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煮散应用优势、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2021-03-29路立峰闫方杰胡高升

中成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饮片制剂中药

路立峰,闫方杰,胡高升

(1.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品技术研发中心,山东 威海264210; 2.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山东 烟台264199; 3.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中药煮散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材适度粉碎,与水同煎,去(同)渣服用的一种液体制剂[1],由汤剂发展而来,为最能体现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中医特色,并在使用、服用、口感等各方面优于汤剂的中药液体制剂。它起于先秦,兴于汉代,发展于南北朝,至唐代始见煮散之名,宋代最为鼎盛,金元渐衰,延至明清,至当代复见兴盛之势。

近年来随着中药市场规模的扩大、刚性需求的增大,中药煮散广受青睐,相关学者对其历史沿革[2]、使用特点[3]、运用规律[4]、推广使用[5]等方面进行了研讨。本文基于中药煮散现代应用、制备工艺、鉴别、含量测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文献,对其应用优势、质量控制、质量评价进行阐述,综述其应用开发价值,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并期冀解决临床用药资源紧张、供需矛盾加剧、医疗成本增加、产业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促进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绿色健康发展。

1 应用优势

1.1 简便廉快,节约资源 近代中医大家蒲辅周老先生誉中药煮散剂为“轻舟速行”,即言其用量小、起效快之意。现代将药材进行适度粉碎制备的中药煮散较传统汤剂、现代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等以饮片形式入药煎煮的制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与溶剂更易接触,扩散距离更短,有效成分更易溶出,煎煮时间更短,有效利用率更易于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节约使用量,节省服用量,降低医疗费用,经济实用,能促进中药资源的合理配置。张玉芳[6]对收载煮散剂的历代医药典籍及《实用中成药手册》 进行煮散用量剂量统计,发现其明显低于汤剂用量。孙玉雯等[7]选择根和根茎类、花类、叶类和全草类药材共19 种药材,将其制备成粒度过10 目筛、但通过80 目筛少于10% 的煮散,用10 倍量水煎煮10 min,测得出膏率、指标成分含量均高于饮片煎煮(10 倍量水煎煮50 min),并认为质地坚硬的药材较质地疏松的药材制成煮散具有有效成分溶出量多、煎煮时间短、能源损耗少的优势。仝小林等[8]认为,煮散不仅能节约1/3~1/2 药材资源,而且能节省煎煮时间、降低能耗,仅在2015 年就可节省约600 亿~900 亿元。

1.2 计量准确,药效确切 中药煮散因其以粉碎形式破坏药材组织结构,获取质地均匀、性质稳定的粉体,故在现代粉体学研究中大多采用筛分法控制煮散粒度,Carr 测定法测定休止角、平板角、凝集度、压缩度、均齐度等,建立特征参数体系研究,以表征煮散颗粒的流动性,形成数据可控、标准可依、客观真实的量化指标,以利于准确分装剂量。同时,粉体均匀分散在水溶液中,又能获得有效物质稳定、均一的汤液,有助于临床疗效的增加。杨正腾等[9]建立昆明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发现麻黄汤中剂量1.6 g/kg煮散组(仅相当于饮片汤剂组一半用量)的止咳效果与饮片汤剂组相当,并且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更明显。

1.3 可规范化、可个性化 随着现代新兴技术发展并借鉴传统中药煮散理论,现代中药煮散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中药煮散颗粒、中药精准煮散饮片、中药超微饮片、中药破壁饮片等多种新型载体。其中,中药超微饮片、中药破壁饮片等已形成品牌及市场效应;中药煮散颗粒同中药精准煮散饮片作为新兴饮片载体,具有高度的相近性,均是将中药饮片粉碎,批量获得规模稳定化、质量均一化的微型颗粒。现代中药煮散标准化的生产、规范化的制备、全程化的追溯有助于实现其准确、高效、有效的利用,同时临床用药可根据病情需要谴药组方加减变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汤剂组方的特点,脱离了中成药成方制剂药味固定、剂量固化的局限性,又可满足患者个性化的需求,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完成精准施治。

