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人物素材,增强论证力度
2021-03-29
技法点拨
典型人物材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价值。典型热点人物材料都是现实生活中最新涌现出来的,代表了新事物和新思想,将它用到作文中,会给人以新鲜感,使作文更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1.密切关注,全面领悟。
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了关注、关切之心,你就会随时随地、积极主动地去捕捉热点人物。同学们可以通过浏览报纸杂志、网络,收听收看电台、电视等渠道,进行筛选、积累,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把握他们的成败得失,总结他们的人生经验,并由此形成自己的个性感悟。
2.归类整合,构建网络。
在做好笔记的基础上,及时对有关素材进行归类整合,并分析每个典型人物所适用的话题范围。如按人物所在领域分类,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按主题分类,可分为奉献、价值、美丑、苦乐、责任、诚信、信仰、亲情、感恩、信念等;按种类或属性分类可分为自然环保类、科技视野类、美德修养类、体验感悟类、体育艺术类、社会生活类、时尚法制类等,这样便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人物素材的网络体系。
3.点面结合,重点突破。
对于一般性的人物素材,假如自己没有多大兴趣,或没有多少感悟,可以作一般性的了解。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本身具有较大挖掘空间的人物,就应该进行重点突破,深刻理解,强化记忆。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加以落实:一是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二是知晓人物事迹并有自己的感悟,同时归纳出适用的话题;三是记诵这些人物的经典话语;四是了解一些别人对他的评价。
试题分析
本题开放度大,思辨性强,三个人物均可立意成文,构思难度较小。齐桓公的不计前嫌、坦诚纳谏、知人敢用,鲍叔的胸怀坦荡、识才善举、公利为先,管仲的卓越之才、不负人望,皆能提炼成意,阐释材料。要想丰富作文的论证,列举相似或相反的人物组合是个可行路径。
1.王安石+苏轼。
两人皆为北宋名臣,彼此政见不同,一个是锐意的改革派,一个是激进改革的反对者,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人格上互相影响、彼此尊敬的关系,两人都有诗文赞誉对方的文才与品格,他们是惺惺相惜的典范。但王安石没有鲍叔那样的胸怀,当皇帝要启用苏轼之时,王安石是阻挠的。如用这组人物来阐释鲍叔与管仲,同中有异,再从异处进行对比,会有不错的张力。较之于王安石,鲍叔的眼界之高、胸怀之大,可敬可佩。
2.孙膑+庞涓。
两人本是同学,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使用拙劣手段挖掉了孙膑的膑骨,并在其脸上刺字涂墨。本是同门,相煎甚急。庞涓因名利之私,淹没在人性的黑暗中,较之鲍叔,可谓一个在地,一个在天,庞涓被唾骂千古,孙膑名扬历史。孙膑之才后被齐国的田忌发现,举之以齐威王,终成兵法大家。此组人物能从反面阐释鲍叔与管仲之关系——嫉贤妒能,最终害的是自己。
3.唐太宗+魏徵。
此组人物可以阐释齐桓公与管仲之关系,可谓名君贤相互相成就。魏徵本是李世民的对手李建成部下,时势不同,各为其主,魏徵曾多次建言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胜出后,对成了阶下囚的魏徵大为赏识,大胆任用。没有魏徵,就没有唐太宗之英名;没有唐太宗的大度与慧眼,就没有魏徵的能臣光芒。君臣如此,堪称典范,明君依靠贤相成就,贤相需要明君赏识。此为二人之幸,时代之幸。齐桓公没有管仲,或管仲没有齐桓公,都不可能有“一代霸业”之治。
4.齐桓公+易牙。
易牙是齐桓公三大宠臣之一,善烹佳肴,为了更加得宠,曾杀掉自己的儿子制成婴儿肉献媚齐桓公。在易牙等人的百般“侵蚀”下,齐桓公得意忘形,骄奢纵乐,管仲极力干预劝说,齐桓公才不情愿地赶走易牙等人。管仲死后,齐桓公继续宠幸这些人,不思进取,耽溺声色之欲,最终在王室之乱中死于非命。同样的君王,不同的人臣,造成迥然相異的局面。佞臣出昏君,贤臣塑明主,以此看来,君主识人多么重要!“亲贤臣,远小人”才是成功之道。齐桓公与易牙的组合正是典型的反面教材,用在论证中,极具力量。
人物论据是重要的论证要素,选用典型的正反人物进行阐释可以增强作文的论证力度。既要用正例,更要用反例,正反结合,张力倍增。论证过程要紧扣论点展开,在对比、假设、追因溯果中析理论道,作文自会不俗。
【朱卫国/供稿】
文题呈现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知人善任,更需要智慧和雅量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认为齐桓公的所作所为更加难能可贵。
知人难,善任更难,而齐桓公却都做到了。知人善任,更需要非凡的智慧与雅量,正是非凡的智慧与雅量,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使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管仲有经天纬地之大才,这固然很重要,但是,假如没有能知人、举人的鲍叔推荐,他可能永远泯然于众人;虽然有鲍叔竭力推荐,假如齐桓公既没有知人之明,又没有容人雅量,还不善于虚心纳谏,记恨管仲曾经差一点要了他的命,那么,管仲也只能迅速变成齐桓公刀下的无名之鬼,而齐桓公也永远不能成为功业赫赫的五霸之首。
没有齐桓公这样的一代明君,就没有管仲这样的万古贤相,也不会有鲍叔这样的大智大贤。齐桓公能成就霸业,是因为他的君主气度和知人善任,而知人善任更需要非凡的智慧和雅量。而智慧和雅量,正是许多人极其缺乏的。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无疑是盖世英雄,拥有绝对优势,为什么最后却落了个全军覆没、被迫自刎的下场?是刚愎自用害死了他。他缺少知人的智慧,不能辨识奇才,韩信屡献奇计,他均无动于衷、置若罔闻。韩信、陈平只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他也缺乏容人的雅量,唯一的一个谋士范增,还被他猜疑,最终被他气走了。
处于绝对劣势的刘邦,在正面战场上屡战屡败,最后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刘邦称帝后,置酒洛阳南宫,说:“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夫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群臣悦服。
项羽环视群雄,认为自己最强,而刘邦却认为手下都比自己强。知人善任,是刘邦最大的优势;刚愎自用,是项羽最大的缺点。沛县的小狱吏萧何,韩国的没落贵族张良,从别人胯下爬过的韩信,盗嫂受金的陈平,杀狗卖肉的樊哙,等等,各色人才都能被刘邦重用,可以说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他的阵营后来逐渐壮大,猛将如云,谋臣似雨,粗人细人,智者愚者,都愿意为他拼命流血,他不得天下,谁得天下?
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
汉末乱世中,狼狈败逃,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奇计连出,屡胜强敌,在汉末乱世之中,辅佐刘备开创了蜀国。忠厚仁德,知人善任,使军阀混战中的弱者刘备,成就了一番帝业。有才之人往往狂傲怪异,优缺点并存,因此知人善任,更需要非凡的智慧与雅量。
知人难,善任更难,就因为难,才显得更加可贵。
所以,比起管仲和鲍叔,齐桓公更难能可贵。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