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2021-03-29罗炜,李博
罗 炜,李 博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7)
在2019年教育部、财务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中指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对接地方,甚至全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灵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进行科学且合理的教师配置和团队建设成为了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关注重点。
1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1 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本质需求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工作岗位需求综合化的特征也日益凸显,这也使得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职业岗位联系得更密切,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迫切需要与各行业、企业进行高效衔接。我国高职教育占据高等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依托“双高计划”,秉承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工程的落实离不开“人才”工程建设的宗旨,全面加强发展能力过硬、素质过硬、效率过硬的教师队伍建设。当前,高职教育独特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建设一支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担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肩负着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使命。
1.2 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一支能同时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高效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强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而在高职院校建设一支同为“教学型”和“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质量的有效方式。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与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相差甚远。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应大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2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双高计划”建设的背景下,各个高职院校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加大“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整体的师资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少实践性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各大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毕业之后通过招聘考核进入高职院校。这部分教师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且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但他们仍然不能被称为“双师型”教师。他们一方面缺少对行业发展新趋势的了解和敏感度,另一方面缺少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经验[1]。高职院校还有一部分教师是老教师,他们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潜心科研,但很少进入企业实践,这也导致了他们实践经验的匮乏。两者结合,最终导致了高职院校大多数“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少生产实际工作经验,与企业实践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2 “双师型”教师团队结构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方面,新入职教师普遍年轻化,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原有教师一线教学经验丰富,但职称结构有待优化,缺少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在内的高水平教学团队[2]。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通过各方渠道引进的企业兼职教师也因缺少考核机制和相应的管理等因素难以长期任职,这使得“双师型”教师团队缺少真正的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因此,青年教师的不断增加,骨干教师的缺少,以及企业兼职教师的不稳定,使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结构的合理性配置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缺乏延续性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试图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来有效地提升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但是多数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缺少长期的过程监控及动态管理体系,这也导致了培训基本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没有形成长效的培训提升机制[3]。一方面,新教师入职培训并没有针对各个专业进行行业实践类课程的系统培训;另一方面,在职教师培训的精准性及时效性有待提升,在职教师由于平时授课及科研任务较重,难以专心参加培训,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这也使得培训的延续性难以保证。
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对策及建议
鉴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双高计划”背景需求,提出通过加强教师团队实践、完善教师团队结构及统筹教师团队培养等措施,以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3.1 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实践
“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整个团队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求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而且需要有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实践,激发团队成员的活力,挖掘潜能,钻研技艺,提升专业水平[4]。比如,空乘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需要利用教学任务之外的业余时间,深入航空公司了解乘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与航空公司员工归纳并总结特殊事件的处理方法,并将此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案例教学。与此同时,教师团队成员可以承担安检相关工作任务,熟悉安检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通过切身体会,更形象生动地为学生讲解安检相关知识。
3.2 完善“双师型”教师团队结构
“双师型”教师团队需注重整个团队的功效,团队成员需承担起产教融合、研发服务等任务,而不是过度强调教师个体的“多资格”。因此,高职院校应完善分层分类的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组建方式。教师团队结构纵向应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及产业导师4个层次,横向各层次教师应分别拥有教师专业能力、教学科研能力、企业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以此来优化“双师型”教师团队结构,提高团队整体教学能力。比如,信息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需要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明确培养目标,配备若干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执行人才培养方案,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做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产业导师负责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训能力,通过依托企业切实提升学生实操水平。与此同时,教学团队可以联合进行“三教”改革,建立特色教学资源库,深化教学改革。
3.3 统筹“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无间断的培养,并且须兼顾团队的每位成员的培养。因此,统筹规划“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计划,实现长期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教师培养的双向流动,分期分批让一线教师去企业跟岗访学及顶岗实践,可提高教师对产业新技术及新工艺的熟知度,深化对人才需求的了解[5]。同时让产业导师深入理论基础课堂学习夯实理论知识,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比如,机电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可与机电类企业进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拓展长期教师培养途径。鼓励高职教师参加企业专业岗位的资质认证培训及考核,切实提高其专业实操能力。依托企业并联合产业导师一起承接企业产品研发业务,提升创新能力。同时,鼓励产业导师深入理论课堂学习机电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若想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需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不断探索及研究改进方法,通过加强团队实践、完善团队结构及统筹团队培养等方式,组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