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文化与经济社会浸润的逻辑论断
2021-03-28王青许延威
王青 许延威
摘 要: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体育和文化交融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呈现式微的发展倾向。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在剖析民族体育文化的概念及经济社会中民族体育社会化延伸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学发展对民族体育文化和经济社会协同浸润逻辑进行论证。在面对民族体育文化内容开发程度低、文化系统建构易断层、防御能力低且产业转化程度低等问题时,要形成健康的经济社会引导,从而打造富有凝聚力内涵的民族体育文化品牌,不断完善文化体系构建并加强对民族体育人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培养。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体育文化;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1)01-0006-05
Abstract: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s a for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that integrates sports and culture, has shown a declining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socie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national sports in economic societ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logic of the coordinated infiltration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economic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ology. In the face of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content, the easy fault of cultural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low level of defense ability and the low level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healthy economic and social guidance, so as to build a cohesiv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br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training of national sports people and social groups.
Key words:cultural identity;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economic society
我國经济水平提高、大众生活质量改善,多样化产业发展和娱乐消费刺激经济和文化需求发生变化,其中,体育作为一种贯穿大众生活的社会行为活动,它的发展充分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需求水平。体育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并衍生多元的经济产业, 在体育这一行为活动联结下文化和经济的交互作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发挥区域特色文化遗产作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体育文化政策加强引导的同时,自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来,体育和经济融合发展为综合国力的提高起了不容小觑的作用,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中要求以特色体育美育推动地区体育事业协同发展。可见,民族体育文化不仅在微观上满足大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且从宏观维度上为我国政治、经济等多领域的协调发展提供动力。然而,随着当今社会诞生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和经济结构形式带来的冲击,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主流导向趋势式微,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体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保持理智的逻辑分析思路,立足于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协同发展的维度上对民族体育文化和经济社会的浸润关系进行全方位研判,以促进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共赢。
1 民族体育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基础阐述
1.1 民族体育文化的概念与功用
体育文化即与体育相关的一切社会活动中渗透的文化形式,它具有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体育属性和文化属性。民族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种形式,狭义上民族体育文化指的是具体到民族体育主要体现在竞技比赛、体育教育和群众体育活动三个方面中有关民族文化内涵的表达,既包括物质层面上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体育文化是宏观意义上的体育概念,是一种以健康和娱乐为目的、包含思想和行为的社会现象[1],由此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制度纲要、意识精神和物质行为三个部分中。
社会价值是体育发展的理性认识和趋势[2]。民族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活动形式的一部分,不仅有具有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基本功用,包括培养大众体育意识、锻炼健身休闲、同化社会行为、增强凝聚力等,其纵向体现的继承关系和横向展示的文化融合更呈现出民族体育文化的独特价值[3]。其一,民族体育文化民族性和集群性的社会属性使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将某一区域的人文风俗习惯融汇到体育中,使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的体育活动竞赛能够凝聚力量。另外,民族体育文化的自然属性包含差异性和独特性两个特征,这是由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有构成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体系的各个子系统都是与众不同的,蕴含于其他子系统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含义,以差异和独特带动其所属区域的其他文化形式发展;再者,从人文属性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民族体育文化能够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优势相结合——民族和集群协同、独特和差异融合,这是基于对同质文化认同和异质文化适应这一纽带下民族体育的文化自洽[4],以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自信的根本满足大众基本体育需求并促进社群交往以此增加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总的来看,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由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三个层面上的价值共同构成。
