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力工业志(1991—2002)(三十)

2021-03-28

广西电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谐波继电保护变电站

(接上期)

(三)2002年谐波状况

1. 电厂谐波情况

广西电厂的电能质量(谐波)比较好,基本都能满足国标的要求。根据2002年底测量,一些电厂的升压站有谐波源负荷出线,或附近电网谐波较强(例如田东火电厂)。对这些负荷出线进行重点监测,以防谐波及负序电流对发电机造成损害。

田东火电厂的地理位置在南昆电气化铁路沿线,由于电铁产生大量的谐波和负序电流注入电网,恶化了电铁周边电网的电能质量,过量的谐波及负序电流注入发电机,将使电机产生振动、附加损耗、发热,甚至烧坏发电机。所以田东火电厂加强了枯水期的监测。在南昆电铁还未能进行谐波治理时,应避免直接向电铁供电(电铁的备用供电方式为田东电厂直接供电),尽量拉大与电铁的电气距离。

一些电厂的升压站35千伏母线上有电弧炉、电石炉及一些整流型负荷,应该对这些负荷出线加强测量。谐波中心在测量洛东水电厂时,发现该厂35千伏母线5次谐波超标,总谐波畸变率接近国标限值。经查原因是35千伏母线上有2个电弧炉负荷,当时电网缺电,测量时这2个负荷还是受到限制的,如果负荷开满,那么对电网的影响会更大。麻石水电厂也存在类似问题。

西津水电厂10千伏母线上接有西津炼钢公司和西津冶炼厂2个电弧炉负荷,其中西津炼钢公司注入电网3次谐波电流超出限值,使10千伏母线电压总谐波畸变率接近国标限值,10千伏母线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达国标限值的1.76倍。

2. 供电局指标考核情况及分析

谐波的平均合格率为89.4%,只有柳州、桂林、河池供电局合格率达到98%。三相电压不平衡度的平均合格率为96.5%,其中柳州、河池、玉林、北海、钦州合格率达标。短时闪变的平均合格率为100%。测试设备合格率为100%。测点检测率除钦州为92%外,其他均达100%。

从考核情况看,谐波的合格率太低,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超标主要是由于向电铁及电弧炉负荷供电的母线超标严重。

南宁供电区主要是电铁沿线的沙坡、隆林变电站谐波和三相电压不平衡度严重超标,且是所有电压等级的母线都大幅超标,220千伏及110千伏的电压总谐波畸变率达到国标限值6倍,2002年情况更为恶化,220千伏沙坡变电站的电容器组谐波放大严重。谐波中心在对新投产的祥周和下雷变电站进行测试时,发现两站220千伏母线谐波超标严重,达国标限值的3倍以上,而这两站与沙坡、马岭变电站相连,可见百色电网遭受电铁谐波及负序的影响非常严重。南宁供电局横县谢圩变电站的榕宁钢厂负荷规模较大,向电网注入3次谐波电流超标,造成该站10千伏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超标,说明负序电流较大,已给保护装置造成影响,该站闪变的超标也比较严重。

梧州供电局的谐波超标也很严重,开展监测的7个变电站中,探花、藤县、太平等3个变电站超标,其他站虽未超标,但一些测点已接近国标限值。谐波检测中心在对玉林供电局谐波普查时,发现玉林电网谐波与前两年相比有所恶化。测量的9个变电站中,发现城南、茂林、映岭、大安、木乐和社步等6个变电站谐波超标,城南、茂林变电站的超标与钢厂负荷有关,陆川钢厂注入电网的5次和11次谐波电流达限值的3倍以上;茂林钢厂注入电网的5次谐波达限值的23倍,7次谐波电流达13倍,属于严重超标;映岭变电站的35千伏和10千伏均有钢厂负荷,其他站点超标与电网谐波高或运行方式有关。

钦州供电局白石水、陆屋、龙弯、小董等4个变电站谐波超标,此外还有一些站接近国标限值。该供电区的灵山钢厂注入电网的5次谐波电流达限值的7倍,那隆轧钢厂注入5次谐波达限值的9倍。

防城港供电局的谐波问题也很严峻,在开展监测的4个变电站中,防城、古城变电站超标,新兴、深沟变电站虽未超标,但已接近国标限值,防城变电站的35千伏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超出国标限值,该供电区的防震轧钢厂和福成钢厂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超标。

北海供电局供电区开展监测的7个站中,高德、合浦、三塘等3个变电站谐波超标,该网区220、110千伏的电压总谐波畸变率均偏高,谐波源还需进一步查找。

河池供电局在监测的23个站中,只有东兰变电站谐波略有超标,凤山变电站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超标,谐波源河池钢厂谐波电流轻微超标。

