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四力”,提升新时代图书编辑素养

2021-03-29曾玉寒卢雪华

出版参考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四力新时代

曾玉寒 卢雪华

摘 要:“四力”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方向标,本文论述“四力”与编辑素养的内在关联,强调“四力”是编辑素养的提升路径与检验标准,并结合实例深入探讨以“四力”提升编辑素养的实践路径,即以脚力挖掘出版资源、以眼力把握市场动向、以脑力打造优质内容、以笔力体现基本功与创造力。

关键词:“四力” 编辑素养 出版实践 新时代

为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队伍。作为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业,尤其在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亟须强化“四力”研究与实践,锻造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提升编辑素养,使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出版人的使命责任。

一、“四力”与编辑素养的内在关联

出版业界以“四力”审视编辑素养,为出版社和每位编辑提供了具体的方向指引和能力标准。通过深化对“四力”的理解和认识,并将之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促进编辑个人成长的同时更好地打造优秀的精品力作。

(一)“四力”是编辑素养的提升路径与检验标准

图书编辑是知识传递的桥梁和枢纽,編辑素养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一方面,编辑素养通过践行“四力”得以提升和发展。面对瞬息万变的出版行业和市场化的发展,图书编辑特别是年轻编辑需要一种能适应新形势的方向指引,明确个人能力提升发展的路径,通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个方面的创新探索与高效实践,在工作中全方位地提升专业素养,实现编辑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四力”理论是编辑专业素养高低的重要检验标准。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消费者阅读习惯变化、新媒体市场崛起等影响,出版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四力”正是新时代对编辑素养的核心要求,“四力”要求新时代编辑多走动、有眼光、有头脑、能写好,这也成为当前出版业界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

(二)“四力”之间紧密关联、相互影响

“四力”包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者之间没有轻重之分,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四力”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脚力强调“走出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眼力要求有敏锐的观察与判断力,脑力集中体现着编辑的专业素养与创造力,笔力需要编辑有能梳理成文的能力。结合出版流程,从整体上可以将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看作一本书的诞生历程,需要先迈开步伐踏出去,发掘独特的选题视角,同时编辑充分运用自己的头脑创造力与撰写各类材料的能力,使一个简单的想法或概念成书出版。在这个过程中,编辑素养得到磨炼与检验。需要明确的是,“四力”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四个流程,而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四个重要方面。编辑需要更好地理解每一种“力”的内涵实质与逻辑关联,将之落实于出版业务工作中,以更好地实现图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二、以“四力”提升编辑素养的实践路径

提升编辑素养的关键在于提升“四力”,实践是提升路径,也是检验标准。脚力的践行,坚持做好“走出去”和“走遍”地方资源,挖掘更多的潜在出版资源;眼力的践行,从一篇文章、一次讲话等细节中挖掘新视角新题材,利用前瞻性思维准确把握市场动向;脑力的践行,在提高政治素养与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培养创造性思维,以优质内容实现高质量出版;笔力的践行,在出版全流程中展现编辑力,需要持之以恒地提升写作能力。

(一)践行脚力,挖掘更多的潜在出版资源

脚力,即深入作者、读者与市场,挖掘更多的作者资源、内容资源、渠道资源。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在作者群体的选择上“走出省”,在内容主题的选材上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辐射度与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出版反响。每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都不能闭门造车,而是需要编辑积极主动地走近作者和读者,了解读者需求与作者创作意向,才能更好地发挥“作者——编辑——读者”中的桥梁作用。例如广东人民出版社耗时数年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编辑小组从拟定提纲到统一编写体例,与作者团队曾举行多次论证研讨会,不断地完善编写思路,有一次甚至是在下班时得知作者团队在第二天因个别作者临时行程调整,可召集所有人一起开会,编辑小组就马上“打飞的”从广州赶往北京,凌晨4点到酒店,上午10点开会,通过面对面的高效交流,大家很快便敲定了标题风格统一、分卷衔接、重大事件增补等重要问题,项目推进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另一方面,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地方资源,发挥地方出版社地域优势。扎根基层,深入地方,在将本土资源做深做透的同时,另辟蹊径发展更多“出版+”的可能。以广东人民出版社为例,“红色广东丛书”项目自2019年初开始策划,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梳理和实地调研,包括有形的革命遗址及相关的革命人物、历史事件,系统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属性和读者市场需求,希望通过对这些宝贵的广东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和保护利用。又如连续3年推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精品教案》,题材源于扎根基层的调研。项目团队深入了解读者的学习需要和阅读习惯,由此拟定编排每年的篇章主题、目录提纲等,适时回应基层群众迫切需要了解的话题。该教案至今已推出八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基层活动中被分送至各市县区的数百个基层单位,电子教案和PPT也上传至广东文明网供群众下载观看,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宣讲的融合传播效果,更为开展基层宣讲活动提供了方向指引、理论指导和内容支撑,为最后一公里的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践行眼力,利用前瞻性思维把握市场动向

