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科普研学实践活动现状与改进对策

2021-03-28王萌

学会 2021年1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

王萌

[摘 要]在科技与经济、社会、生活日益交融的当下,青少年的科普需求日益高涨。与学校实施的科学教育相比,博物馆、科技馆、科学探索中心等场馆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在激发公众科学兴趣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研学旅游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馆校合作方式,也是广受青少年青睐的校外集体教育活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研学活动存在教学设计不科学、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该文主要分析国外研学典型案例,列举其在活动设计方面的亮点,希望对提升研学课堂传播效能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馆校合作 科普研学 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1-0056-05

美国场馆联合会认为,馆校合作是基于兴趣和能力与其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最成功且最持久的案例[1]。科普研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馆校合作模式。以常态化的研学项目为载体,可以在科技场馆、学校及中小学生之间建立较为稳定的纽带联结,将其展教资源、场地资源、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转化為科学教育资源,进而实现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目标。活动设计直接关乎科学传播的内容、层次、方式和效能,是科普研学项目的灵魂,同时也是目前国内一些研学实践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的经典研学案例——U-505潜艇参观项目,透视其活动设计的特色、侧重及方向,以期对我国科普研学项目实施产生一定借鉴意义。

一、我国科普研学活动的萌芽与演变

有研究认为,我国的研学活动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学。孔子周游列国,是研学旅游最早的实践者[2]。在“知行合一”“学至于行而止矣”等思想的影响下,到了汉代以及魏晋时期,游学之风日盛。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踏遍大半个中国,为撰写《史记》积累翔实材料,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实地考察后完成巨著《水经注》,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游历过程中发明“谢公屐”。这些古代名人的游历多为自发行为,出于宣传政治理想和积累创作素材的目的,或多或少带有科学探究的印记,是研学旅游的萌芽形态。

到了近代,我国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学生集体远足等活动,民国时期有小学尝试在正课之外,针对三、四、五年级学生开设实践活动课程[3]。在这一时期,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机构,开始成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进行馆校合作的探索。例如,青岛水族馆在成立之初,就将海洋科学普及与科研并举,“为谋本市各小学校学生常识之课外补充”,与当时的教育部门合作,制定参观游览计划,为东镇小学校、台西镇小学校、北京路小学校及江苏路小学校提供研学接待服务[4]。这类研学活动具有鲜明的休闲教育特征,参观考察是主要的活动形式,旅游和教育的融合并不紧密。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与各类场馆联合开展的学习参观活动得到长足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各部门开始以联合发文的形式对中小学研学事业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2012年以来,教育部借鉴欧美及日本素质教育先进做法,先后选取安徽、江苏等8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建设。2013年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首次纳入国民旅游休闲体系。2013年2月,安徽省在试点工作开展通知中将研学旅行界定为“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这是对研学旅行较早进行定义规范的政府文件。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二、当前研学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馆校结合不紧密

通常来说,学校是实施正规科学教育的主要力量,教师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认知水平了解得较为全面、准确。因此,在研学活动策划中,学校应作为重要参与主体,与各类研学场馆共同制定活动框架、流程和内容。但是,在研学活动合作时,场馆和学校之间往往只有模糊的意向,沟通事项多数流于表面,仅限于参观规模、时间、人数、主题等。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通常以“组织者”的角色出现,鲜少深度参与研学课堂教学设计。馆校开展研学联动的层次不高,合作领域较窄,沟通渠道不畅,客观导致各类场馆对青少年的科普需求和对学校的教学需要了解不充分,降低了研学课堂科普服务供给的质量和精准度。

(二)过程重“游”轻“学”

总的来说,当前由科技馆、博物馆、景点三类研学场馆实施的研学项目,表现形式呈现较大差异。科技馆组织的研学活动,授课主体是科普员或科技辅导员,形式多采取科普讲堂、讲座、DIY、公开课等,相对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普及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各类博物馆和旅游景点在开展研学旅游时,偏重于“游”,很多时候没有针对研学群体进行专门的活动设计,担任教学任务的多为讲解员和导览员,研学内容往往是介绍景区景点和藏品展项,讲解方式、内容、范围乃至线路规划都与常规游览区别不大。“研”和“学”的功能发挥不明显,教学过程过于笼统,学生的研学体验和旅游观光相差无几,科学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分层施教意识淡

