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对乡村百姓传播方式的影响

2021-03-29杨菲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传播方式乡村

杨菲

摘要:传统乡村社群的传播结构单一,农耕社会中百姓的话语结构简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在新时代的迅速崛起,以微信为首的即时通信工具已经在乡村百姓中得到了普及,并且悄然改变了乡村老百姓的传播结构。将乡村百姓从传统以口头交流的人际传播向以微信为媒介的群体化传播转变。

关键词:微信;乡村;传播方式;移动互联;传播结构

据第44次互联网报告,截至2019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2.25亿,占整体网民的26.3%,较2018年底增加305万人。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2018年9月),微信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0.82亿。在互联网早已普及的今天,农村网民的规模不断加大,微信等一些社会化媒体的广泛使用正在悄然重构着乡村老百姓的话语传播结构,即从以面对面、口头等形式的人际传播走向媒介化的群体传播。在一年一度的微信数据报告中对于乡村使用人口数据并没有进行调查公布,而立足当下的社会情况,微信平台应当对于城乡用户数据进行更为精准的统计。

微信能够在乡村得到普及是社会化媒体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长期以来的三农政策尤其是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实施使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村迅速地发展了起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乡村百姓的生活水平越发提高。微信的出现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更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简洁的界面与操作的简单化

微信作为“后起之秀”,一举夺得网络社交媒介平台的“花魁”并非偶然,手机微信界面简洁、操作简单、即时性强、近乎免费、功能齐全等等这些特征都是微信在众多网络社交媒介平台之中拔得头筹的重要原因。

微信的界面十分简洁。点开手机微信APP图标即可直接进入微信首页,功能栏由微信、通讯录、发现和我四个部分组成,结构功能一目了然。微信首页设有搜索栏与聊天框,搜索栏可直接搜索联系人、聊天记录、微信公众号以及公众号文章,聊天框分为个人聊天框和群聊聊天框以及微信公众号栏目,点击进入聊天框即可直接开始对话;通讯录页面分为五个部分,新的朋友、群聊、标签、公众号与字母检索;发现页可手动增减,菜单栏式的界面可以迅速点击自己需要进入的程序,如朋友圈一栏如有好友新动态便会出现一个小红点,具有很强的标记性;最后一个功能栏是我,顾名思义就是属于“我” 的私人菜单,包括个人微信二维码、支付栏、附属功能栏以及设置栏。

界面的简洁首先能从心理上满足受众,尤其是乡村中很少使用智能手机的村民们。乡村中部分年龄偏大的人群使用智能手机时间较短,熟练度不强,看到复杂的手机APP首先就会从心理上产生恐惧,而微信简洁的界面,一目了然的功能设置能让这一部分人群更加容易从心理上接受使用,从而进入操作学习。

微信的操作非常简单。进入聊天框便能快速地进行对话,并且可以选择语音、文字、表情符号以及表情包多种聊天方式,点击附属加号栏能够快速地进行图片、视频的交流互动、语音视频通话的交谈模式,还能使用位置共享、红包、转账等功能。微信的操作方式都是简便直观的,根据文字提示完全可以进行你想使用的操作,这对乡村百姓的操作学习十分有利,减少乡村百姓学习的障碍。

微信功能的趣味性

“扫一扫”加好友功能操作的简单方便了村民与村民之间互加微信好友的操作,不用输入冗长的微信名,也不用设置复杂的安保密码,并且新鲜的方式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使得“扫一扫”加好友成为村民交流中的一种乐趣。“扫一扫”支付功能的推广方便了村民们的支付以及收款操作,避免了现金丢失、零钱整理等问题。

“微信红包”功能能够避免不知发多少数额的尴尬,两百元的限额很直接地化解了数额上的争议,并且微信红包可以自主地设置金额,在特殊节日设置66.66或者88.88等有意义的数字既富有寓意又化解了大额红包不好意思领取的尴尬。“拼手气红包”功能为发红包功能增添了娱乐性,小数额的红包既能联络好友之间的感情又能增加朋友交流中的趣味性,是部分家族群逢年过节的娱乐方式。

“表情包”功能成为“爆款”,究其原因在于:其一,打破了文字的刻板,增添聊天的趣味性;其二,在聊天语塞时避免不给予回答的失礼,化解聊天中遇到的危机;其三,更为直观的表达内心的情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微信公众号”能够让村民关注自己所想要了解的公众号,例如各地区的政務公众号,在政务公众号服务栏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或者是关注电商平台的公众号,可以进行商务合作的联系,甚至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对自家的农产品进行推广。

以上几个功能是微信众多功能之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微信不断更新的功能一次又一次地给受众带来乐趣,让部分即使是对电子产品不熟悉的农村人群都能熟练地使用,因此,微信功能的健全也是其重构乡村百姓话语传播结构的又一重要原因。

时间战胜空间的重要优势

主流传播学的时空观具有明显的时间偏向性,空间被视为传播的一种障碍,有待被征服。而微信能够做到重构乡村老百姓话语结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时间战胜了空间。微信能够克服现实情景中的空间障碍,构建一个新的情景模式,在这个新的情景模式下,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互联网覆盖的地区就能进行即时的语音与视频通话。

传统的乡村社群只能在一个小范围内的空间里进行交流传播,将交流范围稍微扩大就有可能出现耗费人力物力、时效性差、效率低下等特征。这些问题也限制着乡村的发展,制约着乡村的进步,拘束了乡村老百姓的思想。