眼力,在出版工作中意味着对选题方向、潜在优质作者和市场趋势的判断。编辑需要对每份来稿与选题的价值和市场进行判断,这种判断力,或源于长年累月的资历积累,或源于对市场和选题深入细致的调研,又或源于突如其来的灵感迸发与直觉。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业态,“先走一步”“抢占先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图书编辑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不同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创作意向等,利用前瞻意识提前策划优质作品,还需要考虑选题是否独一无二、同类选题如何脱颖而出等问题。例如,广东人民出版社近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选题,包括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广东改革开放发展史(1978—2018)》,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七卷本),“纪录小康工程”的《大党治贫——脱贫攻坚中的党建力量》《西部奔康路上的广东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的“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一百年丛书”,为抢抓各大重要时间节点,都是提前数年便酝酿,从选题策划、内容编写、备案送审到付梓出版需数年。

一个有潜力的选题,最初可能仅源于一篇文章、一段讲话、一个想法。2015年9月7日任职于广东省委党校的陈培永教授,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根溯源,把握党性修养着力点——什么是‘党性’”的文章,这便是后来获全国党员培训教材创新奖的《党性是什么》一书的雏形。该文篇幅不长,却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回应了当时人们对理解“党性”这一概念的困惑,契合了之后几年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求。编辑看到最初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后,对细分市场和读者意向进行了大量调研,并迅速向作者约稿、敲定写作框架思路,其间当作者每完成一部分的文字创作,编辑都会与之紧密沟通、反复修订,才有最后呈现的版本。

又如《中国梦是什么》一书,源起于一项民意调研——广东省居民对“中国梦”概念认知情况调查。这项调研大量的一手数据为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开展中国梦教育宣传工作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编辑团队希望从这项调研中挖掘更多的内容资源,以接地气的语言和形式诠释中国梦,还需要加入专业的理论点评。不久后,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讲师团团长曾凡光教授在“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所做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战略》演讲中,对中国梦的解读和阐述成了《中国梦是什么》的内容主线。图书出版先后获得了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并实现英语、法语、韩语、印尼语、越南语等语种的翻译出版,更是连续两年获得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双效”显著。

(三)践行脑力,以优质内容实现高质量出版

脑力是编辑工作中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最能体现编辑能力与创造力的地方。每位编辑和出版人都是脑力工作者,以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开拓性的思维能力,追求高质量业务水平。践行脑力,一是持之以恒地提高政治素养与专业理论水平,自觉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优质内容一直都是图书的本质竞争力,编辑要时刻坚守最初“想做好一本书”的初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如既往的精神追求,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根基。以主题出版为例,深入研究各类方针政策和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历史等理论著作的审稿过程中,编辑应高度重视敏感性事件、历史时期的内容表述,严格参照重要有关文献定调评价,严把政治关、史实关,并与作者和审稿专家紧密沟通,以专业的知识涵养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确保图书高质量出版。