新知识的习得不能脱离既有的认知基础和实践经验。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兴趣关注点和信息接收习惯也不尽相同。为此,研学活动的教学内容、展品教具、传播手法和表达方式应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而做出调整。但是,从目前来看,一些地方在开展研学活动时,分层传播、分类施教的意识较为淡薄,教学目标设定模糊笼统,鲜少针对不同年级和地区的青少年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教学主题、课堂流程及教案形成模板后,常年一成不变,配置的科普仪器、实验器材、标本等教具也少有更新,这导致研学课堂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四)课堂重“教”轻“探”

研学活动主要依托各类场馆开展,丰富多样的展品藏品和科普仪器是开展科学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研学课堂的优势所在。但很多时候,由于教学设计不科学,教学模式没有实现从“说”和“教”到“探”和“究”的转化,学生对展品藏品停留在简单认识的层面,藏品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历史故事或动植物标本所展现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进化形态这类延伸性知识较少涉及。究其根源,主要是学校和馆方在挖掘展品科学教育价值方面所做的探索较少,展品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不充分。尤其是在研学中,青少年与展品间的互动、受众与授课老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学生的自由表达等环节缺失,青少年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探究式学习流于表面。

(五)反馈机制不完善

单项研学项目在活动结束后往往也随之告一段落,受众调查反馈机制仍不完善。青少年是研学活动的主体,是馆校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主要对象,其学习体验、感受及收获,是研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但目前,研学服务供给场馆较少开展针对青少年受众的调查工作,其研学活动的思考、态度、参与度和意见的反馈渠道有限。特别是目前研学项目效果评价标准不统一,科学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以致对研学活动的成效难以形成科学评价,对后续研学项目的指导性和启发性不强。

三、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潜艇参观活动设计的特点

U-505潜艇是二战期间美国缴获的德国U型潜艇,后运抵芝加哥并对公众开放参观。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针对青少年群体推出了潜艇参观活动,并依照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的研学时间轴,做出了科学详细、特色鲜明、互动性突出的活动设计。

(一)馆校提前对接沟通

该馆针对潜艇项目制作了内容详尽的《参观指导手册》,并在官方网站上公开发布。其中,在活动前对学校带队老师进行提前沟通培训,及时对接参观活动的整体流程、架构、所需时间及注意事项,并在手册上将研学对象——U-505潜艇的背景资料、基本知识、航行轨迹和相关术语详细列出,供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参观前学习。一方面,为研学活动提前预热,引导学生储备相关知识,为研学活动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提前与展品产生情感联结,有效调动青少年的参观积极性,激发其自主探究的热情。

(二)挖掘展品综合内涵

国内基于展品的研学活动,多侧重于介绍展品相关的科学知识。相较之下,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在活动设计时,对U-505潜艇的科普价值和人文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整合。科学传播的内容除了涉及潜艇知识,如U-boat的定义,潜艇的长宽、组成部分和建造时间,潜艇下沉上浮原理、驾驶方法等,还包括潜艇历史背景的介绍,如二战战况、潜艇到达芝加哥的过程、士兵在潜艇上的生活等。为了更好地还原二战时期士兵在潜艇上生活、作战的场景,博物馆引入声、光、电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参观青少年营造沉浸式课堂。值得一提的是,该馆还展出亲历二战的老兵专访,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潜艇上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历史,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U-505潜艇参观项目的活动设计更加注重鼓励青少年思考、探索和交流。在参观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潜艇展品和文物种类,让其指出哪些展品目前依然适用,哪些已经被新技术和新材料取代,如果由自己策划潜艇展览,应该出现哪些展品、顺序是怎样的。在参观结束后,设置讨论和实验环节,揭示潜艇在水中沉浮的物理原理,并用滴管、塑料瓶作为简易实验器材,鼓励学生通过滴水、排气泡模拟潜水员潜水过程。通过科学实验和思想交流,让青少年充分参与到科学实践探索中,进而达到启迪科学思维、提高动手能力的目标。

