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养模式下如何防治甲鱼穿孔病
2021-03-30本刊通讯员蔡清武
本刊通讯员 蔡清武
甲鱼,又名团鱼、角鱼。在水产养殖中,甲鱼是一个经济价值很高的养殖品种,其丰富的营养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对于养殖户来说,池塘中套养一定量的甲鱼,可以增加几千乃至上万元的收益。但是混养模式下,甲鱼也容易发生一些疾病,特别是鱼类养殖比重较大时,对于底栖性的甲鱼来说,更容易感染一些细菌性疾病。笔者在一口面积7 333 m2的池塘内套养了甲鱼,发生了严重的穿孔病,经过半个月的治疗,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也造成了部分损失,本文主要介绍甲鱼穿孔病的防治方法。
1 发病症状
发病甲鱼食量下降,反应迟钝,最初底板和背甲表皮形成白点,慢慢扩大并溃烂穿孔,孔中化脓,用力压有血水渗出,严重时露出骨骼。
2 发病原因
病原:产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及松鼠葡萄球菌为优势菌。
敏感药物:氟苯尼考、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高敏。
环境条件:由于其他鱼类的大量投喂,粪便残饵也急剧增加,聚集在池底,超过水的自净能力,很容易恶化底质,加上水温高,细菌易滋生,甲鱼平时栖息在水底和底泥中,恶化的水质和底质会降低甲鱼的免疫能力,病菌很容易侵入感染。
3 治疗方法
首先鱼类的投喂量减少20%,药物治疗的方法:第1 d 用强效底爽(2 kg/667 m2)进行改底,同时抛洒粒粒氧,第2 d 用腐皮烂身灵和鳃血康各5 瓶,3 d后,用EM菌(500 mL/667 m2)连续调水2次,治疗期间每天下午拌药内服一次,饵料中拌氟苯尼考、三黄散、免疫多糖和维C,连用5 d。
4 结果分析
经过一周左右的治疗,甲鱼日死亡数在第8 d后开始减少,持续15 d后,死亡量基本控制下来,从发病开始的氨氮超过1 mg/L 也下降到0.3 mg/L,最终死亡率约23%,起到了治疗效果。
改底药物种类很多,如速效分解底改、底好片和底水双改等,在实际处理中,按说明使用即可,抛洒粒粒氧可以增加底层氧含量,有利于加速污物分解。抗菌药种类很多,不可盲目使用,否则促使病菌产生耐药性而适得其反。有益菌在水体物质循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既能改善水质,又可以在竞争中抑制有害菌,使用效果明显。
5 结语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一直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甲鱼也不例外,因为生活在水中,环境变化无常,治疗难度相对于陆生动物大很多,也很难进行精准用药,而且一旦发生疾病,治愈率低,周期相对较长,治愈后也已经产生经济损失,所以在疾病暴发前提前预防好,以防为主,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疾病预防在水产养殖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疾病高发季节,良好的预防手段可以显著减少死亡率。如定期检测水质,水化指标异常应及时进行消毒调水处理;定期改底,以防底质恶化,病菌滋生,每月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消毒一次,经常泼洒EM 菌、光合细菌等有益菌,都是疾病预防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