二是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理念,打破传统出版模式。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编辑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在实践中加入多种媒介丰富内容呈现形式,进一步推动出版业态转型升级。近年来,广东人民出版社致力于融媒体出版的实践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精品教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在纸质图书的基础上增加丰富多样的PPT课件,极大地增强了图书的实用性;“新时代党建工作丛书”、《账本里的中国》加入微课、短视频,视频资源回应的都是读者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如“如何高效撰写公文”“贷款买房是赚了还是亏了”等,更加入了新书分享会、主题宣讲等新尝试;“百年党史·青年说”音频传播展示项目,以“红色广东丛书”等系列地方红色图书为蓝本,总点击量过百万,增强了图书内容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对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团队建设方面,努力营造有利于更好发挥编辑工匠精神和创造力的环境,向年轻编辑传递精益求精的出版理念。团队成员有着各自的专业领域与特长,要挖掘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无限可能,通过精细分工与默契配合实现“1+1>2”的高效合作。

(四)践行笔力,体现编辑工作的基本功与创造力

笔力,即写作能力,体现编辑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平与文字功底等。一方面,在图书出版全流程中,编辑需要撰写各类业务材料,这是每一位编辑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优秀编辑往往既能编又能写,甚至还会有自己的代表作。编辑不仅是“文字的搬运工”,很多时候往往也需要融入创作或再创作。

践行笔力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全过程。一是选题策划阶段,编辑撰写各类市场调研报告、策划方案、项目申报书、选题表等,其中包括选题背景、暂拟书名、图书定位、作者选择、选题价值、特色与创新点、同类选题情况的对比、进度安排、存在的困难与风险等。各类策划案和选题表,绝不是不切实际的自吹自擂,而是通过梳理思路形成清晰准确的作品定位,一份优秀的策划方案有时更能打动并顺利邀请到优质作者。

二是书稿编写阶段,实则是最能体现编辑力的时期。一部优秀的出版物,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需要编辑深度参与到图书编写中,将市场和读者意志更好传递给作者,实现“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良好契合。在这个阶段,可能需要编辑撰写目录提纲、编写的体例规范、修改意见等重要内容。以2021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双循环论纲》为例,编辑团队根据作者初拟的目录和样章,反馈了近5000字的修改建议,就标题形式、框架完整性、论述逻辑和行文风格等方面做出细致且可行的调整,为了使之在同类选题中脱颖而出,充分挖掘其最大的特色即针对不同产业(金融业、农业等)现状深入研究国民经济双循环模式,同时加入外贸与双循环、自贸区等热点内容。

三是编校出版阶段,编辑需要撰写审读报告、送审备案的报告等业务材料。近年来出版業界十分重视编辑的审稿能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举行审读报告推介活动,就编辑对政治导向和选题价值的判断、编辑加工的工作难度与专业性、审读报告的梳理撰写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在系统总结和分享学习中提升编辑的把关与写作能力。作为全程统筹跟进出版和对作品最熟悉的编辑,有时还需要参与到前言、编写说明、后记等的撰写工作中。

四是营销推广阶段,需要编辑在准确把握图书主题的基础上,更大限度地开拓思维,撰写各类营销推广方案、新闻宣传通稿、书评书讯、编辑手记、微博微信平台的软文推广、短视频或直播间的采访脚本等。这些文案奠定了下一步发行推广的基石,编辑除了要关注图书自身特色外,更应该跳出作品,寻找市场上的营销热点与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议题,结合作者和出版社内自有的客户资源、平台资源、渠道资源等,有针对性地拟订可操作性强的营销方案,并针对不同媒体平台、读者对象、时间节点投放不同的营销重点与宣传文案。

三、结语

“四力”与编辑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四力”之间也紧密关联、没有轻重之分,每一个践行好“四力”的过程就是编辑素养得以提升的过程,从而实现全方位提升专业素养,以此实现高质量的图书出版。

参考文献:

[1]刘向鸿.浅析融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四力”理念的实操与细分[J].出版发行研究,2020(04):78-83.1

[2]刘依.“四力”提升对出版工作的促动机制研究[J].出版参考,2020(06):29-32.

[3]吴陈滨.科技赋能:新业态下的教育出版编辑成长策略探析[J].中国编辑,2021(06):79-82.

(作者单位系广东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四力新时代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践行“四力”锻造新闻精品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在践行“四力”中锤炼编辑的功力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