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作用,助力心血管领域高质量发展

2021-03-28郭清芳李静樊静

中国循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心血管中心

郭清芳,李静,樊静

医疗质量是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内涵。多年来,在改善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按照“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的原则,以人民健康为核心,以质量安全为底线,从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入手,多措并举,努力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并取得明显成效。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患病率及死亡率仍持续上升。我国现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约3.3 亿[1],1990~2017年年龄校正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增加了20.6%[2]。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务人员不懈努力,我国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控、临床治疗、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与之伴随的医疗质量问题逐渐凸显[3],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诊疗规范性不足、区域医疗质量和技术不平衡等问题尤为突出。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例,即使是年手术量超过100例的大型心脏中心,风险标化的术后死亡率(最低0.7%,最高5.8%)和并发症发生率(最低3.8%,最高10.1%)仍存在明显差异[4]。

为了加强心血管疾病专业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质量控制(以下简称质控)体系,实现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2017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立“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以下简称质控中心),承担全国各类心血管疾病(含心内科、心外科)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质控中心的建立是应对新时代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满足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就诊需要为立足点,以能治病、治好病、达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目标,通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资源浪费,促进我国优质高效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体系的发展。

1 心血管疾病医疗质控工作取得成效

质控中心自开展工作以来,以“构建学习型卫生健康体系,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为宗旨,以心血管疾病重点病种和技术为核心,整合全国心血管领域优质医疗资源,致力于建立统一、高效的心血管疾病专业医疗质控体系。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质控中心在组织体系建设、质控指标制订、质控信息收集反馈、质量干预与改进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进展和成效。

1.1 完善质控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完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组建专家委员会,建立健全横向、纵向质控工作体系。横向涵盖心血管领域的重点病种和技术,建立心外科、血管外科、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血管影像、体外循环和体外生命支持8 个亚专业组;纵向以省级质控中心为依托,以开展心血管疾病相关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为落脚点,建立了覆盖31 个省级行政区的三级质控工作网络。同时,面向各省级质控组织发布《省级心血管病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指引》,规范和指导各省级质控组织开展心血管疾病医疗质控相关工作。

1.2 建立心血管疾病专业质控指标体系

质控中心组织心血管疾病质控专家委员会,以心血管重点病种和技术为切入点,基于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权威专家共识,明确临床诊疗的关键环节,遴选并制订了包含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介入诊疗技术在内的10 个病种和手术操作共94 项关键质控指标,并形成《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于2021年2 月5 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正式印发[5]。这是我国首个全国统一的心血管疾病相关专业质控指标体系,为标定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旨在明确质量管理的重点环节,引导医疗机构以指标为核心客观科学地衡量医疗质量水平,识别质量问题和短板,有的放矢地改善医疗质量。为我国开展心血管领域分专业分病种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搭建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信息平台

2019年质控中心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将国家冠心病介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质控数据系统迁移至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质控中心整合了除三个介入以外的心外科、血管外科、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血管影像、经外科途径介入、体外循环与体外生命支持质控信息系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信息平台。持续收集与分析2 900 余家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专业关键质控指标,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全面了解国家、区域及机构层面的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改善工作提供了高效的管理工具。

1.4 持续撰写和发布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报告

基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CCSR)、国家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平台、国家心血管疾病质控信息平台等临床诊疗数据,持续分析、反馈质控信息,连续六年参与编写《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心血管疾病专业部分,并组织撰写心血管专业分册。以数据的形式展现我国心血管疾病专业整体医疗质量现状,讨论核心质量问题,提出质量干预方案,为政府掌握医疗质量安全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政策,切实促进医疗质量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1.5 广泛开展质控培训交流与实践

质控中心充分利用优质的医疗资源,凝聚全国专家共识,围绕核心诊疗质量问题,面向广大心血管诊疗和质控领域从业人员,开展质控、技术指南、规范等培训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心血管外科、心房颤动等质量改进策略研究,利用“监测、评价、反馈、干预、改善”的质量管理闭环,设计和实施质量干预策略,促进诊疗流程和手段的规范化,最终实现策略推广与医疗质量整体改善。

经过努力,心血管主要疾病和手术诊疗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作为外科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2016~2018年,在年手术量保持增长的同时,手术规范性呈改善趋势,整体住院手术死亡率从2.8%下降至1.7%,各医院间的差异逐渐缩小[6]。外科介入治疗作为一项将传统外科和介入治疗融合的新技术,其近三年手术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不超过0.2%[7]。通过质量改善策略的推行应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循证药物应用情况明显改善,再灌注治疗率和到院90 min 内直接行冠状动脉介入的治疗率均有提高,尤其是二级医院再灌注治疗率由2017年的67.8%提高至2018年的81.5%[8]。这充分显示了心血管疾病医疗质控工作的作用和价值,质控工作为我国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国家政策指明医疗质控新方向

