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措施在环境监测分析中的应用探究
2021-03-29吴恙
吴 恙
(四川省宜宾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 宜宾 644000)
在当前阶段,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并且对指导环境保护有了很大的数据支撑。但是在落实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期间,仍旧存在着质量控制措施有效性和合理性不足的现。所以,在环境质量监测期间,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的同时,保证监测的意义充分得到发挥,达到为环境保护提供可靠数据的目的。在控制环境质量工作中,要求将所有的监测数据信息进行收集,确保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具有代表性,提升环境保护工作落实的力度,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有效控制环境监测质量。
1 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落实的意义
1.1 落实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工作是保障人民居住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提升环境保护工作质量,是科学化管理环境的基础和依据。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全面、准确、及时的反馈,从而为环境规划、污染源控制、环境管理等措施落实提供依据[1]。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环境监测水平和环境监测能力。在监测工作中,通过控制影响监测质量的各个要素,减少在监测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不符合监测规范或者技术要求的现象,进而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符合要求,提升监测环境数据的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推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期间,通过对环境监测行业的内部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强化管理服务水平和环境监测力度为环境监测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1.2 落实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必要性
控制与管理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是我国环境监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政府机构管理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和执法的依据。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确保获得的监测数据准确、全面,只有精准的监测数据才可以将环境发展现状和未来变化情况进行反馈,为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提升控制污染源的力度和能力。控制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性密切联系着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控制环境监测质量,要求对各个环节进行全覆盖,尽可能真实、完整且准确地保障环境监测数据。
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深度不够
我国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组合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方式,但是大多依赖人工完成,在这种监测情况下,一般要求环境质量监测部门明确质量监测要点和技术措施。这种检查主要形式是,被检查机构按照要求提供相关检查资料,属于片面性的检查。一是体现于检查的面不够广,很难做到从容器准备、样品采集、运输、分析等全过程检查,未能实现监测过程全覆盖;二是检查属于抽查,以点带面,难于贯穿到每一次监测中。以上问题导致环境监测的可靠性不够,不足以有效实现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2.2 缺乏环境监测有效控制机制
环境监测技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完善和更新,环境监测的领域也日渐拓展。但是,相比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而言,我国在监测环境期间提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机制普遍存在较多问题,最终造成环境监测结果丧失准确性和科学性。虽然已制定《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但规定的覆盖面可以更加完善。例如采集样品不规范,样品交接与管理时存在不当行为等等,造成环境监测报告结果真实性下降的现象。
2.3 环境监测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检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中有明确规定,但在日常工作中,存在与能力验证中上报情况不一致的现象。如实际工作中,存在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的现象,在样品采集环节尤为突出。设备环境监测行业,随着技术规范随时更新,专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入职后需要系统培训进行知识储备,在职期间专业素养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未经系统岗前培训,工作期间监测技术规范未及时更新,导致部分环境监测人员在开展环境监测期间,缺少专业的监测技能和监测知识,造成监测工作落实不够规范。由于没有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在环境监测期间只是完全凭经验开展,造成监测结果科学性下降。
2.4 监测措施不符合要求
环境监测在选择监测方法的过程中,要完全按照实际情况展开,同时也需要与既有的监测仪器设备和掌握的监测技术相结合。但是在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中,采取的环境监测方法一成不变,污染环境的物质却多种多样,存在差异性,固定的监测措施将会影响环境监测结果。同时,每个技术标准中质量控制措施的可操作性应得到充分验证,提高质量控制措施的合理性。
3 环境监测问题应对措施
3.1 强化环境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就当前各项环境监测工作情况而言,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监测质量,必须要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有效、科学且准确的数据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及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提出有效的监测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加快建设与完善监管体系,在环境监测保护工作中已是刻不容缓[2]。如果所制定的体制机制存在严重滞后性,将会脱离时代发展要求,不能保障环境监测工作质量达到预想的标准。针对这种问题,我国环境监测及相关机构已经强化环境监测的控制力度,积极采取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强化环境监测工作体系。在强化建设环境监测监管体系工作时,应按照工作内容的差异性,划分为两部分。第一,环境监测与监督部门要强化控制环境监测质量的能力,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落实监督管理工作,确保环境监测工作能够获取环境监测的真实数据信息,从而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第二,在环境监测期间,排除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后,还要准确分析监测区域范围内的环境情况,通过最终获取的结果来整体分析相关问题,并寻找出问题的症结,整理并提出解决方 案[3]。
3.2 科学采样与合理布点
控制环境监测质量水平提升的关键,是科学化采样与合理布点,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期间,所遇到的核心问题是环境质量水平高低的研究,评判的标准是环境是否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环境污染,主要是受到工业、农业、人为环境发展影响。在判定环境污染程度的时候,要与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规范相结合,将其作为评判标准[4]。在设置环境监测点位的时候,需要以污染物性质、监测对象以及具体条件等为依据,选择使用的方法、时间和频次等,都要与分析方法和监测对象相适应。基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开展工作。环境监测人员在环境监测期间,采样工作要秉承监测要求和规章制度,在样品采集前期阶段,要对使用的仪器设备做好校准,并且将监测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在监测现场采集好的样品,要在最短时间内制作好标签,做好采样记录,按照规定的存放方式做好保存,尽快将其运输到实验室完成样本分析。在交接工作期间,避免污染样本,避免样本错样、缺样。监测采样环节提出的质量控制措施要从平行样、空白样、密码加标样等全程序着手,保证环境质量审核的高效开展。业务部门按照仪器设备保存方法和维护制度对其做好管理,避免因为仪器设备而造成环境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下降[5]。
3.3 合理运用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措施实施的规范性基于运用的合理性。每个标准文本的开发及验证期间,需保证质量控制措施的可操作性,并负责标准方法验证时的解释与指导工作。每个监测单位在启用或者更新标准文本时,切实做好验证及确认工作,为开展此项业务做好准备,从而提供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
4 结语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化发展,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根本性和前瞻性任务。如今,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在环境监测期间,要科学分析、合理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升环境监测措施落实力度,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提升环境监测人员在工作中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保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高质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