1.2 民族体育文化之于经济社会的社会化延伸
经济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存续的根本支撑、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社会学站在社会的角度上以经济学和社会学为框架,分析社会运行中经济现象的社会结构网络形态,以促进社会各领域的进步。经济社会学认为,社会群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文化、政治、教育等社会因素影响人的社会行为,进一步支配经济行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5]。
民族体育文化之于经济社会,就是将民族体育文化结合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将民族体育文化不断社会化、生活化,形成大众经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普遍现象,使社会化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成为经济社会的人本关系框架发展的助推剂。社会的不断进步、大众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使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6]。秉持正本清源、推陈出新的科学态度将民族体育文化中的民族性、社会性部分作为产品和服务的输出保证,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支持路径;坚持协调促进、共生共赢的发展理念调适民族体育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协同性,使社会系统中的人文部分和经济部分形成系统发展的双驱动。
2 民族体育文化與经济社会发展的浸润关系
2.1 民族体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内环境的稳定需要该国家或地区内部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来维护。其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其他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相比,在社会协同关系中其具象性、共生性、互融性,起到稳定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民族体育文化不仅包含团结竞争、坚忍不拔等体育精神,文化认同背景下的民族精神更深刻地体现在强大的民族凝集力和民族归属感中。系统、科学的体育文化为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导并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7],民族体育文化将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作为产业发展的文化支撑,形成具有文化意义的经济价值形式,以民族体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首先,民族体育文化存在于民族竞技活动中,这种以具象化体育竞赛的形式承载的民族体育文化增加人们对竞赛活动和举办地区的关注,将民族性的文化价值注入体育活动中,通过民族体育赛事在举办、参与、服务的社会行为和赞助、场地运营建设、周边产品售卖等经济活动中的体现,带动赛事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结合以形成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模式向第三产业升级。民族体育文化之于经济社会是社会行为具象化的体现,前者促进后者向好发展。再者,民族体育文化教育中采用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体育文化和活动的教授。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本目标上,为落实体育教育改革和在教育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长期目标做铺垫,将体育意识带动体育观念和习惯的形成,使民族体育文化与体育消费共同存在。青少年从自身需求出发,以民族体育文化的需求拉动体育消费,从体育观念的培养出发点发展成个人内在需求成对体育消费的新动力,由此产生民族体育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共生现象,在扩大“内需型消费”的同时势必也将促进与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形式的诞生,在社会协同调适的作用下形成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消费需求不仅能够带动相关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还能改变产业业态结构,与旅游、医疗、互联网等领域密切结合以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8]。最后,在具有普世意义的大众民族体育文化的层面上,坚持均等化的民族体育资源和服务分配原则,坚持地区、阶层、社会发展水平均衡调控民族体育资源和服务,在民族体育文化的刺激下形成有效的体育兴趣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在最普遍的大众群体中形成消费的均等化增长。相应的,通过对社会进行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普及和均等化资源分配建立正反馈效应机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群体消费和体育行为,使民族体育促进体育参与、以体育文化注入产业升级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实现民族体育文化与经济社会的互融。
2.2 经济社会为民族体育文化提供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社会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之于经济社会亦是如此。
从社会单位自身的根本需求来看,只有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发展高层次的文化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一般当人基本生理和安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逐渐出现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经济社会萎靡不振,大众社会生活水平低下,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根本谈不上对体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需求。因此,只有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这一前提下,大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大众将把目光转为民族体育和文化传承上。由此可见,经济社会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土壤。
