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科医学院(系)的定位与发展策略
2021-03-29周宁天钱东褔乔学斌周亚夫
周宁天,钱东褔,乔学斌,周亚夫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8〕3号)指出,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面向全体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临床见习实习。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全科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系或全科医学学院,开设全科医学概论等必修课程[1]。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指出,系统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3年内推动医学院校普遍成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建设100个左右国家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加强师资培训[2]。从“面向全体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到“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不仅拓展了全科医学教育的对象和任务,也为我国高校全科医学院(系)的建立和建设提出了基本原则。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成立了全科医学院(系)和教研室,经过不断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其发展定位尚不清晰,发展路径尚无明确经验可循。已成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的高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重要性认识和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3-4]。因此,本文在充分论证高校建立全科医学院(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定位,并给出加快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希望可以为同行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方向和参考。
1 高校建立全科医学院(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院系设置在高校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仅涉及专业和学科布局,还涉及机构、教师队伍和资源的投入与建设,对完善学校办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5]。因此,院系设置必须是积极的,又是慎重的,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必须明确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理清建立建设的基础、方向、原则和目标。
从当前存在的问题看,尽管已有不少高校成立了全科医学院(系)和教研室,但工作的目标、内容、对象和机构性质不尽相同[3]。就总体而言,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对全科医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发展方向、目标的认识不清晰;(2)对全科医学在新医科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尚未纳入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中进行规划,建设动力不强;(3)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6];(4)合格的全科医生培养数量不足,合格的全科医学教师数量和基层培训基地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对全科医学人才的需求和教学需求[4,6-8];(5)对国际全科医学发展和国内全科医学需求的了解存在差距。
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看,人民健康是国家强盛的标志。首先,医学教育事业是人民健康事业的基石,由以疾病诊疗为主转变为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主是全科医学的重要使命;其次,医疗卫生既要“顶天”,又要“立地”,全科医学是为基层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的根本途径;再次,全科医学既是大国计、大民生、大事业,也是大学科、大专业、大产业,具有多学科的集成和很长的健康产业链。
从医疗卫生发展的方向和全科医生的重要性看,医学正在从治愈型医学向照护型医学转变,从以疾病诊疗为中心向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从以单一的诊疗为主向预防、诊疗、康养一体化转变。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守门人”,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从高校的发展要求看,既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升培养质量为中心,又要服务服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科医学院(系)的建设,有利于构建具有国际化和前瞻性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扶持新兴学科,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提升医疗、教学、科研创新和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
从建设的原则与目标看,在理清全科医学院(系)结构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同时,可以促使进一步理清临床医学专业与全科医学和相关学科、专业的相互关系等基本问题。同时,在顶层设计全科医学院(系)发展和策略方法,也可以促使对学校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再审视。
2 高校全科医学院(系)的发展定位
高等医学院校要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积极面向健康中国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主战场,积极回应人民健康需求和疫情防控的新挑战、新关切,高校全科医学院(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全科医学院(系)的发展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定位。
2.1 为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战略,提供新动能(1)把加快全科医学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高校贯彻落实“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支点、新抓手。既面向世界医学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趋势、新态势,又面对医学生态和业态的新形势、新变革,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和助推高校的整体发展、内涵发展和新的办学格局形成。(2)把加快全科医学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推动高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培养体系和内容方式的新引擎、新动能。全科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既有其前沿性、挑战性,又有其重要性、紧迫性,有利于引导学校、教师、学生在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建立新理念、开阔新视野、学习新知识、提升新能力。(3)把加快全科医学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高校面对新形势、适应新需求、培养新人才的新内涵、新工程。全科医学无论在其理念和服务方式的先进性上,还是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全面性上,都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8]。同时,为实现到2030年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与居民数量之比达到1∶2 000的目标,高校任重道远。
2.2 为推动新模式,打造新基础,创造新空间(1)高校设置全科医学院(系),应当在深入研究全科医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的整体优势,集成附属医院、基层基地的系统优势,提高系统的整体效能、效率与效益,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2)遵循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规律,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加强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建设,紧密联系和扶持基层临床实践基地,努力构建符合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学科体系,建设一支懂全科、爱全科的医教研专业师资队伍,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全科医生奠定新的师资和办学基础。(3)为临床医学专业的“调整、优化、升级、换代、更新”充实新内容、打造新优势。以学科优化带动专业优化,以专业优化推动格局优化,以格局优化拉动质量和服务优化,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格局调整创造新空间、提供新载体。
