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体系构建
2021-03-29丁菡夏旻辰吕悦风梁建设
丁菡,夏旻辰,吕悦风,梁建设
(1.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2; 2.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海淀运输管理分局,北京 100089;3.浙江大学 a公共管理学院,b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明确了构建和发展以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经营体系为三大支撑的现代农业体系。在国家及区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编制相关规划过程中,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现代农业体系的内涵或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作者认为,现代农业体系不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立体系,可以看作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庞大复杂的社会体系,它涵盖了科技进步、资源开发、原料供给、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经济管理、法制建设、文化传承、市场经营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是一个完整的综合性、多层次、复合型的社会体系。在乡村区域的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以发挥农业主体能动性为主,同时借助全域资源要素供给和全领域社会力量,来推动乡村振兴。
1 我国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成效
1.1 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大幅改善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农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传统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乡镇工业曾一度带动乡村经济的崛起,现在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活力[2],农村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要素流动提供新路径,带动了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村镇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农民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发展要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启动绿色发展的五大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2 农村产业经营主体增加迅速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农业产业体系中经营管理组织的整体数量不断扩大,组织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良性发展态势,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15年,我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组织达157.3万家,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达12.9万家[3]。随着产业化组织的快速发展,农民通过参股合作、合同订单、劳务输送等方式,全国有近1.2亿的农民从中受益,经济收益有了保障,人口从城市返回农村的数量逐渐增加。
1.3 农业政策扶持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近年来,国家通过财政贴补和多渠道融资手段,不断增加对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投入,农业科技研发与技术装备水平进步很大。在通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农业生产及经营体系逐步完善,农业产业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生产与供给得到充分保障。党中央提出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使得我国农业产业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跨入中级发展阶段,竞争实力逐步加强。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集体土地实施“三权分置”改革,广泛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权属的落实对农民影响积极而长远。
1.4 相关法制支撑建设成绩突出
到目前为止,我国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法律、法规有将近30部,这些法典、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现代农业将更加有法可循,对科学稳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司法和制度建设将会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成熟、健康和稳定,现代农业产业及经营体系建设将在司法和制度的护航中长足发展。
1.5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变化巨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连年丰收,产能稳定在6.5亿t以上;肉、禽、蛋、奶、水产品供给充足,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成绩斐然,2016年全国化肥使用量首次接近零增长;农民持续增收,人均年收入迈上1.2万元新台阶;农旅结合、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农业农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全国农业贫困人口由1994年的8 000万人减少到目前的3 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左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达2亿多人[4]。农民的吃、穿、住、用、行等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15年农民恩格尔系数已达37.1%[5]。
2 现代农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代农业体系包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农业问题,也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产业集聚联动不足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对优美生态环境、历史人文风俗、文化及有机产品等特色资源的挖掘逐渐被重视,然而目前仍然多以低端重复为主,高端、有一定辐射作用的农业产业集聚区较少,造成乡村产业“低小散”而缺乏核心竞争力[2]。大多数农村区域没有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无法发挥特色资源及产品优势,更别提深入挖掘乡村潜力,集聚优势,以点带面,联动周边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农村培育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开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农旅一体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一条优质路径。但受限于农村经济水平、资源储备、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以及劳动者的素质,三产融合发展还未成气候。
2.2 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
农业产业链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部门、组织机构及关联公司以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组织链缔结的有机整体。我国的农业产业链较欧美其他国家发展晚。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结构松散,缺乏有机整合和联动。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利润不均衡,生产环节收益过低。上中下游产业配置一体化程度不高,大多位于产业链低端,向下游延伸不足。总体来说,区域性产业链条不完整,亟须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和功能升级。
2.3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不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等项目的开工实施,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路、渠、堰、堤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区位优势较弱,交通不便利,特别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仍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需求,很难从根本上抵抗自然灾害,要实现“旱涝保收”仍然困难重重,更无从跟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仍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2.4 农业技术经营人才缺乏
受制于区位地形、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农业发展体系非常复杂且长期处于弱势状况,相关人才的培养缺乏动力。目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既没有积极的政策和良好的规划,也没有制度保障。年富力强的年轻人离乡背井到大城市务工,专业人才即使回村创业,大多呆不久、留不住。导致当下的农村生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以及社会服务型人才普遍不足,而农业种植业或养殖业能手、科技致富领头人更加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落后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5 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无论是智力劳动部分还是体力劳动部分均偏低。农产品的市场不规范,农民缺少定价权,没有科学长远的农产品生产营销规划,恶性竞争依然存在。农民无法准确获知农产品市场信息,无法精准决策种养品种和时间,导致生产经营的相对盲目,产品品种很难跟进市场需求。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不稳定,农民在科技投入、人力投入及营销投入上非常谨慎保守,产品质量很难保障,附加值很难提高。
2.6 农业品牌影响力较弱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领域知名品牌较少,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更少。总体来看,农业品牌建设缺乏力度,长期投入不足,稍有影响力的品牌很容易因管理、宣传和维护不到位,出现倒闭的情况。浙江作为产茶大省,每个县都有茶叶品牌,但很多在历史上非常知名的茶叶品种及产地,也难做出畅销全国的品牌,仅“西湖龙井”在国内茶叶市场一枝独秀,其余品牌知名度不高,拥有消费群不大,茶产业影响力不大。
