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及治理策略
2021-03-29张志国
张志国
(聊城市茌平区环境监控中心,山东 聊城 252100)
1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成因与特点分析
1.1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成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因生产企业采用的燃料未实现充分燃烧或能源燃烧后的相关处理技术不够成熟、处理能力不达标而产生的废气污染,这是目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生产企业对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同时为节约生产成本且存在侥幸心理,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造成废气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超出了自然清洁能力范围,从而导致空气质量恶化[1]。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居民的数量有所增长,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能源燃烧成为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之一。例如汽车尾气排放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质增多,冬季北方地区由于取暖需要产生煤炭及其他能源燃烧活动。同时,由于部分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缺乏合理规划,如阻挡上风向导致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且由于冬季气压较高,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大范围集聚,从而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及大气污染,甚至出现雾霾等极端天气。
1.2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呈现为以下几种态势:
1.2.1 受空气污染影响的地域不断增多
由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居民在冬季需要通过燃烧煤炭或集体供暖的方式来取暖,同时,我国东北地区及华北地区重工业企业分布较为集中,污染源较多,且对燃料的需求大,产生的废气多,因此我国空气污染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遭受空气污染的现象较少。而现阶段,同时间段内,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极端空气污染情况的天数也呈现增长的趋势,总体空气质量呈下降趋势。随着空气污染面积的增大,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1.2.2 污染源不断增多,空气污染成分呈现复杂化趋势
随着我国化学工业规模的扩大,我国空气的污染成分更加复杂,在原有一种或少数污染物的情况下,相关部门能够对空气污染进行集中高效处理。而空气污染物成分趋于复杂后,不利于其对空气污染进行集中治理,同时增加了治理成本和治理难度,且使治理效果不够理想。
2 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
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人为污染和自然环境两方面因素。
2.1 人为污染因素
人为污染主要是由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某些企业在发展前期坚持“唯经济论”,只注重企业的生产效益和产出,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因而在环保方面投入较少。这些企业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并进行粗放生产,加剧了环境空气质量的恶化。同时,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我国关于环境保护及环境空气质量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检测制度不够完善,且环境监管措施不到位,因此导致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
2.2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由于自然气候、地理位置等固有问题而造成的空气污染,例如,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冬季空气流动容易受到山脉阻挡,且气压较高、湿度较低,污染物不易循环沉降等。
人为污染与自然环境两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能够扩大人为污染的影响,增加空气治理的难度。人为污染能够对自然环境进行再次破坏,不利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自我适应与修护,从而导致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二者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与环境的治理。
3 环境空气质量的治理策略
3.1 加强引进先进治理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空气污染治理技术不断出现并趋于成熟。各生产企业要不断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充分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促使能源的燃烧更加充分,减少能源损耗,从而降低排出的气体中有害成分的含量[2]。同时,要进一步发展相关治理技术,对污染物进行充分、有效处理后再实施排放,从而改善与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此外,政府等有关部门也应在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倡导使用先进治理技术,对率先采用先进治理技术的企业给予减税降费等政策扶持,并帮助传统制造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减少污染物的直接排放,有效规避大气污染状况,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3.2 借鉴与推广先进治理理念
经过数百年工业时代的发展以及三次工业革命,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环境空气治理理念,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已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措施与方法。因此,要学习、借鉴与推广先进治理理念,并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其合理性,从而在摸索中寻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空气治理道路。对此,可以设立试验区,对形成的先进理念进行检验,由点带面,逐步推广,提高我国环境空气治理的总体能力。
3.3 优化产业结构,抑制空气污染
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能源的需求量最高,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最多。尤其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对空气质量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及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等相关措施,降低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占比,不断提高服务业第三产业以及较为清洁的第二产业的占比,以此来逐步抑制空气污染的恶化、改善我国的空气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4 加大治理设备的投入并使用新能源
传统污染企业应加强对排污处理设备的资金投入,通过利用政府政策优势,加快引进新型高效排污处理设备。而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能源利用率高、污染小的新型能源进行生产,因地制宜开发清洁能源,例如,沿海及平原地区可收集风能作为生产能源,高原地区可对太阳能进行合理收集与利用,沿海地区开发潮汐能等。同时,要扶持与引导新能源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占有率,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公众对新能源产业的接受度与参与度。总之,通过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共同发力,减少大气污染物的直接排放,从而促进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
3.5 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治理体系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不断健全相关法规,促进我国空气治理能力的提升与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要对污染企业或重点区域进行不定期检测抽查,加强和完善对原有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和监管办法,对检测不达标的企业采取行政处罚措施,督促其整改,对拒不整改、拒不配合的企业依法实施停业整顿,从而提高整个行业企业的环境意识与责任意识,使我国的空气质量得以改善。
3.6 引导公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治理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努力与支持,要强化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定期报告,提高公众对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此外,经常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讲座,加强舆论的引导与支持,号召公众使用清洁能源。同时,倡导城市居民搭乘公共交通或步行,鼓励农村地区建立与使用沼气池,从而提高我国公众环保的整体意识,增强我国空气的治理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空气质量与公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要重视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治理,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并引进先进治理技术与理念,支持和利用新能源产业及技术,提高公众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减少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大气污染及碳排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