桂林供电局只有岩塘变电站3次谐波轻微超标,日新变电站35千伏及东江变电站35千伏的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超标。

柳州供电局浮石变电站、洛埠变电站谐波略有超标,谐波源锌品厂注入电网的5、7次谐波超标。

第三章 电网保护

广西电网的继电保护装置经历了从电磁感应型到整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再到微机型的更新换代过程。进入90年代以来,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微机故障录波仪全面取代了原有的光线式设备,并实时地将故障信息由远方厂、站传送到中调所。基于微机继电保护和现代监控技术的结合,广西电网在20世纪末建成投运了220千伏月山变电站和220千伏石西变电站两座综合自动化变电站。

保护的整定计算和运行管理手段的变化发展,经历了用计算尺、直流计算台、交流计算台、复故障计算台的人工操作阶段和用小型计算机算短路电流、人工进行定值计算阶段,直至发展到1999年人手一机的微电脑计算及管理的全智能化阶段。

第一节 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继电保护是保障电力设备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防止大面积停电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广西电力系统积极推进继电保护的更新换代,强化继电保护整定值及其装置的管理,落实反事故措施,有效地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一、20世纪90年代前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情况

70年代,广西电网开始采用整流型距离保护。西津水电厂3、4号机及110千伏母线投产时,发电机及110千伏在直馈线开始选用晶体管保护。整流型保护、晶体管保护以其调试方便的优点赢得用户的认可,很快在广西各厂、站推广使用。有些地区35千伏线路也使用整流型距离保护。

早期整流型保护及晶体管保护产品不够成熟。主要表现为整流型电压回路断线保护误动、系统振荡保护误动等。晶体管保护的主要问题是元器件质量差,出口中间接点容量不足,并联电容保护后又出现二次回路过压引起电容放电误动作等问题。为此,电力工业部所属各技术部门、研究所和有关厂家研制了包括加断线闭锁、振荡闭锁、增加电压回路的记忆功能等反事故措施,通过现场的整改,保护装置的运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1986年,广西电网与广东电网实现了220千伏联网。此前电力工业部和机械部联合推出了“四统一”保护(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图形符号、统一原理接线、统一端子排),此类保护纳入了各种反事故措施,并全部经中国电力科学院动模严格检验。广西电网选用了由许昌继电器厂生产的“四统一”整流型保护屏,组成高频相差、高频闭锁距离、零序、综重等多功能保护屏。通过两广联网工程,广西大部分220千伏线路均配置了双高频保护,电网的失灵保护和母差保护也进一步健全并投入运行。至1990年,广西主电网220千伏输电线路共20回,装设高频保护34套(全线计算为1套),平均每回出线1.7套,其中配置双高频(高频距离和高频相差)的线路15回,占75%。

1990年前,由于厂家误用了一种含腐蚀剂的焊锡,致使高频保护众多的晶体管管脚霉坏。另外装置电源不可靠,收发信机的制造质量和性能都不满足要求,致使高频保护投运率较低,个别线路长期无法投运。继电保护管理人员整天修修补补,疲于奔命。此种情况随着收发信机技术的不断改进,直至1992年后才有所好转。此后,高频保护的投入率逐年提高。

二、微机保护和故障录波器在广西电网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微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和微机故障录波器在不少制造厂相继开发成功。这些微机继电保护和故障录波装置具有动作性能优越、调试方便等特点,开创了继电保护全新的时代。

(一)微机保护的应用与发展

1989年,广西引进第一套微机保护,安装于南宁电厂220千伏西津—南宁线输电线路221开关上。它可以同时具有实现高频保护、距离保护(接地和相间)、零序保护和综合重合闸功能。通过保护装置的人机对话插件,可以直接输入保护定值,进行调试试验,打印保护动作报告和采样值,调试比传统保护大为简单和方便,微机保护投放市场后,受到用户的极大欢迎,被广西电网大力推广使用。

到1999年,微机保护成为主流。保护装置已由90年代初的单CPU 结构发展为现在的多CPU 结构。各个保护CPU 并行工作,总线由不出装置插件到不出芯片。因为芯片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其安装又采用了表面贴装技术,因而抗干扰能力很强,可靠性比以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微机保护也因此在广西电网得到了广泛使用。

新一代的微机保护除了满足动作快速可靠、调试简单外,装置还设置了测控单元,可直接与网络连接,实现综合自动化的功能,极大地降低了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提高了对继电保护装置的监控效率。

