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毅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咳嗽临证经验
2021-03-28饶婷婷
饶婷婷 冯 毅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咳嗽是呼吸科门诊最常见的就诊症状,反复咳嗽8周未愈,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被定义为慢性咳嗽[1]。据统计[2],慢性咳嗽的患者占国内呼吸专科门诊的1/3,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支气管炎和变应性咳嗽等。慢性咳嗽的治疗以病因治疗为主,但仍有部分患者发病机制不明确,即使采取经验性治疗方法,仍然持续咳嗽,甚至产生一定耐药性,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产生社会经济负担。慢性咳嗽在中医属“久咳”“顽咳”的范畴,为顽疴痼疾,由于慢性咳嗽的异质性,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的中医药,是较佳的治疗途径。冯毅主任医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临床、教学工作20年,擅长用中医诊治各种肺系疾病,现将其对慢性咳嗽的临证经验探析如下。
1 病因病机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一个常见症状,古代医家指出,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上多为咳嗽并见。慢性咳嗽病程较长,在《素问》中被称久咳、久嗽,多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被认为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引起肺气上逆。《太平圣惠方》认为,久咳由“肺虚极”所致。《万病回春》提出,久嗽多属“肾气亏损,火炎水涸”。《杂病源流犀烛》则认为,久咳属“郁”。《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由此可知,慢性咳嗽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肺,并与肝、脾、肾等脏腑相关。全国中医药“十三五”教材《中医内科学》中总结,内伤咳嗽多为邪实与正虚并见,并伴有其他脏腑疾病。标实为主者,病理因素以痰、火为主,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本虚为主者,有肺虚、脾虚等区分。
肺司呼吸,是为发动呼吸之机关,喉为气管,内通于肺,是肺的门户。国医大师晁恩祥[3]将“风咳、风哮”病机概括为“风邪犯肺,气道挛急”。现代医学研究[4-7]认为慢性气道炎症是部分呼吸道疾病发病的机制。冯毅主任在多年临床中认为慢性咳嗽因风邪致病。风有内风、外风之别[8],咳嗽发病之初多为外感六淫之邪。风邪是“六淫”之首,为百病之长,外风致病易伤上部,自口鼻或皮毛而入,肺先受之,致肺气不宣,不能布津,聚而成痰。痰气搏结于气道,致肺气上逆,发为鼻塞、咳嗽、咽痒、气急。风与肝相应,风为木气,通于肝,咳嗽日久不愈,久咳而不止,多为肝木引动内风。肝有“五脏之贼”之称,肝气和则气机调畅,如肝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不制木,木火刑金,则气火上逆犯肺为咳;若肝之阴血不足、肝气上犯于肺,夹痰阻滞气道,则气道狭窄、痉挛,发为呛咳、喘息、哮鸣等症。
2 辨治经验
内伤咳嗽[9]分为痰湿蕴肺、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分别给予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肺泻肝、化痰止咳;养阴清热、润肺止咳。冯毅主任认为慢性咳嗽久咳不止,如果辨证准确,选对处方用药,可以治愈,所以治疗重点首先在于找出病因,即“治病求本,见咳不止咳”。其次,治疗中当注重祛风,慢性咳嗽多为内风反复诱发,引发气道痉挛,最终导致咳嗽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此外,治病求本虽是基本原则,但在组方中辅以几味止咳化痰药兼顾治标,可发挥协同效应,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