3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是党中央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在实施优势农产品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背景下,从全国层面到区域性的农产品产区,都需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为目标,重点深化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将具体措施落实到位,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3.1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由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形成的基本构架。实际运行过程中要求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通过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来组织、分工、协调、管理、支配与农业产业体系相关的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科学技术,从而创造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农产品。农业产业体系是这些产业间融合协调、有效衔接、优质高效、强力竞争的综合产物[6]。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依托产业融合,加速产品创新
科学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基于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优势。农村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前提,重振乡村产业活力,关键在于培育乡村新型产业体系[7]。依据乡村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产业结构[8]。依托本土优势,高效融合三产,互促协调发展。不可忽视科学技术研究及新产品的研发,不断生产创新更多的绿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加速产品创新,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完善。
3.1.2 构建产业平台,促进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各类农业产业平台作用,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大力打造以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布局集中化、模块化和专业化来推动产业集聚升级,进而推动跨地区跨农业领域各行业的联动。农业园区等各类平台建设必须与当地产业发展及基础条件紧密结合,确保其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以企业为主体,尽量减少政府干预,例如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不能一哄而起,要根据当地自然资源、产业特征和经济条件,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有的放矢,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集群发展。
3.1.3 借力高新技术,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借力通信技术、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等,推进农业金融、农村电商、农产品物流、精品民宿、智能农机具、智能种养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打造高端智慧农业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农、工、商、林、牧、渔结合综合发展,以科技助力地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强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效推动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3.2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重点是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重点要聚焦在以下六个方面:1)制定现代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标准,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制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2)提高农业绿色化、标准化、科技化、信息化、规模化水平;3)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4)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拼消耗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5)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6)营造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良好环境,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鼓励引导广大农民和各类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例如凤阳县农机服务公司实现“耕种管收卖烘”一条龙全程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耕种收、机械化育插秧、农作物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粮食从丰产到丰收等问题[9]。
3.3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是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组合,是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显著标志。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0]。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重点解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政府指导作用引领、农村现代市场建设和农业产业紧缺人才供给等方面。
3.3.1 加速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在新形势下,农村产权制度的不适应是制约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必须深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支持发展以村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农业投资主体共同组建合作农林牧渔场。
3.3.2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我国农业在市场引导方面存在短板,对市场总需求和供应总量的预测能力较弱,一旦规模过大,超过了经营能力和市场容量,将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要用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建立规模适度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产范围、生产内容。必须基于经济、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的实际状况,对市场进行科学预判,适度发展,逐步完善经营体系。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构建现代化新型城乡供销服务体系,打造集商品服务、公共服务、家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现代消费服务和连锁经营体系。
3.3.3 充分发挥政府引领指导作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受制于农业经营者对市场分析及科技等投入严重不足,政府扶持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需要依靠乡镇及村一级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发展农业生产,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加强产业扶持和行政服务、市场调研、产品推广和政策宣传等,为农民做好农业技术指导和品种选择指导,解决农业生产与销售脱节,市场信息不对称,科技投入不足、国家扶持政策不了解等一系列问题。此外,需在新品种选育、动植物疫病防治、绿色生产、食品安全、设施农业技术、农机装备、农业污染防治、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工业技术、科技服务等成熟技术在乡村产业领域的应用和转化,构建农业科技转化推广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向高科技迈进。
3.3.4 加快建设农村现代市场
健全农村现代市场体系,继续完善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集散地市场,完善农产品烘干、预冷、储存、配送等设施。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支持大型零售企业、批发市场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农业O2O,推进生鲜农产品、特色乡村食品等网上直销。可以参照浙江“遂昌模式”,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政企农三方互动的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和销售网络体系。
3.3.5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
人本导向是乡村发展的时代需求[11],一方面,留住农村人,引进城市人,特别是高素质大学生人才[12],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另一方面,强化农民实体,建立村民自治与政府治理、公司管理结合的多元治理模式,是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3]。通过建立人才培养规划,长远谋划解决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的问题,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和低文化现状。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在职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水平,培养一大批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的新型农民。
4 小结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措施[14-15]。在着力强化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上,必须坚持绿色兴乡、文化兴乡、法治兴乡、质量兴乡、人才兴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市制宜,严格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走绿色化和创新驱动的现代化道路[16],加快建立高效、科学的现代农业体系。中国的农业有别于发达国家[17],我们一方面强调以市场机制推动农业和体系的构建,但是绝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这是基于农业脆弱的特质性及现代农业发展起步迟,市场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在未来很长时期内,需要通过市场和政府的两个方面发挥作用来消除农业风险,保持农业长期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