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龙洞湾水库左岸岩溶渗漏分析
2021-03-30简红波
简红波,彭 峰,王 益
(遵义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 遵义 563002)
1 工程概况
龙洞湾水库位于贵州省务川县浞水镇长江村境内浞水河上,是贵州省“十三五”水利规划乡乡有稳定水源工程项目之一。其枢纽工程主要由挡水、泄水和取放水建筑物组成,大坝为堆石砼单曲拱坝[1- 2],最大坝高46.0m,正常蓄水位913.0m,水库总库容174万m3,该工程于2018年8月开工建设,目前大坝已封顶,后续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2 库区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库区总体地势为南、南西部高,北、北东部低,属中至浅切低中山至中低山侵蚀河谷及溶蚀沟谷地貌。河床高程872.0~913.0m,比降4.6%,左岸分布有三汇溪低邻谷,与库区河流近平行展布,对应河床高程815.0~913.0m,河间山体宽0.5~1km,河间地块上还分布有近南北向展布的小河沟槽谷[3- 4],发源于库尾左岸堰塘湾,沟底高程872.0~913.0m,沿地表稳定径流至KWD1岩溶洼地进入地下岩溶管道伏流在下游楼房处K10溶洞出露汇入三汇溪,地下伏流段高程为820.0~872.0m。
2.2 地层岩性
水库区主要出露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S1l)、石牛栏组(S1s)、中统韩家店组(S2h)地层。S1l层为粉砂质泥岩、页岩,主要在库区中上游河段库盆底部;S1s主要为中至厚层含泥质条带灰岩、含泥质灰岩,厚42~50m,为库区主要可溶岩层,在库区右岸分布高程高于正常蓄水位,在左岸中部陡崖一带分布倾斜延伸至低邻谷出露;S2h主要为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等,主要分布在库区两岸山体顶部向两岸及库尾延伸大面积分布。
2.3 地质构造
库区位于浞水向斜南东翼,区内主要发育有学堂坳断层F1,该断层自库区右岸长湾一带横切库首河谷延伸至左岸S2h碎屑岩地层因应力释放而逐渐灭尖,为一压扭性逆断层,断层产状N31~37°W/SW∠75~78°,断距为15~30m,断层破碎带宽3~5m,多为泥质胶结。受区域构造影响,还发育有f1、f3及f4次生断层,强风化裂隙较发育。岩层整体倾左岸,河谷结构为走向谷。
2.4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2.4.1岩溶发育概况
水库区两岸坡及河谷地表出露S2h和S1l碎屑岩地层为主,地表水径流条件较好。地层结构空间分布为自上而下依次分布S2h、S1s、S1l地层,岩层总体缓倾左岸,S1s层在库区一侧出露面积较少,河间地块内下伏于S2h碎屑岩层,岸坡出露区主要以地表溶沟溶槽、溶蚀裂隙发育为主,据调查,左岸及邻谷S1s层主要发育有以K2、K10为出口的地下岩溶管道系统。K2出溢点高程883.7m,流量稳定,一般流量3~8L/s,汛期流量10L/s以上,且出水浑浊,浑浊程度与河水相当,说明受大气降雨影响较大,补给途径短,分析推测受库尾一带河水补给的可能性较大。三汇溪低邻谷发育的K10岩溶管道出口高程820.0m,一般流量2~5L/s,较稳定,在K10南侧小河沟下游S1s出露区发育有岩溶洼地KWD1及落水洞KLD8,通过连通试验证明,KLD8与K10连通,小河沟沿地表稳定径流后进入KLD8落水洞集中补给K10出水溶洞,经分段流量观测,K10流量与KLD8地表水汇入量无明显差异,说明K10出水溶洞主要由KLD8落水洞集中补给为主,其次为管道附近两侧地下水横向补给。如图1所示。
