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多方智慧?推进垃圾分类
2021-03-28丁媚英
丁媚英
2017年正式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20 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垃圾分类如何进社区?全国各地开展垃圾分类有哪些经验?日前,第八届零废弃论坛在佛山创意产业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环保组织负责人及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垃圾分类现状、经验及可持续管理模式。
此次论坛以“生活垃圾分类城乡一体化体系建设”为主题,设置垃圾分类政策分析解读、垃圾分类城乡经验分享、垃圾分类中社会各方角色、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等专题讨论,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助力垃圾分类工作深入有效推进。本文选取部分代表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潘永刚:数据显示,2014—2019年,我国的再生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到75%左右,回收量由2.45亿吨增长到3.45亿吨,累计增长近40%。自中央提出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以来,各地再生资源企业纷纷介入生活垃圾分类减量领域,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接任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工作;上海、宁波、哈尔滨、杭州、南京等地均根据当地情况,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运营、盈利模式,再生资源回收网与生活垃圾清运网互相衔接的雏形已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行业内各经营主体之间的整合加快;經过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努力,一些地方借助“供应链+”,规范税务征收与监管,找到了进项税问题解决办法。
近期,《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要求统筹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品交投网点。这将推动垃圾分类后端处理问题的解决。再生资源企业也应转变思维,将立足点放在为城市环境和生产生活服务。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季: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有机废弃物中氮磷钾等养分达到7000万吨,超过化肥养分使用量6400万吨。营养元素通过食物进入城市,最终变为厨余垃圾留在城区,并多以简单的焚烧、填埋方式处置,资源利用率低,土壤得不到营养返还;养殖场缺少消纳粪污的土地,种植业缺乏有机肥投入,过度依赖化肥,且化肥中的氮磷钾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会进入水体成为污染物。这给环境治理和生态改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重建城乡循环产业链意义重大,应当促进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回到土壤,支持生态农业。2018年,我们在苏州组建了一个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主要精力是打造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这个项目覆盖了环太湖260个乡镇,届时这些乡镇的有机废弃物不再需要作为垃圾运到城市中心进行处理,而是实现就地处理利用。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市政垃圾分类小组成员陈秀中: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一定要走心,要有发自内心的表达。仅仅张贴几张海报是不够的,要让大家看到垃圾分类跟生活的关联:有个幼儿园制作了可回收物品公示表,列明了回收物品的单价、金额、数量,统计卖了多少钱。做到这一步其实已经挺好了,但如果再告诉孩子们这个钱用到了什么地方?比如买了种子、肥料,再看着这个植物播种、发芽、长大、开花、结果,拍成照片展示出来。那么,孩子们就不但能了解植物生长过程,还可以形成一个逻辑:我们家瓶瓶罐罐可以卖钱,买种子,变成花、结成果;还可以用来买书看、买文具画画等等,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变废为宝。
好的宣传,首先是把人吸引住,让人愿意了解,了解以后有认同感,最后往我们倡导的方向行动。
佛山创意产业园旅游部总监兼公共关系部总监朱瑞芬:佛山创意产业园是由6家旧工厂改造而成,占地13万平方米,园区内有企业1200多家,其中98%为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达2.5万多人。园区将大件垃圾改造成艺术品,如马桶墙、灭火器“风铃”等;建设了日处理量5吨的餐厨垃圾处理站,有害垃圾分类回收后交由专业公司处理。与公益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和减费主题活动,与商户租户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为分类者提供积分奖励,通过大数据碳排放量化显示垃圾分类效果,是园区垃圾分类的重要手段。垃圾桶具有智能满溢监测功能,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此外,园区还推动商品包装循环使用、光盘行动、自带餐具饮杯减费制,形成了关注源头减量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