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构建儿童与自然联结的儿童友好型公园研究

2021-03-29马咏春陈宇高铭泽

国土绿化 2021年6期
关键词:感官公园儿童

◎ 马咏春 陈宇 高铭泽

自然环境是儿童最好的游戏空间。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生自然环境被城市人工环境侵蚀、占据,儿童真正能够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范围也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与电子产品的发展,大量挤占了儿童户外游戏的时间,综合学业压力的增加、父母陪伴的减少等各方面原因,儿童与自然越来越远。在长久自然缺失的状态下,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变为通过科技媒介获取,缺少了感知、思考、探索的过程。儿童既失去了外界的自然,更失去了自身成长的自然性。

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所谓“自然”,并不单指自然界、自然物,还包括事物的自然(或者人身上的自然)。自然是自然界和自然物的内在本性,自然界和自然物则是自然的外部显现。过去,人们对自然的忽略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机。当下,人们致力于重建与自然的关系,更应该关注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卢梭将童年视为人生中最接近“自然状态”的阶段,刘晓东教授将儿童比喻为“自然之子”。就儿童而言,“自然”应该从三个角度理解:一是有着丰富的自然物的自然界;二是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召唤儿童自然的天性,让儿童的成长具有自然性;三是让儿童通过对自然界的学习,理解事物的本质。这三个角度也引导出儿童与自然相处的三个层面,了解、回归与关爱。

1.了解自然

自然界丰富的自然物、自然现象,可以让儿童充分认知物种的丰富多样、生命的绚丽多彩、生态环境的美妙绝伦,自然多姿多彩的面貌与奥秘能够让儿童感受到广阔与智慧,对自然心存敬畏,并学习与自然和谐共处。

2.回归自然

相较于思维模式已经固化的成年人,儿童将自然的一切视为玩伴。他们通过向自然的林林总总注入思想、添加情绪,让自然变得更具有可接近性。与自然接触的过程,能够激活儿童的感官,启发儿童自主思考、提问与联想,以带有质疑性、创造性的方式认识世界。这种与自然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成长经验,对儿童的身心成长、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均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关爱自然

人类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无休止地利用自然资源,无止境地占据自然空间,给自然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生态环境危机日趋严重,人类开始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让儿童在自然中接受教育,也能在教育过程中为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环保意识,为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未来保障。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

关于自然中教育的应用,国外有诸多实践,涉及公园、花园、森林等多种场所。欧美国家较为流行的“森林幼儿园”,德国已经有 1000 多所。森林幼儿园的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尊重儿童自然成长,注重对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每个县、市都建设有供民众学习自然知识的场所,这些环境教育场所一般会以寓教于乐、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环境知识。

国内关于如何让儿童与自然建立联结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实践较少,仅限于部分自然教育机构、儿童专类公园,在人们能够便利到达、使用率高的日常休憩场所应用很少。

研究意义

1.重构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自然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强健儿童的身体;自然能够激活儿童的感官,启发儿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感,全方位、自主性认知世界;自然的神秘可以锻炼儿童的勇气、自信与探索精神,这是任何人工环境都无法提供的。但如今,儿童长期远离自然,甚至对自然抱有恐惧。因此,亟待重新建立起儿童与自然的紧密联结,助益儿童的身心成长。

2.树立儿童正确的生态观

儿童的自然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利用自然环境和因素来辅助儿童的成长,还在于通过自然教育来促进自然的持续发展。儿童时期树立的生态观,将影响到未来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所以,在儿童时期建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尤为重要。

3.从公园建设角度促进儿童友好城市发展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提出“关爱儿童、共享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合作倡议。在当前国家全面统筹支持儿童发展,营造儿童友好成长环境的背景下,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强调每个儿童和青年都能够拥有愉快的童年和青年时光。从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建设以自然体验为主导的公园,是促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实践。

从自然联结视角看待公园“儿童友好”现状

作为儿童距离自然最近的空间,大多数公园中的“自然”目前还停留在绿化层面,未能与儿童产生积极的互动,导致儿童虽然身在绿色中,却依然离自然很远。另外,近些年国内的儿童活动场地建设陷入一种误区,盲目选择各种成品设施,堆砌的器械、沙坑、水池成为儿童活动场地的代表,貌似丰富多彩,实则千篇一律,不仅没有顾及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需求,更未能关注到自然元素的应用。公园内儿童活动场地应该是培养儿童未来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自然游乐场地,同时也是儿童自然接触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公园中重建儿童与自然联系的问题,正逐渐被广大设计师所关注。以自然体验为主导的公园建设,不仅仅是给儿童提供自然乐园,更希望家长和儿童都认识到自然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让儿童自身具有接触自然、了解自然和学习自然的自主意识和习惯。

以自然体验为主导的儿童友好型公园建设策略

1.利用真实自然元素主导儿童活动场地

德国学者谭玛丽在《适合儿童的公园与花园——儿童友好型公园的设计与研究》中提到,高质量的儿童活动空间应该是自然的,包含更多自然元素的绿色户外空间的活动是有效、自然和健康的,也是充满快乐的学习方式。英国学者伍利指出,儿童游戏场地中“自然”是指一些与自然相关的元素,如地形、植栽树木、使用自然材料 (石头、水、沙、树皮、苔藓、树叶、泥土、原木、果实及树枝等)及其“可以组合的单元”。一个自然式的儿童游戏场地与“KFC 游戏场地”有本质的区别。KFC 即 Kit ,Fence,and Carpet,“Kit ,Fence ”代表由围栏围合多个固定的游戏设施,“Carpet ”则是该类游戏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塑胶地面。

