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综艺节目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2021-03-29李青霏
摘要:真人秀被大众接受并喜爱的原因可能就是不拘泥于同一种形式,而是在不断地探索,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不定义。在全球化背景下,顺应国家要求,传统文化开始走进更多大众的视野,从小众走向大众。真人秀确实极大保持了它的真实,让众多观众在多类节目当中选择并聚焦,肯定了它的价值。其中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播出,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关键词:全球化;传统文化;综艺节目
随着泛娱乐化到来,真人秀不断涌入,成为当下最流行、最受追捧的节目形式之一,“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成为许多年轻人所标榜的话语,但实际上却不该如此,娱乐只是文化传播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给受众进行放松,而不是大范围覆盖生活。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就恰好弥补了这类漏洞,文化导向撼动了泛娱乐化的根基,为广大受众在休闲之时提供了更具有文学价值的休闲,在工作之余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传统文化也伴随着各种媒介形式,走进大众的生活。
提到综艺节目,最容易令人想到的就是传统的真人秀节目,其内容会随着时代的更新而创新,具有自己的特色。近几年的综艺真人秀层出不穷,受到广泛关注,一些成功的节目也广受好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节目中,多数娱乐性质突出,渐渐淡化其文化内涵,受众虽然广泛,纵观其内容及特点,却难以找到娱乐以外的意义。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国内综艺节目,国内综艺节目在情感文化上也有相对较好的一面,比如在《青春环游记》中,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或是为了宣传一些地域的风土人情,带动文化的传播,其中所有嘉宾们装扮的形象多数也是向经典影视作品致敬,既能升华主题使节目更有意义,又能带动观众的情感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
前几年新打造的文化类节目,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收到好评无数。随着收视率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对于文化传播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些节目都创造性地设计了趣味的环节,使节目不似观众预想的那么学术,反而以平易近人的角度传递出文化的内涵,为综艺节目丰富了内容。后经不断自我完善与创新,以《朗读者》为例的文化类节目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形态,后续出现的节目中,也突破了许多困难与限制,通过尽量简洁的语言与镜头表达出最为完整的文化内容。其中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朗读,使人静下心来感受作品的本质,深度感受作品所带来的情感渲染,以增加受众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文化类节目出现,优秀的代表如《故事里的中国》和《典籍里的中国》都运用了更加完备的舞台效果展现出优秀的中国故事,借用舞台之力,将经典故事重现于荧幕之上,用新颖的方式展现不变的主题,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观看节目,从而对传统文化更容易产生兴趣。
在传统文化方面,《典籍里的中国》是目前文化类节目当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其中节目的舞台设计是一个亮点,圆形的舞台环绕观众席,观众席的座位随着舞台方向转动,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深刻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当下国内的文化类节目注入了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座谈会上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其中青年的理想、责任与担当就体现在青年人的文化素养当中,而青年人的文化底蕴积累,除了在校学习外,通常是通过各类媒介获取信息。
随着青年一代力量的壮大,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更加渴望传统文化能融入现代人的知识体系。虽然需求量在不断提升,但是真正制作出来的节目却寥寥无几,多数综艺节目打着传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幌子,用简单介绍的方式一笔带过,最终落脚点还是回归到了娱乐性,而不是传统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的出现,弥补了这类节目的空缺,节目通过电视媒介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众所周知,电视是普及范围最广的大众媒介之一,将传统文化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最能够增加受众的方式,同样也是传播力度最大的渠道。正是弥补了文化类节目的空缺,再加上其精细的策划,使得《典籍里的中国》迅速获得大量关注,好评如潮。这也可以看出,在广大受众当中,更多的人是愿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并深入了解的。同样通过迅速增加的关注度,能够看出当下的广播电视行业,是需要文化节目做支撑的。身为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敏感度是其他国家无法拥有的,并且发扬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路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够增强民族自信。
文化类节目是从《中国诗词大会》开始渐渐出圈,受众范围开始越来越广,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盛行的时候,甚至开启了全民听写的潮流,这也是汉字文化在近年来少有的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度。随着各类节目的推出,受众量越来越广,在《朗读者》第一季播出的时候,掀起了又一阵热潮。所谓读书,在主持人董卿的带动下,更多的观众开始真正的读出声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书的过程中,开始领略书本的真正含义,体味各类生活。
同样,在倡导传统文化传播的当下,各大媒体也是其重要传播者。正因为受众的需求量增加,从而使得媒体的宣传方向更加明确。虽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认为媒介本身的意义要比其所传递的内容更为重要,但是媒介仍然需要通过传播内容来展现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媒介本身对于文化类节目就有一定量的需求,而这类节目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之后,也填充了媒体的需要。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限制了人们的出行,导致多数人减少了娱乐生活,在房间内常常感到空虚,究其本质,空虚是因为没有东西思考。而在疫情期间,由于不方便聚众录制节目,并且配合防疫工作,因此在2020年综艺节目受到了极大的限制,2021年尽管我国的疫情防控已经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为了配合防疫,许多外景的综艺也在减少,正在这时《典籍里的中国》便成为了缓解栏目空缺的节目。