在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这一维度上,经济社会中与其相关的红利政策规制和指导意见为民族体育文化的普及提供了有效保障机制。经济社会是由宏观环境、微观经济和社会关系中的人本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其中,宏观运行环境包括财政政策、经济手段、法律规制、纲领提要等保障机制。经济社会提供物质支撑,加之有效的落地实施,民族体育文化才得以在社会大环境中顺利普及,与此同时,经济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相互协同,又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完善的保障。
最后,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导向是另一重要驱动。当经济社会的产业形态和结构模式趋向市场饱和的状态时,为获得更多的发展动力,要对经济产业链本身进行升级。随着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和国民体育意识的不断提高的影响,体育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朝阳产业,通过产业自身发展或其他产业的结合聚集等方式,来推动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优化,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育产业不断升级优化,也促进民族体育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伴随民族文化的传承得以发展,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下,不仅通过丰富自身产业链价值、纵向延长体育文化产业链,更需要在增加区域文化符号和民族体育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资源禀赋营造产业发展的有利经济社会环境形成产业间的集聚效应[9],不断创新经济产业链形式以促进产业模式的升级。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下,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不断推陈出新,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在文化与经济合流的协同作用下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股涌流[10],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创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打开新的发展思路。
3 民族体育文化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探析
当前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1 民族体育文化抵御经济社会中外来文化的能力较低,易与经济社会脱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世界各民族的多种文化不断碰撞,加之当今社会在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影响下,快速消费的潮流文化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压力。首先,经济社会的进步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物质依托,当经济社会中喜闻乐见文化形式成为社会发展的文化引流时,民族体育文化失去经济社会的主要支撑。此外,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性是在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推动的情境下得以延续的,而经济社会文化路径的高速发展对民族体育文化内涵进行“过度”的商业化包装[11],一定程度上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科学协同出现脱钩现象。再者,民族体育文化是某区域传承的具有历史民族特性的文化形式,与应变时效快、创新接受度高的当代新型文化形式相比,其在大众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势必会大打折扣。由此,在面对极具吸引力和竞争性的外来文化、潮流文化时,民族体育文化抵御能力相对较低且处于文化路径中的劣势传播者,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协同发展中受阻,这也成为民族体育文化在经济社会中发展式微的主要原因。
3.2 民族体育文化的文化内容开发程度低,难以发挥产业价值的效用
当前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相关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文化的教授培养、竞赛活动和民众日常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节日过程中。在体育活动赛事的参与和举办的过程中,民族体育文化通过发挥文化凝聚的作用来展示传统体育活动,而包含文化价值的新型体育活动、产品、设施、周边等少之又少,民族体育文化挖掘深度不够导致该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文化意义,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种类少、周期短,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深度和整合程度都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12],民族体育文化的这一弱势难以对经济社会的进步产生深刻的推动作用。我国现阶段民族体育文化的开发程度低、内涵挖掘不够,文化推动经济的作用难以奏效。
3.3 民族体育文化的培养程度较低,经济社会中文化系统构建产生断层
在教育培养系统中,民族体育是民族学和体育学结合产生且从属体育学的一门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长久以来形成完善的培养计划、专业设施、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相比,民族体育缺乏科学的培养系统,一定程度上民族体育文化在学校系统中的传承程度较低。不仅如此,在各教学层级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体育的教授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感受体会,也难以将文化落地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在体育意识形成的基础教育阶段,民族体育文化形成的主观动力不足。此外,竞技性民族体育活动由于存在竞争性,群众参与程度较低使其对社会群体的吸引力小,民族体育竞赛活动参与群体的局限导致大众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关注较少,无法对社会群体进行深刻的民族体育文化的培养。群众体育中的民族体育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多,主要体现在中老年等较高年龄段的人群日常的休闲娱乐活动中的简单的体育活动中,比如毽球、气功、太极拳等等,然而对于大范围、各年龄社会群体、阶层中进行民族体育文化的推陈出新将是极大的挑战。由此可见,不管教育系统还是社会培养,民族体育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的群体都存在片面性、局限性,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体育文化系统路径的构建主体发生断层,这对于其自身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4 经济社会与民族体育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
对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产生的矛盾,提出两者协同发展的敬陈管见。