随着电网的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微机保护和监控系统构成了现代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广西首座综合自动化变电站——220千伏月山变电站于1998年4月建成投产,由于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结构更紧凑,省去了大量的控制屏,减少了占地,降低了变电站的造价,特别是继电保护信息通过工程师站可以远传给调度,给事故分析带来极大的方便。至2002年,广西电网有220千伏综合自动化变电站2座,110千伏综合自动化站45座。这些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大部分为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变电站,极大地提高了自动化程度,提高了电网的可靠性。

(二)微机故障录波器的应用与发展

1992年12月,广西电网引进微机故障录波器,安装在广西当时最大的220千伏枢纽变电站——来宾磨东变电站。该录波器由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生产,技术水平当时在国内是最先进的。它的CPU 为32位机,A/D 转换为16位,每台录波器可录取32路模拟量和64路开关量,通过所配置的后台机,可连续录取和存储30次以上的电网故障信息,利用电话传输通道,还可以实现录波数据远传。录波器安装后运行正常,多次完整地记录了电网故障信息,给故障分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1995年起,广西电网大量选用微机故障录波器,更换原有的光线式录波器。到1999年,广西电网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和电厂共有录波器42台,全部采用微机故障录波器。可以远传的有29台,其中专用电话通道的8台。微机录波器的大量使用,提供了实时可靠的信息,给故障分析带来极大方便,减少了原因不明的电网事故及继电保护事故,提高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三、整定计算及运行管理手段的进步

90年代以后,随着高速度大容量微机的出现及价格大幅度下跌,微机使用逐渐普及,中调所保护科在微机上开发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管理软件、继电保护整定方案管理软件、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统计及分析软件、设备参数管理软件、定值通知单管理软件、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及运行管理软件等,大幅度提高了继电保护整定计算速度。1999年,又与广西大学合作开发了广西电网故障分析及整定计算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Windows 98/2000操作平台,可以进行短路电流计算、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定值通知单管理、电力系统网络等值计算及电力系统短路容量计算。计算机技术在继电保护专业领域的普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进一步搞好广西电网继电保护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节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管理

随着电网逐年发展扩大,管理工作也越来越繁重而复杂。广西电网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运行实行分级管理,即中心调度所、发电厂、供电局和电业局按划分范围分级管理。中心调度所对全电网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实行技术管理,并负责其管辖范围内设备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分为运行管理和定值计算管理。运行管理包括制定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改造规划,对继电保护动作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每日的事故、高频保护、综合重合闸、录波器等运行情况进行管理,在电网运行方式改变时,计算继电保护新的整定值以及各种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投运状态。定值计算管理包括收集、整理电力系统参数,进行各种故障的计算,编制电网继电保护定值计算方案,新设备投产继电保护定值计算和原有电网继电保护定值定期校验计算等。

一、规章制度

1994年,南方互联电网第一届继电保护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通过《南方互联电网继电保护运行管理规程》中调所随即组织学习贯彻执行。

1996年制订了《广西电网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运行管理规程》,使广西电网继电保护管理在新的大电网状态下有了基本准则,对规范继电保护管理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1997年,中调所制订了广西电网2000年继电保护目标和实施细则及《广西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监督规定》。广西电力工业局颁发了《关于广西电网继电保护高频通道工作改进措施的通知》和《广西电网1998年继电保护重点反事故技术措施》,并在全系统组织实施。

1999年,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制订并颁发了《广西电网1999年继电保护反事故技术措施》。2001年又制订了《广西电网2001年继电保护反措施重点》和《广西电网2001年继电保护技术改造重点》。

2001年,调度中心制订了《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全过程管理各阶段工作的规定》《广西电网发供电单位继电保护专业管理考核办法》,从责、权、利三方面明确继电保护工作人员职责。

二、管理工作

1992年,广西电网新工程投产多,为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工作放在首位,调度中心及时完成了14个厂站200多套保护装置的计算校核任务;加强对主要厂站的继电保护工作情况的检查,颁布执行继电保护工作奖惩办法,组织全广西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的规程考试,提高了学习和执行规程的自觉性,引进推广继电保护新技术新装置,并试点配置微机保护装置。由于加强了运行管理,使电网继电保护工作有了较大的进步,全年签发工作票929张无差错,广西主网保护装置正确动作率达99.26%,故障录波器完好率达92.7%,高频保护装置投入率达98.03%,保证了电网的安全运行。

1996年,中调所按照电力工业部开展继电保护管理活动年的工作部署,把重点放在基础管理工作上,继续开展继电保护管理年活动。组织继电保护工作检查组,对7个供电局和10个电厂的继电保护管理责任制、设备定级、执行反措、现场规程等方面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推广经验,有力地推动了继电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