2.1 祛除病因为核心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咳嗽变异性哮喘等病因占慢性咳嗽病因的70%~95%[1]。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多伴有长期的鼻炎、鼻窦炎、咽炎。冯毅主任认为肺阳不足,风邪内伏为基本病机,治疗上予以温肺散寒、祛风通窍为法,以炙麻黄、细辛为君药,温阳散寒,使在里之寒邪从表而出;射干泻肺降逆、祛痰化饮;杏仁、厚朴降气;苍耳子、辛夷花宣通鼻窍;白僵蚕、蝉蜕、地龙解痉散风;麦冬养阴润肺。以上诸药既可温散风邪、解痉止咳又可宣通鼻窍,缓解鼻咽不适症状,减轻上气道高敏反应,咳嗽自然好转。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机为胃失和降,肺气上逆。当以调理脾胃气机升降为本,止咳为标,兼顾痰湿。以平调肺胃,祛湿降逆为治法,以左金丸合香砂六君子加减化裁。方中黄连、吴茱萸,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和胃降逆;香附、砂仁理气和胃;白术、茯苓燥湿健脾;紫苏降气化痰;地龙、白僵蚕祛风通络;紫菀、款冬花润肺止咳;炙甘草调和诸药。
2.2 祛风解痉为关键 内风致病当以祛风解痉为法,虫类药入血行气,且灵动迅速,善于搜风通络。冯毅主任常用蝉蜕、僵蚕、地龙等虫类药物疏通肝络、平息内风,现代药理研究[10]发现蝉蜕、僵蚕、地龙的水提取物中均可缓解慢性炎症反应,直接或间接改善支气管平滑肌支气管痉挛、抑制气道高反应。若咳嗽剧烈、上述药物不能控制者,加用土鳖虫,甚则全蝎、蜈蚣等息风镇痉通络力量更强者。但全蝎、蜈蚣有小毒且味臭,冯毅主任嘱咐不可过用、久用,当见效即止。临床上外风可合内风共同致病,针对外风,选用炙麻黄、杏仁宣降肺气,使气机宣畅,防风、荆芥、紫苏叶、薄荷、桑叶等质轻、味辛、发散之品以散风解表,加以桔梗载药上行入肺经,以散风解表、息风解痉共为理法。
2.3 佐以止咳化痰 止咳类药物可分为止咳平喘、燥湿化痰、敛肺止咳等。冯毅主任临床常用紫菀-款冬花,白前-前胡等药对,紫菀、款冬花性味相同,均为辛、微苦,温,归肺经,功能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相须为用,无论新久咳嗽,寒热虚实均可治疗。张勉等[11]研究发现紫菀30%乙醇提取物的90%醇溶部位与款冬花配伍后,可增强止咳作用。白前与前胡均能降气化痰,前胡辛性微寒,还能疏散风热,二药同用一宣一降,可恢复肺的宣降功能,治疗肺气上逆,咳喘痰多。杏仁质润,在宣降肺气的同时可以润肺止咳,故多于秋冬燥咳加用杏仁。慢性咳嗽为久咳肺虚,予以诃子、乌梅、五味子酸收耗散之气,敛肺止咳。
3 病案举隅
患者某某,男性,27岁,职工,2019年11月21日初诊。主诉:间断咳嗽3年,近1月加重。初诊:患者近3年来每于秋冬季节发作,无吸烟史,有支气管炎病史,否认其他病史,胸部X片未见明显异常。1月前受凉后再次发作,于外院予以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咳嗽未见明显缓解,现症见干咳无痰,白天为主,伴咽痒,咳甚稍气短,无鼻部不适,纳眠可,二便正常。咽红,舌脉:舌淡红,苔白稍厚,脉细。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咳嗽,风邪内伏证。治法:祛风敛肺止咳。方药:桑叶10 g,射干15 g,玄参30 g,白僵蚕15 g,蝉蜕10 g,荆芥15 g,紫菀10 g,款冬10 g,百部15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炙麻黄10 g,五味子10 g,诃子10 g,炙甘草10 g。7付,水煎300 mL,分两次温服。2019年11月28日二诊:咳嗽较前缓解,偶有干咳,无咽痒,无气短等不适。舌脉:舌淡,苔白稍厚,脉细。守上方加茯苓15 g、炒白术15 g、地龙15 g、紫苏10 g。7付,水煎300 mL,分两次温服。2019年12月5日三诊:症状缓解,未诉特殊不适。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嘱患者继服前方七付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反复咳嗽病程长达3年,近1月受凉后加重,此时为冬季,风寒邪气外袭,引动内风,伤及肺络,肺失宣降发为咳嗽,《灵枢·忧恚无言》指出“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气机升降失常,气道挛急,故为干咳、伴咽痒。咳嗽迁延日久不愈,肺气虚出现咳甚气短、脉细。咽红则为阴虚津伤之表现。舌淡红、纳食、二便等正常,说明邪气尚未波及其他脏腑,病位仅在肺系。故此时予以桑叶、荆芥质轻透散,可散外风解表,共为君药;射干降气消痰利咽;玄参滋阴润燥利咽;白僵蚕、蝉蜕疏风止咳,利咽止痒为臣药;紫菀、款冬、百部润肺止咳,法夏、陈皮燥湿化痰止咳,炙麻黄长于润肺止咳,五味子、诃子酸涩,敛肺止咳,炙甘草甘平和缓,既可祛痰止咳,又能调和百药。以上诸药共成祛风敛肺止咳之剂。二诊时患者咳嗽症状较前好转,余无不适,效不更方,见患者舌苔白厚,于前方加茯苓、白术、紫苏健脾燥湿,加地龙增强祛风之效。三诊时诸症缓解。
综上,慢性咳嗽病因复杂,发病机制难以明确,病程长,正虚邪实同时存在,因此本病的诊断和治疗皆为难点。中医对此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优势显著,同时还可增强西医治疗效果,减轻副作用。但中医治疗慢性咳嗽多为经验报告,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还有待进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