2021年2 月9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印发《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9],涵盖心脑血管和肿瘤等重大疾病领域、病案质量和医院获得性事件等医疗管理领域、静脉输液率等诊疗行为领域的十大年度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作为心血管领域的重要目标列入其中,为下一步开展医疗质量改进工作指明了方向。3 月1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在此基础上印发了《2021年质控工作改进目标》,提出4 项心血管疾病相关专业质量改进目标,包括“提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降低导管消融术住院死亡率”、“降低封堵器移位或脱落发生率”、“提高心脏移植术前心肺运动试验检查率”,进一步明确了医疗质控工作重点。

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的医疗质量安全领域较为系统的“目标”[10],也是首次将“目标管理”[11]的理念应用于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以“目标”的形式体现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的年度规划,直指当下医疗质量安全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点,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旗下发挥“北斗星”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医疗质量安全系统改进工作,引导医务人员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理念,激发医疗机构内生动力,广泛凝聚行业力量,培育人人关注、人人知晓、人人实践的医疗质量安全文化,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6 月4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2],明确要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提高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并将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工作重点。在此背景下,如何牢牢把握住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充分应用目标化管理的质控工作模式,从“以指标制订、质控数据收集、反馈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展现模式(1.0)”转向“以精确数据为基础的质量改进模式(2.0)”[10]已成为质控中心的核心使命。

3 心血管疾病医疗质控助力高质量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质控中心下一步将着力开展以下工作:

3.1 建立统一、高效的质控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推动各省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心血管疾病相关质控中心,成立统一的省级心血管疾病专业(或心内科、心外科)质控中心,并组建与国家质控中心对应的亚专业组。不断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质控体系建设,推动质控组织向基层延伸,逐步覆盖基层医疗机构、社会办医、互联网医院、新兴业态等全行业,减少质控工作盲区,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为基层医生赋能。同时,强化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加强与行政部门、各级质控组织和医疗机构的纵向联络,与其他专业的横向联合,建立起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长效工作机制。

3.2 推广和持续健全心血管疾病专业质控指标、标准规范体系

质控指标的制订、修订和宣贯,是国家级质控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质控中心一方面面向各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级质控中心及医疗机构开展线上解读培训会,围绕指标的编制背景、意义、过程、方法、循证依据、应用等对各专业质控指标进行详细解读和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网站、公众号、杂志等渠道发布系列解读文章和视频材料,指导各省质控中心深入理解质控指标内涵,加强对本区域内医疗机构的指导、培训和宣贯,推进质控指标的应用。同时,质控中心将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持续优化和更新临床诊疗指南、标准、规范和质控指标,引领和带动全行业规范诊疗行为。

3.3 切实开展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进行动

质控中心将质量改进目标作为年度工作的核心,联合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国家心律失常介入、国家心脏移植三个国家级质控中心,以质量改进目标为切入点,细化落实举措,制定《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行动方案(2021~2023)》,包含国家提出的4 项重点质量改进目标和6 项根据质控工作重点提出的亚专业质量改进目标,全面开展质量干预和改进行动。行动以多级联动、多方协同,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为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国家级质控中心专业支撑作用,指导各省级质控中心及医疗机构系统性地推进心血管疾病医疗质控工作,以目标为导向实现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3.4 强化基于数据的医疗质量监测、评价和常态化反馈

加快推进质控数据上报,以HQMS、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信息平台、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平台等信息化平台为抓手,扩大质控数据上报医院范围。充分利用多源质控数据,撰写和发布年度《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心血管专业分册》,详细分析报告我国心血管主要病种和技术的整体质量情况。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建立面向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省级质控中心及医疗机构的质控信息反馈机制和面向行业的研究结果发布机制,加大行业内信息公开力度,创新医疗质量有效干预和持续改进方法,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3.5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质控培训、宣贯和交流

通过编制诊疗操作规程和质控培训教材、开展会议交流、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质控咨询等多种形式,面向各级质控中心及医疗机构质控人员,开展质控理念、规范、技术等培训和经验交流,提高心血管疾病质控工作专业化水平。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规范、标准及质控指标的培训,完善面向基层医院的综合能力提升体系,促进成熟诊疗技术向基层医疗机构的规范化推广,推动质控信息化平台在基层的应用和普及,基于基层实际情况建立客观、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机构之间诊疗水平差异。

综上所述,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将以落实心血管年度质量改进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为契机,转变工作模式,依托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持续推动心血管疾病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实现心血管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心血管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