1997年,调度中心对基层继电保护工作的检查加大了力度,分批到基层对继电保护设备定级、定值通知单、现场运行规程和主保护反事故措施进行了检查。当年电网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为99.30%,比上年提高0.14%。220千伏及以上电网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为96.34%,比上年降低0.7%,220千伏及以上电网继电保护运行率为97.66%,母线保护运行率99.61%,录波完好率96.40%。在全系统组织实施了110千伏及以上变压器继续加装间隙保护,开关站加装接地铜排、高频发信接点接入录波、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一点接地等反措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继电保护的可靠性。针对电网事故和继电保护试验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调查分析,全年共查明220千伏继电保护事故15起,基本查清了原因不明的事故。

1999年,根据基建工程多、进口保护多、保护原理和接线复杂的特点,从继电保护的技术监督的全过程管理出发,加大技术管理力度,认真做好基建工程的验收工作。1998年,针对电网继电保护技改工程完成率低影响电网安全的问题,下达电网继电保护技改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1999年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有了新的提高,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全部保护正确动作率为99.57%,比上年提高了0.14%,其中全网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网保护正确动作率97.57%比上年提高了1.55%;220千伏及以上电网继电保护主保护运行率为98.49%,比上年略低0.26%,其中母线保护运行率为99.9%,故障录波完好率为99%。

2000年,中调所从切实搞好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全过程管理及实际出发,认真落实继电保护设备责任制,抓好保护的全过程管理。按照《广西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监督规定(试行)》的要求,会同中试所共同组织了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工作检查,采用互查的方式对系统内各个单位的继电保护安全管理、专业管理、基础管理与培训工作、文明生产及完善故障录波远传系统工作等5个方面进行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不满足保护灵敏度的变压器保护进行了改造,改造率为90%。2000年全部保护正确动作率为99.65%,其中广西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网保护正确动作率为98.57%。

2001年对电网18套保护装置进行软件升级,调查了8起保护误动原因。对新投产的工程进行严格验收,保证电网一、二次设备同时投运。组织编写全网各种型号保护装置运行规程。2001年全部保护正确动作率为99.61%,其中全网220千伏及以上电网保护正确动作率为98.51%。

2002年,广西电力有限公司转发了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继电保护实施细则》,并督促各发供电单位严格执行;组织广西发供电单位、试研院等十几个单位完成了线路保护、母线保护、变压器保护、故障录波器等63种装置运行规程的编写,并下发到各发供电单位;校核了全网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系统的继电保护配置,高质量地完成了《2002年广西电网继电保护整定方案》。

为提高全网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在总结分析2001年继电保护运行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制订了2002年广西电网继电保护反事故措施,督促各有关发供电单位严格贯彻执行;加大了快速保护管理的力度,当主保护退出运行时,及时督促有关部门专责派人处理;定期了解缺陷的处理情况,保证了高频保护的正常投入;组织人员深入现场及时调查处理电网继电保护事故,查明事故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全年共查明合山火电厂、岩滩水电厂、林村变电站保护拒动等事故7起;开展了对继电保护的安全检查和安全性评价工作,对南宁、柳州、玉林、桂林、梧州、北海、钦州、防城等供电局的继电保护工作进行了检查,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结合广西电网的具体情况对全网的发供电单位进行了继电保护专业的安全性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制订了改进措施。2002年,广西电网主保护投运率达99.66%,220千伏及以上系统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为99.15%,创历史最好成绩。

第四章 电网的通信和自动化

广西电力通信是伴随着广西电网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50年的建设,广西电力专用通信网已初具规模。到2002年,已基本形成以数字微波干线、光纤和电力线载波为主的通信网络,并正逐步发展到以大容量光纤、数字微波电路为主干电路的数字通信网。通过行政和调度程控交换机进行组网,广西电网调度中心既能与国家电力公司、南方电力联营公司以及各兄弟省电力公司相连,又能与广西各地区供电局、重要发电厂(站)和枢纽变电所相通。可以传输调度电话、会议电话、生产管理电话及继电保护、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水调自动化、调度自动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和信息以及会议电视等语音、数据、视频、多媒体等综合业务。广西电力通信已成为广西电网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电力通信的发展

广西电力通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为电力生产调度和自动化提供着优质、可靠的通信保障。

一、载波通信

20世纪60年代,由于广西电网网架比较薄弱,电网由南向北呈长条形,载波通道也是分段延伸形成长条形,没有环网。通道数量也十分有限。在资金紧缺和设备技术落后的年代,通信的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当某段出现线路检修时,电网调度中心与各厂、站无法通信,就只好派调度人员到下一段调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广西电网形成环路和第二种电力通信手段——无线通信实现后才有所改观。