2 质量控制

中药煮散质量控制是关系其产品质量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其临床用药效果,也直接关乎其质量评价。在中药煮散相关制剂生产过程中,粉碎度、成型工艺是主要风险来源,而鉴别、成分研究是其属性质量控制的关键评价指标。

2.1 鉴别

2.1.1 指纹图谱 任虹等[10]以甲醇⁃0.1%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1.0 mL/min 体积流量、254 nm 检测波长条件下,建立10 批大黄煮散HPLC 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指认出14 个共有峰中的10~14 号峰分别为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并以11 号峰为参照,认为与大黄饮片相比,其煮散的内在成分没有因形态改变而变化。

2.1.2 DNA 条形码技术 与传统中药饮片不同,中药煮散在粉碎过程中的药材性状形态被完全破坏,传统性状鉴别已无法鉴别其真伪,故DNA 条形码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其鉴别及质量控制中。DNA 条形码技术是通过获取DNA 基因片段对其引入特定物进行扩增,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的一种快速准确的识别手段,并采用以ITS2 为主体序列,psbA⁃trnH 为辅助序列的鉴别系统,目前应用于根及根茎类(三七、丹参)、茎藤类(鸡血藤)、皮类(肉桂)、花类(金银花)、果实种子类(枳壳)、全草类(淫羊藿)等植物的中药精准煮散[11⁃14]中,具有可靠性高、通用性强、重复性好的优势,能针对性地实现其精准鉴别,并为其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但该方法对以中药炮制品为原料或多基源来源的中药精准煮散鉴别(如枳壳、制首乌)是否专属有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用COI为主体序列、ITS2 为辅助序列的条形码鉴定技术在动物类中药煮散中的鉴定鲜有报道。

2.2 粉碎 粉碎是中药煮散制备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其煎出效果,影响其临床疗效。就粉碎方式而言,古有捣、合捣之别,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名医别录》 均云“有各捣者,有合捣者”,现代则有单独粉碎、混合粉碎、串料粉碎、串油粉碎等之分;就粉碎方法而论,古有咀、锉、切、研、捣等之法,现有锤式粉碎、气流粉碎、球磨粉碎之用;就粉碎度而述,古有散、末、细丝、粗末、细末、米豆大之差,今有最粗粉、粗粉、中粉、细粉、最细粉、极细粉之判。当前,对炙甘草、细辛、川芎、当归等煮散粉碎度的研究大多采用有效成分的煎出量、干膏率为指标评价煎出效率,筛选出适宜的粉碎度,如季宁平[15]等对细辛以打粉难易、成型性、干膏收率、滤过性、细辛脂素煎出率为考察指标,筛选其中药煮散的最佳粉碎粒度为中粉。秦素红等[16]采用层次分析法数据处理技术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川芎煮散5 个粒度在煎煮过程中阿魏酸、藁本内酯含量及总煎出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发现在60 min内各个粒度指标成分含量与时间呈正相关,各时间点均较原饮片有显著差异,确定最佳粒度为粗粉。由此可知,在煮散制备成型工艺研究中由于中药物料性质不同,对其粉碎粒度的筛选也有所差异。

文谨等[17]选取黄芩、黄连、葛根、甘草4 种饮片煮散,用筛分法测定粒度,Carr 测定法判定粉体流动性,比表面积测定法表征粉体材料性能、团聚行为,微米、纳米尺度颗粒统计分析浊度测定值、微纳尺度颗粒,表征水煎液的分散行为,通过煮散水溶性固形物、化学指标成分不同时间的溶出度来表达水煎液的溶出行为,经光学和电学性质提示,煮散水煎液中的微粒多而大,易沉降,成分溶出速度、溶出量优势更明显,能较好地表达有效成分在水煎液中的溶出行为,阐明了水煎液中微观成分的变化规律,为中药煮散的粒径控制与应用提供数据,并认为系统展开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特征参数体系等研究,构建反映中药煮散特色的粉体研究方法,可为其标准化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平台。

