方式, 并且得到一些专家的认可和支持。 以王守仁和文秋芳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则认为,英语教学改革不能“一刀切”, 通用英语有其存在且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既允许通用英语的存在, 也允许专门用途英语的兴起和发展。[5]笔者同意后者的观点,认为从目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整个高校的现状来说,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混合教学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流途径。
(一)《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把成人的语言能力划分为A,B,C 三等六级:A1,A2 为初学阶段,B1,B2 为中级,独立学习阶段,C1,C2 为高级,精通阶段。 并且这六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语言能力评估标准。 根据我国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的情况,大学生相对应的是独立学习阶段B1,B2, 此阶段对应的语言能力量表如下:[6]
?
从B 阶段对应的语言能力量表描述来看,B1和B2 阶段都要求学习者能用外语进行生活交际,谈论专业方面的话题,且都涉及到了个人领域,公共领域,职场领域以及教育领域,涵盖了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两大类。 由此可以看出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并不是对立矛盾的存在,两者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要求大学生不仅精通专业, 外语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同时还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在多维度且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中,他们能够在专业领域交流技术,同时也能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培养这种具有竞争力的国际人才,单靠通用英语或专用英语某一种培养模式是难以实现的。通用英语教学帮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人文素养,使得学生具备国际视野;专用英语帮助提高学生专业领域技术能力,在专业领域不断突破。 这两者教学模式的互补,可以让学生精于专业,全面发展。 所以大学英语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种教学模式的相辅相成。
(二)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的混合模式促进多层次,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目前我国有1000 多所高校,它们处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办学理念,特色和层次,对英语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每所高校对英语教学课程的设计和目标不同,着力点也不同。
对于一般应用型的高校来说, 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特色专业, 开设一些特色职业英语课程,例如,旅游院校可以开设系列旅游英语课程,陶瓷院校可以开设相应的陶瓷英语系列课程, 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同时也为他们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可能。 对“双一流”重点院校来说,他们可以在“精”字上下功夫,开设一些通用课程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演讲,辩论等能力。 同时在“专”上下功夫,开设一些专用学术英语课程,这对想在专业上进一步深化的学生来说,大有裨益。 他们通过学术英语的学习, 掌握了专用英语某个学科领域的句法结构,语篇特点,交流策略和技能。 这样他们可以很轻松地阅读原版专业领域书籍, 也可以很轻松地听外籍老师上课, 在课堂上跟同学自如地讨论专业问题。
院校的层次和办学理念不同, 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能“一刀切”。 同样,即使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也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首先,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到了大学阶段,英语水平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其次,学生在英语课程上的兴趣点不同,另外,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期待也不尽相同。 高校英语教学应该设置不同模块的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和组合。 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教学模式混合共存, 给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让他们各取所需,学习效率会更高。
因此, 高校教学改革不能只依赖于一种教学模式,要多方面探索不同教学模式的共存。 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应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思想,构建多语种,多层次,多元化大学外语课程体系,符合“多样化,个性化高等教育”(陈宝生2016)的发展趋势。[7]
(三)专用学术英语课程是连接通用英语与学科英语的桥梁
当今教育已走向国际化。 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去国外深造。 但在国外学习专业之前,他们首先要克服的是语言关。 很多大学生英语不错,但是初到国外学习,却不能完全接受全英文授课。 这是因为在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语言训练 (专用学术英语)。 同样对于那些想学习国外课程又不能走出国门的学生来说,语言技能同样重要。 国外名校在网络平台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精品课程供大学生学习。国外的精品课程主要是全英授课。这对想学习国外课程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困难。 因为每一门国外专业课程都有其专业的学术语言表达, 如果不能快速地掌握这门专业学科英语词汇和结构特点, 那么学生就不能完全领会国外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造成学生在国外专业领域中学习困难的主要障碍是因为语言技能的缺失。 这种语言技能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导致。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大多数是通用英语教学模式。 通用英语教学模式虽有自身的优势,但通用英语没有清晰的专业目标, 容易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失去方向和动力。 同时高校英语课时少,密度低,学生学习效果不够明显。 这种英语教学现状导致部分学生失去英语学习的动力, 部分学生想学好英语,但处于迷茫的状态。 即使是外语能力强的学生,也会对专业领域的外语产生畏惧的心理。 也因此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全英文课程。 专用学术英语可以弥补通用英语这一短板。 专用学术英语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全英课程的语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听学术讲座,阅读文献,讨论学术问题,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专用英语(学术英语)给学生提供技能教学, 满足他们在英语语境中学习各学科专业的需要。 特别是对于学习意愿强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 专用学术英语课程帮助他们系统学习和训练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 为他们打开了国外学术交流的一扇窗, 为他们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夯实的语言基础。
三、深化教学改革,重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从我国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以及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混合教学模式为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订,师资构建,教学方法,评估手段等。[8]所以,探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深化教学改革,重新构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首先课程设置要根据学校院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 进行多元化配置。 学生水平和需求不同,那么他们所选修地课程也不大相同。 课程的设置应该灵活且多样化,让他们各取所需。 同时,通用英语课程和专用英语课程不能简单地按照1:1 比例配置。 大一大二侧重于通用英语,大三大四侧重于专用英语。 这两种教学模式应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
其次教材的编订应结合院校培养目标和学校优势。 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王牌专业和特色学科,没有统一的专用英语教材可以适合所有高等院校。 所以教材的编订要结合学校专业,利用资源优势进行筛选材料, 选取最新最前沿的关于学科的发展的学术英语供学生学习。 教材的编订要遵循规范性,实践性和权威性。
另外, 新的教学模式也给英语教师带来机遇和挑战。 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也要求师资结构重建。仅仅由具有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的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不再适合教学改革的需求。 英语教师队伍应该注入新鲜的元素(懂专业英语能力强的教师),丰富教师队伍。 同时,积极培训提高英语教师英语外的专业能力,使他们不断充电,积极拓展与英语相关的领域,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混合教学方式是对教学改革一种积极的探索, 为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方向。但新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解决一切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应该不断发现问题, 积极面对问题且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良性发展,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