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生产安全事故人员的心理创伤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
2021-03-2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赵鑫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赵鑫|文
化工行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作为高危行业,目前化工生产过程往往具有事故事件多发、影响恶劣等特点,不仅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会对受害人、救援人员及社会公众的心理造成较大伤害。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科学学院临床心理学学术分部的Wisely J·A 研究表明:烧伤事件给受害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和生活困扰,甚至会产生精神疾病。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的姜丽萍等人的研究发现:灾难幸存者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严重的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罹难者家属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异常反应、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反应;救援人员会出现焦虑、无助、挫败感;一般公众会出现恐慌心理和从众行为。如若不能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会产生心理应激障碍,严重者导致心理创伤,长期影响其工作与生活。因此基于心理创伤基础理论,调研化工安全事故后相关人员的心理变化,研究心理创伤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策略,对预防和应对化工事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创伤的产生
应激是个体对周围环境中具有威胁的情境或事件所做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正常的应激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危机意识,激发潜能来应对困境。但当应激源持续过久或刺激程度过于强烈,超过了人心理的可承受范围,则会造成心理应激障碍,即心理创伤。信息传播理论与共情理论表明,发生化工安全事故时,一种心理模式在人群中传播,其他个体会不自觉地深受感染,由此带来更大的心理恐慌,不利于心理救助。
图1 化工安全事故心理创伤产生机制
正常情况下,个体与外界保持平衡状态。当化工安全事故发生时,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瞬间对人们形成心理刺激,心理原有的平衡被打乱,产生惊慌、恐惧等心理状态。不同素质的个体面对突发情况的反应不同。心理素质高,知识经验丰富者面对突发情况往往更冷静地思考应急处置与逃生方法,而心理素质低、风险承受能力小的人则更容易恐慌。另外当现场比较惨烈、暴露时间过长,同样会产生替代性创伤,加剧心理应激程度。此时若未得到及时且合适的心理救助,心理应激超出个体的承受范围即产生心理创伤(心理应激障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化工安全事故心理创伤产生如图1 所示。
心理创伤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化工生产安全事故人员调研
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可以引发事故当事人或家庭、同事工友、亲朋好友、邻居以及单位管理者等事故亲历人、知情人的心理应激反应和心理创伤。为进一步研究化工安全事故人员心理创伤的影响因素,选取火灾、爆炸和机械伤害3 类事故共50 余名相关人员进行调研。调研对象包括事故亲历者、当事人亲属、事故救援与事故调查人员。调研包括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问卷内容主要为个人信息(年龄、性别与性格特征)、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事故经历等客观信息;访谈内容主要为事故主要经过、现场情况、个人心理变化及获得的心理救助情况。
心理创伤的影响因素
心理创伤包括直接创伤和替代创伤两种。事故亲历者产生的为直接创伤,亲属、救援及调查人员为替代创伤。通过分析调研结果,两种创伤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可总结为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具体见表1。
从调研结果来看,男性普遍比女性承受能力强,性格开朗、情绪控制能力强的人员心理创伤程度较小,后期心理调节时间较短。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员在事故前期能较早感知到异常,并采取一系列应急预防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减轻生理及心理伤害。发生化工安全事故后,团队协作能力差,信息不及时、公开不到位,导致事故人员很容易受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引发群体恐慌。事故的严重程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造成的心理创伤程度越大。尤其对于事故救援及事故调查人员长时间暴露在惨烈的现场环境下,很容易产生替代性创伤。若不及时实施心理救助,会严重影响这些人员的正常生活。
化工生产安全事故人员心理变化规律
通过对访谈材料的分析,产生心理创伤人员的心理变化可总结为3 个阶段:急性反应阶段、稳定控制阶段与失控衰竭阶段。
当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时,人员心理进入急性反应阶段,短时间内积聚大量负面情绪,增加心理的负面影响。随着对事态的了解与分析,会积极寻找脱困的方法,逐步进入稳定控制阶段,但心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在持续增加。最后方法失败或者不能获得外在支持时,心理负面影响急剧增加,进入失控衰竭阶段。在该种状态下若未能加以救援与干预,人们的求生欲望会消失。由此可以发现,在心理变化阶段过程中,心理负面影响是逐渐加剧的,心理干预越早,最终的心理创伤程度就越小。
表1 心理创伤影响因素
图2 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心理干预策略
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心理干预策略
由化工生产安全事故造成心理创伤的范围较广,因此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化工生产安全事故人员心理创伤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变化规律可知,心理干预从多个方面入手,并且干预越早越好。
针对化工企业员工、事故救援及调查人员提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以及对事后心理救助的干预策略,尤其对于事故家属要进行长期持续的心理抚慰及关怀。详见图2。
结论
心理创伤是对个人影响最大、最值得关注的心理问题。本文基于心理创伤基础理论,对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后相关人员的心理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事故相关人员心理创伤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及环境因素,心理变化经历了急性反应阶段、稳定控制阶段与失控衰竭阶段。据此提出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及事后治疗的心理干预策略,为化工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及应对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