2.3 制备工艺

2.3.1 挤出制粒 王永等[18]选择独一味煮散细粉作为对象,对挤出制粒、干法制粒、流化床制粒3 种制粒方式进行筛选,以颗粒的成型性、滤过性、总黄酮含量、干膏收率为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以确定适宜的制粒粒度。最终确定,加入细粉量30%的水作为黏合剂挤压制粒,65 ℃下干燥90 min 为其最适宜的制备工艺,并认为在有效成分提取、生产成本降低等方面与传统饮片相比优势明显。

2.3.2 干燥 文献[19] 报道,将干姜、炙甘草、燀苦杏仁、水蛭4 种中药饮片制成最粗粉,采用筛分法测定煮散颗粒的粒径分布范围,量筒法测定堆积密度和振实密度,固定漏斗法测定休止角,并观察其外观性状,进行粉体学特征评价,确定四者含水量分别约11%、8%、12%、5%时,具有较好的粉体学特性。

2.3.3 煎煮 煎出效率是决定中药临床用药疗效的关键因素,相较于传统饮片,中药煮散煎煮时间更短,煎出效率更高。目前,对中药煮散(如五味子[20]、葛根芩连汤[21]、苦杏仁[22]等)煎煮工艺的优化大多采用正交试验,以浸膏得率、指标成分含量为指标,筛选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影响因素。文献[21] 选择葛根芩连汤煮散煎煮液中浸膏得率和葛根素、大豆苷、甘草酸铵、甘草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连碱、药根碱、小檗碱、巴马汀含量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煮散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的筛选,并与传统饮片进行比较,确定最佳工艺为加20 倍量水浸泡20 min 后煎煮10 min,浸膏得率、各指标成分含量分别为传统饮片的1.6、1.3~1.8 倍,并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的优势。谈静等[22]采用正交试验,以苦杏仁苷煎出量、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对苦杏仁煮散颗粒进行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发现最佳工艺为加12 倍量水浸泡10 min 后煎煮2 次,每次12 min,各时间点中药煮散颗粒煎液中指标成分溶出量、干膏率均高于传统饮片,并且优化工艺具有简便快速、稳定可行的特点,可由于油脂类煮散颗粒的研究。

2.4 成分 田宁等[23]将理肺止咳汤煮散煎出液与标准煎液中的麻黄碱、苦杏仁苷进行比较,秦素红等[24]将四物煮散与原饮片中的阿魏酸、芍药苷、多糖成分作对比,均发现在等量入煎情况下中药煮散煎出液中上述指标成分含量高于原饮片或标准煎液40%~90%。严倩茹等[25]采用HPLC 法测定淫羊藿与狗脊配伍的水煎液、乙醇煎液及其单煎液中淫羊藿苷、金丝桃苷含量,发现配伍合煎水煎液中两者溶出量较单煎、单煎后分别下降了19%、58%,而在乙醇煎液中几乎无变化,虽然相似度分析发现水煎液、乙醇煎液均未产生新成分,但其提取效果存在有一定差异,并且乙醇煎液溶出量高于水煎液。

3 质量评价

3.1 有效性 对中药煮散有效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成分和药效,其中前者大多以含量、得膏率为指标,后者则通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其药效,通过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其作用机制。如孙玉雯等[7]将质地、大小、来源不同的27 种植物类药材制成煮散,与传统中药饮片煎出效果进行比较,发现煮散省时省力,方便节约,有利于药材资源的持续发展。张岩[26]对2 型糖尿病T2DM 大鼠灌胃给予葛根芩连汤饮片、葛根芩连汤全散、葛根芩连汤1/2 散,观察降糖疗效,发现第4 周葛根芩连汤1/2 煮散组、葛根芩连汤饮片组改善葡萄糖耐量(OGTT)、糖化血清蛋白(GSP)更明显,而且可能在节省药材、节约煎煮时间方面存有优势。张敏等[27]选用葛根芩连汤饮片与煮散对T2DM 大鼠模型进行干预,采用氢核磁共振(1H⁃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测定大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发现两者均能有效降低FBG,不同程度回调与T2DM 相关的14 个潜在生物标志物,认为糖酵解和丙酮酸代谢通路、调节甘油酯代谢和改变胃肠道微环境、调节甘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是能量、脂质、氨基酸代谢的主要通路,但甘氨酸、谷氨酸代谢作用机制不明确,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3.2 均一性 有别于传统中药饮片,煮散药材整体特征和形态被完全破坏,不具有完整的饮片性状特征,存有辨药之难。鉴于此,研究人员将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技术与中药DNA 条形码鉴定技术结合[28⁃30],对煮散饮片质量开展系统研究,建立了枳壳、金银花、三七等DNA 条形码与指纹图谱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方法,从而体现“辨状论质”的核心质量评价。在中药DNA 条形码鉴定到属水平基础上,采用HPLC 法对煮散饮片混合前后指标成分的质量均一性进行分析,并与市售饮片含量均匀度和相似度进行对比,发现煮散饮片溶出量较原饮片明显提高,混合粉碎后相似度均在0.99 以上,共有峰平均峰面积更高。综上所述,DNA 条形码结合指纹图谱不仅能有效控制中药煮散质量,而且还可实现其饮片的质量均一化。