2.4.2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的划分
水库区和邻谷出露地层中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类均有分布[5- 7],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碳酸盐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根据本区各地层单元岩性特征、岩溶发育程度及水文地质特性[8],将区内出露地层单元划分为强岩溶含水岩组和弱含水相对隔水岩组,划分结果见表1。
2.4.3库区左岸岩溶发育特征规律
为查明水库左岸与低邻谷河间地块S1s层岩溶水文地质情况,除地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外,还采取了钻探、物探(EH4)、水位观测及连通试验等勘察手段[9- 11]。在左岸地表分水岭沿线横向布置了三条EH- 4物探线及水文孔ZK1、ZK7,如图1所示。据EH4物探资料显示,库区临河岸坡岩溶发育程度较高,尤其是库尾f4断层及库区中部f3断层影响带较为明显,而向岸坡深部(地表分水岭以外)岩溶发育逐渐减弱。另外,钻孔ZK1、ZK7揭露:S1s层岩芯完整性好,未见溶蚀现象,压水试验岩体透水率多小于5Lu。经反复观测,孔内稳定水位均高于K2出溢点高程,且高于S1s层顶界分布高程,钻孔水位观测结果见表2,说明左岸地表分水岭附近存在高于河水位的地下分水岭,库区河流为补给型河流。根据岩层结构分布与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库区一侧岸坡至分水岭地下水向三汇溪低邻谷补给的可能性极小,说明左岸至邻谷间S1s可溶岩层深部岩溶不发育,岩溶发育主要集中在分水岭以内近岸坡浅部一带。
表1 库区水文地质岩组划分表
图1 水库区地质平面简图
表2 左岸水文孔ZK1、ZK7孔内水位观测统计表
综合分析,库区左岸分水岭外侧山体上部均为连续稳定的S2h碎屑岩地层覆盖,受上伏S2h相对隔水层阻隔,S1s层地下水补给受限;其次在库区近岸一带S1s层出露区接受较为有限的地下水补给后主要沿纵向(河向)排泄补给K2出露,库区一侧补给区地下水动力作用释放,然而对岸坡深部地下水动力作用减弱,向地表分水岭至外侧山体岩溶逐渐减弱岩溶弱发育;地表分水岭以内近岸由于受断层、裂隙构造切割以及早期河流的侧向侵蚀作用,岩溶相对较发育,但分水岭以内山体单薄,地表集雨面积和补给区极其有限,岩溶发育主要以短道的岩溶管道、流量较小的出水溶洞为主,受季节影响较大,与K2、K10调查资料吻合。
本区碎屑岩与可溶岩成层性相间分布,碎屑岩分布相对较广,断层及裂隙构造发育,岩溶发育差异性较大,总结岩溶发育有以下特点及规律:①岩溶发育及岩溶化程度与岩性及其分布影响密切相关,河间地块内S1s层下伏于S2h相对隔水层,岩溶弱发育,仅库区及邻谷近岸坡一带S1s层地表出露区受断层、裂隙切割影响岩溶相对较发育,岩溶主要以地表溶蚀及短道的岩溶管道为主,岩溶形态发育规模相对较右岸小,地下水主要沿纵向或斜向排泄就近补给河流,库区一侧与邻谷存在水力联系的可能性小,为独立的岩溶管道系统,岩溶发育在平面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②受地形控制:岩溶发育具有不均性,S1s出露区在地形相对平缓的斜坡、台地及洼地,地表汇水条件较好,为岩溶个体形态的发育创造水动力条件,岩溶发育程度高,另外,地下水为适应不断下潜的最低排泄基准面,岩溶管道多沿地形切割更低的沟谷就近发育。从整个库区来看,南侧地形相对北侧较高,北东部相对南西部较低,为适应地下水最低排泄基准面,库区左岸K2及邻谷下游K10岩溶管道总体上为由南向北或由南西向北东补给,库区与邻谷河流分布为分水岭两侧岸坡最低排泄基准面。③受构造控制:岩溶多顺岩层及断层、裂隙结构面发育。