电力载波机型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ZDD-1到70年代末ZDD-5的转型,走过了20年的历程。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广西电力通信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从1983年开始,广西电网实施了“载波通道频率改造工程”。对南宁、合山火电厂,西津、恶滩、大化、洛东、拉浪、麻石水电厂,来宾、野岭、六圩、林村变电站的载波机全部进行了更换,该工程涉及南宁、柳州、桂林、河池、梧州等地域。1986年底,“载波通道频率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共安装ZDD-12A 机型100多台,工程总投资509万元,奠定了广西电力载波通信网的基本设备框架,从此广西电力载波通信进入稳定而有序地发展时期。

1986—1991年,大化水电厂—岩滩水电厂,马骝滩水电厂、大化水电厂—来宾变电站、社步变电站,西津水电厂—110千伏太良村变电站、北流变电站、社步变电站—长望变电站、中调—钦州供电局、杨柳变电站—侯寨变电站、北流变电站—良村变电站等载波工程电路相继开通使用。

1992年,由能源部中南电力设计院设计的天生桥—广州500千伏输电线路载波通信工程电路开通使用。这是广西第一条500千伏线路的电力载波电路,通信线路总长1000公里,含天生桥水电厂、500千伏平果变电站、来宾变电站、梧州开关站、罗洞变电站5个通信站。每回线路采用4套ABB公司的ET1101型电力载波机,载波机使用NSD41和NSD61保护接口,复用继电保护和远方自动控制信号。继天生桥—广州载波工程后,1993年8月,广西在500千伏平果变电站—岩滩水电厂的500千伏输电线路上,在全国首次引进了4套具有高可靠性、技术先进、内部数字化处理的ABB公司ETL80型电力载波机。

1993—1996年期间,广西电网使用四川绵阳730厂生产的ZDB 3D载波机。随着国内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老式的晶体管载波设备逐步被集成化、可靠性高的载波机所取代。1996年后,较多的应用许昌继电器厂生产的ESB900D 数字化载波机(两话两数)和ESB900载波机,专用于传送调度电话和远动。

1998年后,广西电网较广泛的应用ABB公司新一代ETL500系列载波机和NSD50、NSD70保护接口设备。1999年,第一套西门子ESB500型电力载波机和WT300复用保护接口设备应用于220千伏社步—藤县输电线路,2002年西门子新一代Powerlink电力载波机应用在220千伏梧州—藤县输电线路上。

复用电力载波设备的使用,使电力载波通信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更进一步结合起来,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基本上取代了专用保护收发信机,在500千伏岩滩—平果、220千伏隆林—天生桥等一批输电线路载波工程相继开通使用,使得载波设备运行率由1996年99.77%提高到2002年99.99%。

二、模拟微波通信

1982年底,采用西安邮电503厂生产的ZGHz模拟微波设备的南宁—大明山—大化、合山微波电路投入试运行。

广西电网第一条模拟微波电路的建成投运,标志着广西电力通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广西电力通信逐步转变为以微波通信为主、载波通信为辅的新格局。大明山微波站作为广西电力微波通信网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实现了南宁与广西各地主要微波电路的中继,使其成为广西电力微波通信网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至80年代末,广西电网先后建成了大明山—柳州、大明山—来宾火电(A)厂、中调—卫星站、中调—南宁火电厂、大明山—河池等共7条模拟微波电路。建成微波站13个,电路全长约580公里,形成了以南宁为中心、通过大明山向外辐射的模拟微波通信网。除建成的电路外,期间还规划建设了南宁—西津水电厂、来宾—大藤峡—梧州等模拟微波电路,由于客观原因,这些电路最终没有实施。