微信的使用让农村老百姓建构起了一种新的社会纽带关系。脱离空间的束缚,可以将家族所有使用微信的人集合在一个微信群里,即便家族中的亲人遍布全国各地,依旧能够在佳节之时为不在身边的亲人送上温暖的祝福,拉近家族中亲人与亲人之间的亲密度,而这样一种跨越空间的远距离传播是面对面传播结构所无法达到的。

能够维护基于信任建构的亲密关系

传统的农村社群中若有亲人外出务工,通常都是很久才能见上一面,即使有书信往来也是一种传播时间长、传播效率低的“弱连接”。这种“见字如面”的书信方式和一年见几面甚至几年见一面的“弱连接”使得亲人与亲人之间的亲密度逐步减弱。

而微信中基于信任为前提所建构起来的亲密关系是不会轻易被消解的。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信息社会中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够继续交往的重要条件,基于信任为前提建构起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强连接”,这种“强连接”在微信这种即时通信工具的维系下不会轻易出现裂痕。

传播者使用微信有助于维持親密关系,而亲密关系维持的过程是通过更加丰富的传播符号、更高的传播频率与更长的传播时间来实现的。在亲密关系中,通过微信进行交往是对现实交往的有益补充。我们与亲密的好友共在微信上,当我们无法相见的时候,微信就是我们移动的家园。

传统农村结构是以农业农耕结构为主,老百姓以家庭为单位,以村落为社群,进行社会化传播与社会化生产。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实施,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加之手机在乡村百姓中的普遍使用,微信已占领乡村百姓即时通信的重要位置,并为乡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提供了十分便捷的通道,从而建构起新的话语传播结构。

乡村百姓话语传播结构的初步形成

传统乡村的老百姓在交谈上往往是闲散的、无框架的。在农耕时田野边的闲谈、在村头聚集时的家长里短、在互相串门时的问候,都属于传统的口头交流,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行最直接的传播。由于传统乡村交通不便导致信息闭塞,乡村与外界基本处于隔绝的状态,乡村村民的话语结构很难建构。

而当微信逐渐在乡村普及,一个圈存式的社交体系在乡村建立起来。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交流、村民与异乡亲人的交流、村民与外界的交流都在慢慢被建立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话语结构。

操作简单引起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乡村社会的人际网络是靠血缘和地缘连接的,他们处于一个“熟人社会”中。一般而言,村落之间的人群都是相互熟知的,传播的主体便由村落中教育程度较高、人际关系广、族群影响力大的人担任。传统的乡村社会中,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是农耕时期的乡村所存在的一个问题,加之以村落为社群这一交际网络的结构单一,村民所接触的外界信息有限。

意见领袖多指在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或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传播的中介和过滤环节。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进步,村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传播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与传统乡村的意见领袖相比,农村乡村意见领袖的数量明显增加,广泛地分布于各行各业,也更趋于年轻化,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群体的意见领袖。

传播方式的群体化

传统乡村的传播方式以单一的人际传播为主导,由于缺乏传播媒介、交通逼仄等原因,村民之间的信息交流多从走访串门和田野乡间的劳作之中进行。在一些影视剧作品中,对农村妇女的经典刻画便是聚集在村口聊天,这便是传统乡村的主要传播方式。

微信的使用为村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交互情景网,在家务农的村民能与在外务工的家人进行及时的交流,获取到更多的外界信息;微信群的建立交流、信息发布就起到了村民大会的动员功效,人人都能利用微信聊天或者微信朋友圈的发布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所谓群体传播,是群体进行的非制度化的、非中心化的、缺乏管理主体的传播行为。传播的自发性、平等性、交互性,尤其是信息源不确定性及由此引发的集合行为等是群体传播的主要特征。

传播场景的丰富化

乡村社会的传播场景是面对面的接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如村头或乡间的交谈,开村民大会的会议间,或者是家庭聚会的家中,都是真实的现实中的场景,均是面对面的交流,就算是村委会的大喇叭也都是在地域小范围内的传播。

而微信中的个人对话框代替了村民之间走访串门的交流场景,微信群聊又代替了村民大会抑或是村民们乡间交谈的交流场景,这些场景可以随时切换,即时通信很大程度上为老百姓的交流提供了便捷。以微信为主要媒介所建构起来的群体化传播为老百姓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场景,打破了传统传播结构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乡村百姓的传播需求。

微信改变了乡村老百姓的通信传播结构,为乡村百姓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情景模式,如何将这种话语结构维系得更加稳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维系。

政府加大对乡村意见领袖责任意识的培养

意见领袖在乡村信息的传播方面居于重要地位。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会让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信息做出不同的理解与反应,群体传播时代意见领袖尤其要传播出正确的、严谨的信息,为乡村的舆论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对乡村意见领袖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的教育引导,确定其正确的价值观,营造一个良好的乡村舆论环境,促进乡村更好地发展。

社交媒体要注意对群体传播的危机应对

群体传播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言论自由往往是舆论发酵的重要前提。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片面化、移动性、门槛低等特征提高了普通用户的参与度,赋予了普通用户表达权,为避免违纪现象的出现,社交媒体需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加强对舆情的危机应对,提升反馈速度,完善法规责任。

乡村百姓要加强对交流情景的自觉选择

乡村百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需加强网络责任意识,不散播假新闻,不制造群体动乱,而作为信息的接收者需加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信谣、不传谣,严格遵守网络法规,文明使用互联网,文明使用社交网络。

微信的功能为乡村百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源头,在话语传播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话语场景,并且改变了百姓们单一的传播方式,建构了新农村乡村百姓的全新传播结构,为乡村百姓的传播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传播方式乡村
带刺的苍耳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探讨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现状与探索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