4.1 加强经济社会正确引导,形成民族体育文化科学的顶层设计
经济社会的宏观构建主体对于推动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受众主体和实施者,通过政府与社会两个层面的引导与实施,以期推动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自上而下建立文化发展体系科学的引导[13]。通过经济社会的引流规划,制定并建立推动民族体育教育和活动赛事的规制意见,通过政策手段和经济手段、财政手段等调节强调民族体育文化的落地、产业优化的方向,以此引导大众形成科学的民族体育文化意识和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规范的引导社会行为,为产业经济的形成积累资本动力。将正确的民族体育文化引导方向作为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通过经济社会合理的顶层设计推动民族体育文化意识在群众意识中的普及。在此基础上以各地区、群体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民族体育资源、活动和教育的均衡分配并进行合理调控,形成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禀赋的有效集聚,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基本的文化支撑。
4.2 扩展民族体育文化本身的深度和张力,打造经济社会的文化品牌
从民族体育文化自身的文化深度出发,不仅把其表面的体育活动形式和体育行为作为创新发展文化的必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民族体育文化深层次内涵,将其作为突出特色并不断创新,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产品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比如,可以建立民族体育文化事业如博物馆、展览馆、主题公园,生产创意民族体育文化周边衍生产品如服装、生活日用品,或其他能够深化大众民族体育文化意识、行为的途径,以社会行为为经济社会产业的形成提供稳固的群众基础,对民族体育文化形成积极的态度[14],同时,以民族体育文化为内涵的产业形式与经济社会中的相关产业相结合,打造以文化品牌为主的营销方式,形成具有民族體育文化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认同,对本地区社会群体进行文化培养的同时优化产业的结构,使民族体育文化品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化输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3 完善民族体育文化系统的整体构建,加强人才和社会群体的培养
针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中人群培养、文化体系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则要注重民族体育文化系统对于大众行为意识的培养和文化认同,建立科学的文化路径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文化系统的构建时,除了在宏观层面的引导和硬性要求,更要站在人才和社会群体的立场上完善对人才和社会群体的保障子系统,包括竞赛运动员和相关参与者权益的保障、民族体育学习者对于设施建设提供和文化资源的保障、普通受众群体进行活动锻炼科学引导的保障等等。除此之外,在社会单位立场上,不仅需要经济社会中合理政策的引导,更要加强落地实施,把民族体育文化的文化内涵注入到单位行动,以精神凝聚力形成系统或相关产业的连结。从文化系统的各个维度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后备人才和支撑群体,从经济社会的进步中建构完整的文化系统。
5 小结
面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独特的民族性和文化传承性在经济社会中的创新呈现式微的趋向,经济社会需要具有中国特色凝聚力的文化来推动,促进民族体育文化与经济的社会协同。民族体育文化不仅以其特有的文化凝聚属性促进经济社会的融合与新型产业价值形式的发展,均等化的民族体育文化分配更能促进体育消费行为的产生,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势力;经济社会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并且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为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形式带来新思路。针对民族体育文化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的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不足、文化价值内涵开发程度低、民族体育文化体系建设缺失等问题,通过经济社会中的科学引导打造民族体育文化品牌经济、构建延续性民族体育文化体系路径,以及创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其他聚集产业的结构模式等途径,形成民族体育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勤.论体育与体育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3-6.
[2]刘仁盛,宋广庆.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的初步探索[J].体育科学,2011,31(5):3-13.
[3]孔琳琳,陈荣浩.文化学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4):71-75.
[4]白晋湘,张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1153-1157.
[5]百度百科.经济社会学[EB/OL].(2020-01-21) [2020-02-10].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8F%E6%B5%8E%E7%A4%BE%E4%BC%9A%E5%AD%A6/59442?fr=aladdin.
[6]罗林.从产业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45-1647.
[7]鱼莹,延保东.试论现代体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J].经济研究导刊,2017(1):29-30.
[8]王恒利.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推广[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7(1):91-94.
[9]张德利,尹维增,李诚刚,等.资源禀赋与文化认同:区域体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安徽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9,40(3):74-79+93.
[10]王彦林.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逻辑及协同[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2):1-6.
[11]王靜,郝建峰.传播学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与疏解[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6):94-97.
[12]康莉,杨警非.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2,33(1):100-103.
[13]杨帆.体育赛事文化价值与传承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19.
[14]刘亦武.论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