库区多为单斜岩层,倾角较缓,可溶岩与碎屑岩相间分布,受碎屑岩相对隔水岩层阻隔,岩溶管道多顺层沿岩层倾向发育,左岸K2短道岩溶管道系统主要沿近岸坡顺河向及卸荷裂隙及层面发育。④受新构造运动、岩溶发展阶段控制:不同时期岩溶发育形态不同,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本区岩溶发育主要为山盆期第一亚期与第二亚期过渡期,相适应的溶洞层高程为800~1000m,该期溶洞发育,主要以岩溶洼地、斜向落水洞和水平发育的溶洞、岩溶管道及出水溶洞、岩溶泉等为主,如岩溶管道进口及K2、K10岩溶管道系统出口,均接受竖直或斜向岩溶形态的补给,就近排泄补给附近河流。水库区受地形、地层岩性分布特征及构造切割的不同,总体上岩溶发育表现出明显的不均性。
2.4.4地表水、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水库左岸在地形上分水岭为单薄的脊状山体,分水岭以外至三汇溪邻谷河间地表均为连续分布的S2h层覆盖,地形坡度总体较大,地表径流条件好。左岸山体存在地下分水岭,库区一侧地下水主要为上游向下游纵向或局部斜向补给库区河流,水库区为补给型河流,与邻谷三汇溪之间存在水力联系的可能性较小,地下水的补、径、排及岩溶发育各自为系统[12- 14],岩溶管道发育方向总体上代表地下水的径流方向,浞水河为本区最低排泄基准面。
3 库区左岸岩溶渗漏分析
3.1 左岸F1断层以上(上游)库岸渗漏评价
水库蓄水存在沿S1s可溶岩地层向邻谷渗漏可疑。据前述资料分析论证,左岸地表分水岭附近存在地下分水岭,其高程高于S1s强含水层分布高程,分水岭以内地下水补给K2岩溶系统;库区一侧近岸坡岩溶发育程度较高,受上部S2h阻隔,向岸坡深部(地表分水岭以外)岩溶发育逐渐减弱,与邻谷之间河间地块内S1s层岩溶不发育,岩体透水性弱,钻孔揭露岩体透水率均在5Lu以下,K2与K10为相对独立的岩溶管道系统;虽发育有F1断层切割,但未切割延伸至邻谷,库区与三汇溪邻谷间存在水力联系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水库蓄水后库水沿S1s可溶岩层向左岸三汇溪及小河沟低邻谷渗漏的可能性小,如图2所示。
图2 库区Ⅰ—Ⅰ'水文地质剖面图
图3 库区Ⅱ—Ⅱ'水文地质剖面图
3.2 左岸F1断层以下(下游)库岸渗漏评价
左岸F1断层以下山体受上游冲沟及下游河弯切割,山体较单薄,受构造影响,近岸坡浅部岩溶较强烈,以顺河向的短道型岩溶通道发育为主,地下水主要沿纵向,局部斜向排泄补给下游河床,向岸坡深部岩溶不发育。据钻孔压水试验资料表明,857.41m高程以上透水率均大于5Lu,以下均小于5Lu。因此,水库蓄水后存在沿F1断层破碎带,强风化,裂隙、溶蚀带等向下游渗漏问题,可采取防渗帷幕处理解决,如图3所示。根据坝区水文地质条件,左岸防渗帷幕设计底界接S1l相对隔水层,封闭强风化、强岩溶及断层破碎带强透水岩体,边界接S2h相对隔水层及S1s层弱岩溶弱透水岩体。
4 结语
本区岩溶发育除了受地层结构及地质构造的控制,地表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地下水动力作用的影响也较明显,论证表明库区K2和邻谷K10岩溶管道系统不存在水力联系,水库左岸河间地块S1s层岩溶弱发育或不发育,水库蓄水向左岸低邻谷产生岩溶渗漏的可能性小。
根据施工阶段帷幕先导孔成果资料显示:左岸帷幕边界孔岩芯完整,S1s层未见溶蚀现象,岩体透水率多小于5Lu,最大为5.96Lu,最小为1.28Lu,透水性总体较弱,实施成果证明了前期勘察论证成果的准确性与设计帷幕边底界的合理性。
由于岩溶发育具有复杂性和特异性,本文采用的勘察手段与分析论证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在今后的实际工程中仍需进一步总结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