目前,国内大部分儿童活动场地还停留在“KFC游戏场地”的阶段。以真实的自然元素主导儿童活动场地的建设,不仅因为自然元素本身拥有游戏属性,更因为自然元素可以激发儿童的各种能力。其一,儿童通过与自然互动,能够刺激感官,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重塑“玩具”。苏姆霍林斯基的自然教育思想要求儿童在自然中观察形态各异的自然事物,对自然事物进行想象,并在自己的观念中对形象进行构建,在构建完成后为事物完善故事的情节。这个过程使得儿童对自己重塑的“玩具”更具有情感。例如,相比冰冷的游乐器械,儿童可以通过收集树枝、石子、树叶、果实等自然物,为小动物搭建房屋、创作艺术作品等。另外,以自然元素为主导的游戏场地更能帮助儿童学习如何克服挑战、增强自信。例如,相比攀爬架设施,高低起伏的丘陵、林中的攀爬树屋等,更能激发儿童的探索与挑战欲望;相比人工水池,自然的溪流不仅能满足儿童亲水戏水的需求,更能探索水中的生物,在游戏的同时增长知识与能力。

2.关注自然感官体验锻炼儿童综合素质

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最直接来源于感官。早在二十世纪初,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就提出,孩童从周围环境中汲取经验的主要方法是感官,对外界事物尚未形成初步认知的幼儿,缺乏理性思考,更多的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通过色、形、声等感觉认知这个世界。因此,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的目的是锻炼儿童的综合素质,为智力发展做好基础准备,锻炼儿童的意识力、观察能力和对比判断力,会使得儿童的感官更加敏锐以达到感官教育的目的。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提出,在身体从环境得到信息后借助不同的感觉通路传递给脑细胞,大脑再识別并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后,作出相适应的反应的能力,被称为“感统”。这个理论揭示了儿童想要形成并培养学习能力,就需要通过大脑及身体各部位感官的相互并用组合的能力,在充分感知外部各种刺激后才能实现。

这些理论均论证了感官刺激对儿童的重要性。因此,公园近自然环境的建设应该从分析儿童的感官特征出发,构建能够吸引、刺激儿童感官的环境。研究表明,在视觉上,儿童在色彩上的喜好程度是暖色>冷色>中性色;在触觉上,喜好程度是光滑>中等>粗糙;在嗅觉上,花香越浓越吸引他们;在味觉上,果实越甜越有吸引力。对比相对单一的室内空间与玩具,公园中的自然环境能够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助益儿童的全面发展。

3.创造自然课堂实现公园的自然性教育

自然对于儿童是一种探索新事物的动态系统,这种探索是引导他们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根据英国森林研究和新经济基金会联合进行的一项长期跟踪调查, 自然教育对儿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6 个方面:建立信心、获得社交技能、提高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恒心和专注力、增强身体素质和运动机能、学习知识及锻炼理解能力。

公园是当代城市中构建自然课堂的最佳场所,以公园作为媒介,通过布置科普系统引导儿童认知更多的自然物,更深刻地了解自然界;通过提供参与性高、趣味性强的活动环境,让儿童能直接体验到自然的神奇与力量;通过拓展科学性活动,让儿童在学与乐的同时锻炼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增强儿童成长的自然性。

引导性认知课堂:

自然认知不仅能增加儿童的见识,还能引导儿童形成通过主动观察进一步思考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相较于直接被告知答案,儿童通过亲身观察生物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参与它们的生长过程,总结自然的特征与规律,可大大提升学习效果,对儿童的教育更有裨益。

(1)观察植物、动物:倡导公园结合植物、动物设置科普标识系统,帮助儿童认知生物,并通过观察生物的动态变化,了解其生活习性、生长环境。

(2)认识生态环境:通过开拓丰富的自然环境、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引导儿童观察如森林、河流、湿地、沼泽等各类生境,让儿童了解其他生命的生活环境,激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爱。

(3)参与科普教育活动: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应积极组织开展儿童环境教育活动,促使儿童成为自然环境保护的志愿者。

参与性体验课堂:

众多学者也倡导利用花园等户外自然环境开展“体验式教学”,并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记忆更持久;学习动机和成就感更高;提高相关各科的学业和成绩;培养学生个性和团队精神。

(1)采摘活动:采摘与收集的过程,能够让儿童感受通过自我劳动收获食物的过程与成就感,从而更尊重劳动、珍惜食物。

(2)认养活动:认养活动让儿童通过浇水、施肥、修剪、养护等一系列劳作,陪伴植物生长,增强对生命的感知力与责任心。

(3)园艺课堂:互动园艺课堂可以帮助儿童了解植物的器官、生长过程、生活习性等,种植养护的过程也能给儿童带来成就感,从而调动儿童对生命的责任心,并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4)微生境搭建:搭建微生境的活动可以让儿童根据自然的特性与生物的习性,采用自然材料,建设供其繁殖、栖息及越冬的场所,例如昆虫旅馆、本杰士堆等微生境。此类活动不仅能显著提升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能帮助儿童观察、认识、感受生命。

结语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自然环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公园作为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自然环境空间,应承担起让儿童重新亲近自然、在自然中健康成长的作用,助力“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猜你喜欢

感官公园儿童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一见如故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