4 结语

面对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加的社会现实,结合国家康养战略的提出,并针对近期中药材资源的日益紧张、价格上扬,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迫切需求,如何合理、有效、节省使用有限的中药资源,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正成为中医药行业研究人员落实“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本文认为,针对含煮散在内的传统制剂,应传承精华,充分认识其特点、优势及对当代“健康中国”的建设意义;对于存在的问题,需秉承中医药思维,利用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借鉴现代科学手段,加大中药传统制剂的开发力度,促进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和以中药制剂为基础的中药新药的研发,使“老药新用”,真正实现中药传统制剂的守正与创新。

中药煮散从制剂属性上看,散为其形;从用药形式上看,煮为其用;从制剂形态上看,液为其态。在2015 年版《中国药典》 一部中,共收载成方制剂、单味制剂1 493个,包含59 个散剂品种,其中三子散、三味蒺藜散、四味土木香散,六一散、益元散,败毒散,黛蛤散是以水煎服、(包)煎服、炖取汤服、随处方入煎剂等形式用药,其用法均为以煮为用,其制剂检查也大多按茶剂或散剂检查。由此可知,在煮散剂型归属上存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故有必要对煮散这一传统制剂厘清剂型归属,完善制剂检查项目,以期保证成药制剂的稳定均一、安全有效。

在中药煮散的应用上,大多集中在各级医疗机构;在中药煮散的质地研究上,大多集中在植物类药材,而对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较少。因此,针对不含有毒性药材的煮散,建议在处方选择上当以古代医药典籍中的经典名方或医疗机构经验方为突破口,兼顾临床价值的体现和传统用药经验的尊重,在充分考虑制剂设备性能对煮散关键质量属性影响基础上,对工艺路线设计、剂量确定、成型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传统制剂的系统研究,从而实现稳定、均一的药品特性与临床疗效的有效传递。

安全、有效、稳定、均一是药品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属性,但当前对中药煮散研究大多集中在有效性、均一性上,在安全方面还存有一定程度的欠缺,故有必要加强药材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控制,建立可追溯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从而保证其安全性。在制剂生产过程中,对热敏性中药的粉碎可采用气流粉碎技术,可抵消粉碎时产生的热量,避免活性成分的破坏;对芳香性中药的粉碎可选择振动磨粉碎技术,利用冷却效能降低粉碎热量,实现挥发性成分的保留。在制剂使用和贮藏过程中,对药粉易吸潮、易霉变、煎煮易糊化、药液易浑浊等问题,可优化制剂工艺的研究,在吸湿热力学性质、灭菌工艺、煎煮标准化、絮凝澄清工艺等关键工序进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解决影响煮散制剂稳定性的共性问题。中药煮散研究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应立足中医药的整体观,引入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融合多种分析检测方法,建立整体观念的基于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模式和质量评价体系,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而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饮片制剂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基于电子舌的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的快速辨识研究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元胡止痛系列制剂4种工艺比较
固体制剂常用设备清洁验证研究
饮片与免煎颗粒剂治疗偏头痛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