进入90年代,广西的微波电路开始采用比模拟微波更为先进的数字微波,逐步替代了原有的模拟微波电路,使之成为广西电力微波通信网的主要电路。

三、数字微波通信

1991年,广西电网第一条数字微波通信电路在柳州—桂林建成投运。该电路全长约160公里,起点为柳州220千伏野岭变电站,途经鹿寨龙头山、永福白马山、桂林尧山,终至桂林地调。通信主设备采用的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日本NEC 500型数字微波设备,电路终期容量按480路设计。柳桂数字微波电路的建成投运,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广西电网中调—桂林地调、桂林火电厂及周边220千伏变电站调度通信难的问题,广西电网微波通信技术从模拟微波通信方式向数字微波通信方式转变。1993年7月,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投资引进意大利西门子公司数字微波设备建设的天生桥—广州微波电路全线建成投运,该电路容量为480路,全长约1050公里,从西至东横贯广西东西部地区。在广西境内共建设25个微波站、1个光纤终端站,其中天生桥水电厂、百色禄甘友水电厂、500千伏平果变电站、广西中调、220千伏安城变电站、500千伏来宾变电站、220千伏社步变电站、柳州开关站为下话路站,其余为中继站。根据电力工业部有关天广微波话路分配原则,该电路解决了广西中调—天生桥水电厂、500千伏平果变电站、220千伏安城变电站、500千伏来宾变电站、220千伏社步变电站、梧州开关站等厂站的通信问题,通过这条电路,实现了广西电力微波通信与全国联网。1994年12月,建成柳州火电厂—柳州地调Nokia数字微波电路,容量为120路。1995年12月,采用Harris公司Quadralink2吉赫数字微波电路建成南宁—柳州火电厂、大化水电厂—大明山分支电路。1996年4月,建成八岭—合山火电厂分支电路,共计有9个站,全长约271公里,主电路容量为480路,分支电路容量为120路;南宁—柳州微波电路在柳州火电厂经220千伏野岭变电站与柳州、桂林微波电路相接,形成了广西中调—桂林的电力微波通信北部主干线。1996年,建成社步—玉林Nokia2吉赫数字微波电路,共计3个站,电路长度约为71公里,终期容量为480路。1998年建成来宾火电(B)厂—大明山Nokia7吉赫数字微波电路,电路长为81公里,终期容量为120路。此外,南昆电铁配套微波通信工程南宁—百色、南宁—500千伏玉林变电站微波通信工程,广西电网桂西北微波通信工程均于2001年建设投产。微波设备运行率由1996年98.88%提高到2002年99.98%。

四、光纤通信

以光纤通信为标志的现代通信技术,80年代末开始在广西电网中得到应用。1989年,广西电力系统建成了第一条由中调所—南宁火电厂的光纤通信电路,该工程全部采用日本OKI设备,设计容量120路,传输速度8兆比特/秒,实际开通30路。该电路全长10公里,采用高压输电线路地线复合光缆(OPGW)悬挂在市区10千伏输电线路上传输,这条光缆虽不长,却是充分利用了电力系统资源架设的第一条OPGW 通信电路。1996年,广西电力通信网又一条中调—南宁供电局用电管理所、南宁供电局站(下话中站)至终点站220千伏沙田变电站OPGW 光缆通信电路建成投入运行。该电路采用桂林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设备,设计容量120路,传输速度8兆比特/秒,实际开通60路。上述2条光纤通信电路解决了电力线载波利用南宁电厂和沙田变电站高压电力线出口问题以及广西电力工业局至南宁电厂和南宁供电局行政电话的通道问题,在整个电力通信网中起到了辅助干线的作用。光纤电路的投运,为调度通信提供了可靠的通道。广西电网“十五”发展规划将建设3个2.5吉主干光纤环网,形成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电力载波为辅的通信网结构, 通信带宽容量和可靠性将得到大大提高。光纤设备运行率一直在99.97%~99.99%之间。

五、电力交换系统

早在50年代末,广西发展地区性小电网时就有了电力通信交换,当时的交换系统是由人工完成的磁石电话,主要用于电力调度,行政间通信很少,一般通信靠租用邮电系统的电话来完成。到60年代中期,磁石电话改为共电式电话,仍为人工交换系统,容量在20门左右。70年代后期,纵横制全自动电话交换机出现后,才开始有了电力系统内的行政电话交换网。原有主要用于调度的共电式人工交换系统仍然保留,因此形成了电力通信交换网行政与调度分网建设和使用的历史。

广西电网首台全自动电话交换机是由北京738厂生产的120门的纵横制交换机,它由中调所运行管理,供广西电力工业局机关、中试所、中调所及设计院行政使用,到1982年扩容至270门。

随着电网的发展,各行政单位都需要使用中继连接,纵横制交换机有限的局间中继方向限制了交换网的发展。为了增加中继方向,曾一度对纵横交换机进行技术革新,但也只能增加1~2个中继方向。另外,纵横制交换机的机械磨损和机械变形也使交换机的交换质量得不到保证。1989年初,引进1000门的美国Harris交换机开通使用,1993年程控交换机扩容至1920个端口。

随着供电局、电厂程控交换机建成投运,1995年实现了广西电力系统程控交换机组网,开通了8个供电局、10个水、火电厂的程控电话,使广西电力工业局上至能源部系统,下至基层的生产行政电话部分实现直拨,提高了工作效率。电网调度通信的效率和传输信号的质量也大为改善,同时还为组建局系统会议电话网、传真、计算机网络创造了条件。2002年,广西电力有限公司系统交换设备运行率达99.99%。