四、启发与建议

(一)协同开展课程设计

研学活动是一项需要多方共同参与、紧密合作的系统性工程。教育部门是研学政策、门槛和标准的制定者,学校是正规科学教育的实施者,二者最了解青少年的学习规律和认知习惯;各类场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和教育资源,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掌握各领域最新研究方向和科技成果。研学活动策划及课程设计,不应由牵头方和主要实施方“唱主角”,需以项目为牵引,建立各参与方动态沟通和协同推进机制,特别是在研学项目筹备过程中,应充分对接联动,依据研学群体的不同,科学合理规划研学路线,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将研学活动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详尽具体的教学设计,精准选择展品、制作教具,确定教学方法,并遵循青少年的信息接收习惯,将讲解语言和科学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科普语言。

(二)充分发挥展品功能

场馆教育是建立在以展品为基础的叙事和用于沟通叙事的方法基础上的[1]。丰富的展品藏品是场馆教育的最大优势。一方面,以夏令营、大讲堂等形式开展研学活动时,应将展品纳入教學设计框架,“教”和“学”不能与展品相割裂;另一方面,“展”和“教”的融合应更加全面深入,达到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效果。因此,提供研学服务的场馆应梳理自身适用于科学教育的展品资源,如文物、藏品、标本、仪器等。在将展品运用于研学课堂时,要避免“导游式”讲解和知识灌输,应对展品的研学功能进行深度挖掘。以青岛贝壳博物馆为例,工作人员在讲解贝类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将贝壳相关的历史知识、美学知识、文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及物理知识有机融合,如贝壳在古代军事、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贝壳与古代服饰文化的关系,汉字“贝”的来源等。以实物贝壳为依托,采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叙事方法,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将各领域的知识点有机组合起来。另外,挖掘展品的研学教育价值需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如教育学、文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传播学等,馆校应抽调专门人员进行专项合作,并适时开展研学导师专业培训,着力提升研学活动从业者的科普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创新研学教学方法

互动程度不高是目前研学课堂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此,在课程设计中,应强化互动环节的设计。其一,强化学生与展品的互动。鼓励学生对展品进行观察、记录、统计、分析,指导其操作科普仪器和实验设备,加深青少年对展品的认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助力其掌握科学方法。其二,强化学生与导师的互动。在课堂上增加提问、答疑等环节,通过科学发问,引导青少年养成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引导其形成科学思维。其三,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划分课题小组、开展分组讨论等方式,促进研学青少年之间分享经验、碰撞思想观点,进而达到提高研学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组织定向调查反馈

科学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是改进研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其一,明确活动评价标准。开展研学活动的地方应结合实际,参考科普活动绩效评估指标以及国内外有关学术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研学活动效果评价标准,客观评定研学课堂教学及研学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其二,开展问卷调查。引入社会学调查方法,科学选择抽样方式,针对研学受众群体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准确掌握学生对研学活动的体验、评价及建议。其三,及时总结改进。研学活动结束后,馆校通过组织交流座谈、对项目参与人员开展焦点小组访谈、开放官网(微信公众号)流言互动区域等方式,收集各方参与人员的意见,并对后续升级活动设计、提高研学效率进行研讨。

五、结束语

研学活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相衔接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家已将研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中小学生教育体系。各省市也纷纷出台实施意见,为推动研学旅游业发展作出统筹规划,馆校以夏令营、巡展、现场学习、公开课等形式开展的研学活动层出不穷,为高效聚合社会上的科学教育资源提供了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只有以深化馆校合作为突破口,在“研”字上做好文章,提高研学活动策划及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增强青少年对研学活动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才能提高研学项目的运行效率和馆校合作效能,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注入源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乐.馆校合作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72-76.

[2]陈东军,钟林生.我国研学旅游历史发展与思想演变[J].地理教学,2020(23):54-55.

[3]王占華.民国时期小学休闲教育初探及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4):50-54

[4]王旭丽.论述青岛海洋教育与近代中国海洋科学认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7-21.

[5]安庆市教体局.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aqxxgk.anqing.gov.cn/show.php?id=207476.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
谈有效设计高年级英语阅读活动
初中物理学习活动设计之我见
新教材下Integrated skills课堂教学的思考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研究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设计
情境教育视野下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探析
借助有效活动 转变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