2.3 为建设新医科,开辟新方向,探索新途径(1)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医学专业学科。全科医学虽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但在我国仍然是一门较为新兴的学科,对调整、丰富临床医学专业方向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9]。全科医学院(系)应通过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促进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进一步优化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结构,通过对全体医学生进行《全科医学概论》的教学和继续教育,传播全科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思维方式,为培养高质量的基层临床医学人才做出新贡献[10]。(2)以新学科建设推动新医科建设。全科医学的核心理念、医学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和大健康理念及新技术革命内涵紧密相连,对新医科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对现有专业建设提出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的新要求,建设一批新的医学相关专业,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2]。全科医学院(系)应当将全科医学全方位全周期的基础性医疗卫生服务和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管理等新技术应用,以及相关学科进行融合,形成跨学科交叉的新优势。(3)全科医学的学科特征和强调“五星级医生”的培养目标[11],为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医学人才提供了新的坐标和途径。高校全科医学教育教学,不仅要体现全科医学学科的前沿性、标志性,也要充分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不仅要为新医科建设探索新途径,更要为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发展需求提供新人才。
2.4 为确立新体系,形成新品牌,寻求新方法(1)高校建立全科医学院(系),组建专门团队开展工作,应着力于改变传统的全科医学学科小、影响力低、人才资源紧缺的局面,为确立新的学科发展体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2)以学院(系)建立建设为契机,积极整合学校内部、附属医院、教学基地和社会资源,建立科学、高效的全科医学医教研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确立全科医学的学科地位。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培训方式,以满足教师、医生、学员、学生的学习和能力拓展要求,建立新品牌、提升新质量[12]。(3)加大科学研究力度,深入研究人口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乡村振兴、疾病谱变化、互联网+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新建、重组相关学科,打造学科新优势,提升服务创新预防、康复、医养、长期照护、临终关怀、心理健康的新能力和新效益。
3 加快全科医学院(系)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当前,全国已有不少高校成立了全科医学院(系)和教研室,但工作目标、任务内容、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不尽相同。如何走高质量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既要遵循“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总要求[13],提高政治站位;又要结合校情,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制度措施。
3.1 明确使命目标 全科医学院(系)建设的使命与远景应当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医学发展理念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一体化,加快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遵循医学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规律,遵循医学教育和全科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确立全科医学学科地位,把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措施,肩负起面向全体医学生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任务,在全体师生中积极推广全科医学的核心理念、工作内容、模式方法、职业前景,肩负起全科医学专业规范化培训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计划、标准的制定,肩负起全科医学继续教育任务。以国家全科医学人才需求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3.2 推进协同发展 (1)充分发挥学校整体优势,深化医教协同,加快全科医学教育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牵头协同学校相关学科、全科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所)和模拟实训中心,依托附属医院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着力建设一批优质的全科医学基层实践教学基地[14]。(2)根据教学、医疗、科研的需要,既分类分层开展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参与协调和指导规范化培训,又协同整合好各相关机构的优势[4];既制定好医疗、教学、科研的各项标准和工作指南,又协调落实监督好任务的执行,确保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同质化。
3.3 加强体系建设 (1)学院(系)发展要紧紧围绕发展新理念、需求新形势、专业新定位,把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基础中的基础、核心中的核心、关键中的关键。统筹规划全科医学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形成多学科集成交叉融合的新格局,构建具有特色的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2)学科建设要围绕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要素[15],确立新目标,充实新内涵,建立新标准。要在高校的统一布局下,与相关学院合作,加快全科医学博士和硕士点的建设,积极拓展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扩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全科医学研究生项目。(3)教学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层次性、针对性,体现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全科的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体现科研、临床的融合,体现人才培养体系与质量的整体提升。加强全科医学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加快全科医学相关的网络数字化课程、课件、教材开发;加强全科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善健全校内模拟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认真研究、制订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订单培养学生的教学计划,积极为农村和基层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大力发展远程继续教育,普及全科适宜技术,实现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广覆盖,积极开展基层全科医生进修培训和学历提升教育。
3.4 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全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同质化全科医生的根本,高校全科医学院(系)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突破传统,与附属医院开展共建,创新性地建好全科门诊、病房及基层实践基地,为全科医学师资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2)做好全专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花大力气培养一批爱全科、懂全科、会教学的专业师资;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全科医学兼职教师队伍,促进实践教学。(3)学校应制定建设规划和相应制度,在人员配备、进修培训、职称评聘、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聘请有教学潜质的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全科医生承担教学任务,并给予相应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提升全科专业师资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高校建立全科医学院(系)对加快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为高校全科医学院(系)的建设提供了基本原则。但作为高校院系建设的一项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如何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笔者认为,既要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既要明确发展战略与目标,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既要有正确的学术导向、教学实践导向,又要主动对接、融入、满足、引领社会需求,切实为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作者贡献:周亚夫负责文章的构思与设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周宁天、钱东福、乔学斌、周亚夫共同进行文章的撰写与修订。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