六、第一条SDH通信电路的出现及SDH通信

随着光纤通信日益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的传输体制,SDH制式在核心网上已渐渐替代PDH 制式。广西电力通信网也将以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SDH 技术在广西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标志着建设新一代通信网的开始。1999年,广西电力有限公司采用华为的技术,由桂林火电厂—220千伏侯寨变电站开通了155兆SDH 光纤线路、由侯寨变电站—桂林供电局开通了622兆的SDH 光纤线路。采用桂林诺基亚技术,开通了220千伏林村变电站—岩滩水电厂(南宁)生活区—中调的155兆光纤SDH 线路。2000—2002年,建设了广西电网调度中心—银岭、广西电网调度中心—大明山段的哈里斯MegtaStar155兆SDH 数字微波电路以及南宁—北海、钦州、防城2.5吉SDH 电路,南宁—来宾、贺州—梧州622兆SDH电路及一些城网155兆SDH 光纤电路。新建的广西电力通信网通信线路以SDH 传输体制为主导,逐步过渡到宽带的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

第二节 电力通信的运行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83年,广西电力工业局中心调度所通信科成立,全科共76人,分为载波运行组、微波运行组、载波安装组,通信技术组和大明山微波站。各供电局和电厂也相继成立了通信班。载波运行组和微波运行组负责广西电力通信运行管理,指挥协调处理故障和日常维护工作,制订检修计划。统计通信电路和设备运行率。

1999年,广西电力工业局中心调度所通信科更名为广西电网调度中心自动化通信科。

二、管理工作

1992年,广西电力工业局中心调度所召开广西电力通信工作会议,组织宣贯学习部颁通信规程。通过了《通信运行管理考核办法》,颁布了《广西电力通信及自动化防雷接地技术规范》。1993年,中心调度所通信科成立通信调度组,负责指挥协调处理电路故障,组织实施通信电路、设备检修计划,执行国电通信调度下达的指信令和计划,统计分析电路故障,向国调通信中心报送报表。

1995年,中心调度所通信科通信调度组组织开展通信站达标工作,按照部颁达标标准要求,结合广西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广西电力系统通信站达标实施细则,以广西中调载波和微波站作为达标工作的试点,组织开展达标工作,获得了广西电力工业局验收小组的好评。

1996年,中心调度所以通信站达标为通信运行管理的中心工作,完善了标准通信站的考核细则,并认真地贯彻实施。当年广西电力系统17个单位47个通信站申请达标,有42个站通过了考核验收,达标率80%。

1997年,有63个通信站通过复查和验收,达标率100%。通过开展通信站达标评比活动,落实了达标工作中的各项要求,规范和加强了运行管理,使通信运行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当年无重大通信事故发生,微波设备运行率99.99%,比1995 年提高了0.16%。载波设备运行率100%,比1995年提高了0.01%。

2001年,根据国电通信中心、国调通信中心的部署,广西电力系统开展“通信管理年”和“通信优质服务年”活动。广西电网调度中心自动化通信科完善了《电力通信网运行情况汇报、通报制度》《通信故障处理抢修制度》《调度交换机运行维护管理标准》《DDN 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标准》等规程、规范。在通信优质服务年活动中,修订了总机话务员规范用语,提供24小时电话查询和故障申报服务,简化用户报装电话的手续,公布投诉电话,开展通信服务问卷调查,接受用户的监督,服务意识得到了加强。

2001年7月9日,广西电网调度中心自动化通信科改制,成立南宁市博联信通公司。

三、2002年通信工作

2002年,广西电网调度中心加快了通信工程建设步伐,电力通信网不断完善,通信方式由微波为主逐步向光纤转移,新技术、新设备大量应用,通信容量进一步扩大,通信质量明显提高,通信手段不断改善,通信可靠性不断增强。该中心在抓好电网通信工程归口管理的同时,做好通信工程协调、组织、验收工作。当年参与了220千伏容县变电站工程等共14项的通信工程项目审查以及北流—容县等通信工程的设备招标;完成了南220千伏宁琅东变电站等9项通信工程的验收和北海、钦州、防城光纤通信工程,南宁—玉林和桂西北微波通信工程也已经顺利投产。为配合新电路的投运以及电网生产需要,全年共编制下达话路开通方式86个,开通2兆电路25条,新增或更改调度电话、远动信息、电能计费等话路近90条,为电力生产调度及其他通信业务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通信手段。同年,广西电网调度中心以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巩固通信管理年取得的成绩,继续加强电网通信管理:编写了系统通信电路检修计划和技改大修计划,并逐条逐项布置落实;密切监视通信电路的运行情况,加强设备的运行维护,及时发现电路故障,及时组织协调电路故障处理,尽可能缩短电路中断时间,保证电网调度生产需要;编写了公司在广西首府南宁单位MIS联网工程设备技术规范;完成了广西电力广域网设备招投标技术规范编写和招、评标工作;提出了调度中心调度交换机扩容、系统组网问题解决方案和广西电力2吉微波频率对电网通信影响解决方案。

