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密噪声自动监测网格布点
2021-03-29苏结雯
苏结雯
(广州鋆达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1 噪声污染现状
环境噪声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质量要素,是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环境指标。近年来,噪声污染投诉仅次于大气污染投诉,高居第二,噪声对人体的伤害是累积性的、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噪声污染相关的法律、技术规范不断地完善,2010年发布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的指导意见》、2018年12月29日修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声污染防治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这是环境噪声污染治理有关内容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修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列入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2021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20年城市功能区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昼间区域声环境受社会生活噪声影响比例为65.4%。虽然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与老百姓的要求尚有距离。
2 噪声自动监测发展概况
环境噪声监测是进行环境噪声控制、改善声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但是城市声环境具有特殊性,属于物理污染,具备随时性和随机性,利用传统的人工监测、手持仪器监测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掌握一个城市的声环境分布且代表性差、花费的人力多,无法实现噪声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给环境执法和环境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成为噪声污染治理的瓶颈,因此需要结合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建立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实现环境噪声质量的在线自动监测,能全天候、连续、自动地监测环境噪声的实时变化,准确收集、处理监测数据,使噪声监测数据更全面、更客观,噪声污染监管更合规。2007年12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承担了国家课题“噪声自动监测系统与应用研究”,正式启动了我国噪声自动监测的相关研究[1]。2020年12月,总站首次开展环境噪声自动监测子站的环境适用性能监测工作,标志着环境噪声自动监测子站的技术要求更严格,让子站有了专属的“上岗证”,是子站进入市场许可之一。
截至2020年底,全国生态环境部门设置了892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和423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站点,为声环境质量监测自动化、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3 噪声自动监测现状
由数个环境噪声监测子站和一个中心站组成的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对于及时、全面准确了解区域的噪声质量状况,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目前,以1×1 km为一个网格单元在噪声功能区均匀划分监测区域,是常见的、最基础的网格,设备体积大、建设投入成本大,拆卸送检困难,导致标准环境噪声自动监测子站布置较少。随着城市建设面积的不断扩大,同时,噪声污染与其他污染类型相比较,噪声不产生能量积累、瞬时性强、声源分散,导致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离污染源距离越远,则所受的污染程度越小,因此点位少难以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声环境质量情况。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占地17.97万平方公里,下辖2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区,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点位220个,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点位2188个,截至目前分别在功能区、道路交通分别安装了122套和13套噪声自动监测子站,远远不足以准确反映广东省的声环境质量情况。
开展覆盖热点或敏感地区的低成本、高密度网格化噪声自动监测建设,提高监测频率,是及时掌握和表征城市或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反映该区域的噪声水平以及噪声在时间、空间和频率上的特点[2]。
4 加密噪声监测网格化布点意义
网格化监测作为新型的监测方式,在环境监测实际应用过程中有着较多方面的优势。第一,噪声自动监测网格化是根据不同的污染源类型、监控管理要求,将监测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网格进行布点,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应设备,点位布设灵活、高密度,更能准确反映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便于声环境的监管。第二,在普通网格基础上,对重点监测区域进行更为密集的网格划分,使得噪声监测不留死角。这项工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声环境质量水平和变化规律,满足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需求,可客观评价城市、区域环境声环境状况及污染源的影响;第三,加密的噪声监测点位,使群众更方便了解其居住环境周围的声环境情况,可作为未来购买住房考虑因素之一。第四,利用大量的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可以通过分区域、分层级的方式,部署噪声污染防治的手段,加强精细化管理。在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程度的区域部署相对应的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既能全面了解城市污染情况,又能对局部污染进行监控,实现全城市范围内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监控,实现噪声污染防治的“精确监测、精确预测、精确溯源”。
5 做好加密环境噪声监测网格化布点的重点内容
5.1 加密布点的要求
噪声监测网格化布设有异于水、气等环境因子。做好加密网格化环境噪声监测,应坚持以群众为中心[3],结合群众投诉的污染源类型、范围、时间等,进行实地考察。首先在重污染区域加密布点建设,同时,应结合当地城乡建设规划、能源结构调整、区域噪声变化等综合因素,确定重点评价区域,及时合理、科学有效地调整网格的点位数量与布设情况,使确定的监测点能兼顾未来城乡空间格局变化趋势以及未来监测的需要。
不同监测网格之间,有同类型的监测点位置重合时,应对重合的点位进行整合,避免点位的重复建设。当不同区域网格之间布局有交叉时,采用计算等标污染负荷的方式,优化布设排放较大的噪声源,并整合监测点,应用在不同的监测网格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管理过程中。
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声污染情况的详细技术规范,指导环保部门建设噪声自动监测子站,满足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4]。还要加强噪声监测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能力,从而实现噪声污染的精准管控。
5.2 技术要求
加密噪声自动监测网格化布点,需要一款微型化噪声监测设备。利用一体化、模块化设计,通过把影响噪声监测的风速、雨量因素与噪声全部集成在一个监测器内,来实现安装、拆卸简单、能实时监测环境噪声的目的;设备设有防盗、防雷功能,并支持太阳能供电、外接电源供电等多种功能模式,适合加密网格化布点的噪声自动监测站建设。设备还具有超标录音功能,且数据传输可实现一点多发,平台与110平台、“12345”投诉平台等进行联动,信息由传统的单向流动变为多点同步交互,压缩中间环节,让噪声投诉、群众举报、巡查发现等快速获取相应数据,数显噪声投诉“闭环处置”,提升噪声扰民处置效率。微型化噪声自动监测设备的大量布置,其实际成本是否优于传统的专用监测系统仍需进一步验证。
在未来,是否可以在手机、运动手环等便携式设备上安装具有噪声监测功能的监测仪器,从而促进全民参与噪声的监测,以获得更恰当的公众感受,是值得研究的一项技术[5]。
6 结论
噪声是属于物理污染,具备独特的瞬时性、不累积性、随时性,因此造成噪声污染取证难、监管难。建设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为环境执法和环境治理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但同时,由于噪声会因距离的远近产生的影响不同,而常规的网格布点建设的点位数量少,不足以反映整个城市的声环境质量,所以可以通过加密网格化布点、采用微型化噪声自动监测设备,来达到环境监测网络的全覆盖。为实时监控区域噪声的动态变化,快速捕获噪声污染源的排放状况,需做到实时监测、实时预警,为精准治理噪声污染提供更为精准、可靠的数据,使噪声污染的防治能够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加密网格化布点,不仅在微观上实现了局部区域噪声污染排放的监测,同时在宏观上也能反映出整个区域的声环境质量,从而促进了声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