在文化类节目当中,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较少,多为传播当代文化,自河南卫视《唐宫夜宴》以来,传统文化的意蘊美才又一次进入大众视野。
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沉淀,拥有深厚的底蕴,代代相传至今,在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道路中,除了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接收渐渐变少,导致很多时候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是不了解的,正因为接触少,从而兴趣不够深,但是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再次使更多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以电视媒介为形式载体、典籍为内容本体、文化专家为解释客体,由叙事转向下的电视解码与视听演绎、空间转向下的场域对话与仪式建构两大逻辑,架构起新媒体时代传统经典的文化转向,颠覆了经典文本从文字想象向视听沉浸带来的感官体验,得到传播效能上的提升。在节目中,通过多个环节将节目串联在一起,其中的围读环节在整个节目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节目面临的受众年龄段并没有特定要求,因而围读环节可以给并不了解主题故事的人讲解清楚所表达的内涵以及重点,通过专业人士的解答使得观众理解更为透彻,通过简洁的人物分析以及故事讲解使节目整体更加完整,在吸引观众的同时传播了传统文化。
在当今时代,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就是要热爱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保持尊崇、保持谦逊的态度学习传统文化,同样也需要更多的文化类节目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推广出去,使得中华文化面向世界。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文化传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媒介信息的传播,信息也反作用于受者,这些内容是活跃的、动态的、积极的,而不是静止的、消极的。因此在接受文化传播知识,受者自身也具备了对于文化的思考,并且产生新的思维碰撞。
随着大众对于文化类节目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更多的需求量要求节目制作者产出更多的相关节目,除去已有的模式,更需要创新。以舞台剧的形式将文化故事展现出来,是当前大众非常易于接受的一种方式。但是从审美角度来说,并不能将节目向同质化方向发展,生产过度会导致审美疲劳,从而会起反作用,致使很多传播效果令观众反感,反而不是好的选择。只有创新不同的节目形式,才能够在种类繁多的各类电视节目中继续脱颖而出,传达出更多的文化,促进整体社会素质的提升。
在文化类节目不断发展的同时,更多其他的综艺节目也受到带动,增加了文化性,也能通过收视数据看出当下的文化类节目快速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文化素养的提高,我们应当持支持的态度,只有这样,社会整体素质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展现出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节目组也很用心地准备了许多排练花絮作为正片内容,其展现的不仅是工作人员为之付出和努力的过程,而且是所有工作人员和演员们的思维碰撞,也是与穿越时空的文化的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斟酌出来的细节往往带给观众无限的回味。
而文化类节目的形式不一定拘泥于综艺节目,与真人秀综艺相结合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明星效应,带动不同年龄段的粉丝群体宣传文化,潜移默化之中带动社会对于文化的关注度。在短视频平台也可以发起相应的活动,以带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比如vlog具有更简短、更真实、更接地气的特点,尤其是在短视频APP中,vlog的形式是视频博主们最常使用的方式,以短视频的形式带动参与性,也能够改善文化传播的制约性,带动全民共同传播与发展。
文化记忆是建立在过去历史中某个特定的事件上,通过一些可供回忆附着的象征物而凝结成了文本系统、意向系统和仪式系统,个人和文化两者都需要借助外部的存储媒介和文化实践来组织他们的记忆。而文化类节目出现的最真实的目的就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用节目的形式,为广大受众制造出文化记忆,不仅加深了文化记忆,还打破了诗词化以往呆板沉重的形象,在更多方面为文化的更好传播做了越来越多的准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节目的需求已经不仅是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谈资,而且是迫切需要一种文化艺术的流行和洗礼,这也为高雅艺术的通俗化发展做了最好的铺垫。人们对于高雅艺术的交流逐渐提升,带来的就是对品质要求的更加严苛,国家和社会对高雅艺术的推崇也使得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走向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国际关注度,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中国高雅艺术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文化类节目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受众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带动下,先后创办了不少的文化类节目。当今时代,人们选择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不仅对于娱乐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文化类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标准,文化类节目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也越来越激烈,自我革新与创新也在不断进行,文化类节目的风格开始渐渐由理性转变为感性,《朗讀者》正是其典型代表,传统类文化节目对于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应当更加注重传播的方式方法,寻找贴切的形式进行文化的交流,以感性的方式将故事进行传播,从而体会出文字本身的内涵,通过主持人的文化底蕴和素养,为观众带来情感上的温馨体验,并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贾士秋,周仁玉.文化转向中的经典重构与价值传播——以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2]张兵娟,刘停停.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传播与文化认同建构:以大型电视文博节目《国家宝藏》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9(1):21-25.
[3]王懿.浅析新时代中国高雅艺术通俗化发展——以文化类节目为例分析[A]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34):125-12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