第三节 远动及调度自动化建设

电网调度指挥肩负着统一平衡电源与负荷、指挥网络操作、分配各电厂的发电任务和安排各厂站发供电检修、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任务,需要现代化的调度指挥手段。随着电网的形成和扩大,广西电力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和完善电网调度的现代化设施,为广西电网的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电网调度自动化设施建设

广西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计算机和远动两个专业组合而成。1979年利用DJS 6计算机开发了安全监视功能,初步实现了电网运行的安全监视,南宁、柳州、桂林地调也都建立了远动装置,这是广西电网调度向自动化迈出的第一步。至1989年6月,实现了广西电网供电区域功率总加和发电功率总加。1990年,与南京展望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以386微机为主的SCADA 系统。该系统在广西电网调度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为了适应“八五”计划期间南方四省(区)联网的需要,能源部在500千伏天生桥—广州的输变电工程配套项目中为广西电网安排了一套从美国ABBSC公司引进的PCS2000调度自动化系统,并于1994年6月28日通过现场验收后正式投入运行。该系统具有电网的SCADA+AGC功能,于1995年4月5日通过部级实用化验收。

广西电网的AGC研究与开发应用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自1993年南方四省(区)互联电网运行开始,广西电网就开始了对AGC的探索与试验研究,1995年后,此项工作从研究阶段转入开发应用阶段,1997年11月正式投运并进入实用化专项考核,1998年6月通过部级AGC专项实用化验收。

1996年1月,广西电网的DTS系统开始与清华大合作研究开发,1997年底投入试应用。在所辖各地调中,玉林地调率先于1998年开始EMS研究与应用。自1994年10月23日南宁供电局第一个达标验收至1999年3月钦州供电局通过实用化验收,广西电网直属9个地调和中调在“九五”计划期间全部通过了实用化验收。

1996年,广西电力工业局中心调度所的管理信息系统(简称ZD MIS)项目开发开始起步,1998年4月通过广西电力有限公司组织的评审,项目正式立项;总体设计方案于1999年6月通过了广西电力有限公司组织的评审,系统于2000年6月投入试运行。

广西电力数据网络建设属国家电力数据网络系统一级网络二期工程。1994年12月,电力数据网二期工程正式立项;1997年6月,工程进入现场安装调试阶段,7月底,现场安装调试胜利完成。中心调度所的www 服务器已与国家电力公司调度中心的服务器相连,主要功能包括文件服务、电子邮件、信息查询、电子公告牌系统等。

二、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广西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与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1988—1993年底微机(包括DCX/5和NEW/SCADA 系统)远动机阶段。这一阶段采用的是1对N(N<32)的数字式远传方式,调度室应用功能也就更加强大。此时系统除保留传统的LED数字式显示器方式以外,还具有多微机CRT工作站终端显示和调度日报表打印功能。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调度日报表打印功能未能完全取代值班调度员抄表工作,但LED数字式显示器(最多时有82只)与微机CRT 工作站终端确实为电网的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第二阶段从1994年3月底开始,系统更换为美国进口的PCS 2000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为小型计算机系统,功能远强于以往任何系统。调度室配备调度员工作站终端3台,调度日报表打印计算机1台,LED数字式显示器最多时达98只。全部主接线潮流均可在模拟盘上实现直接监视,全部数据、状态均可通过调用厂站画面查看。全部报表、负荷趋势、电网AGC等均在工作站终端上,使用十分方便。全部调度日报前均能自动生成、自动打印。1999年,已接入的60多个厂站数据(含有功、无功、频率、电压、水位、开关状态、事故顺序记录等)均可在调度员工作站终端上直接查阅,既方便又直观。调度自动化系统在调度室的应用达到了实用化水平,实现了SCADA+AGC的功能,为广西电网的安全监控、经济调度、优质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1995年后远动及调度自动化的运行管理

1994年下半年,中调所调度自动化系统进入实用化考核期后,自动化科把力量集中在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厂站RTU 故障检修、变送器校验上,1995年4月5日,中调所调度自动化系统通过了实用化验收,该系统的功能全部满足部颁要求。全年的远动运行指标比往年明显提高,统调发电功率总加完成率达98.51%,比上年提高了2.01%,统配用电负荷总加完成率达97.45%,比上年提高了1.44%,电网主线及联络线功率采集完成率达98.51%,比上年提高了2.73%,远动系统月平均运行率达98.04%,比上年提高了1.87%。

中心调度所为促进各地调的调度自动化实用化作了大量的工作,组织确定柳州、玉林、河池、北海、梧州地调的实用化计划、改造内容、考核范围和费用控制;制订了广西电网和大化水电厂AGC功能规范、技术要求,开发了广西电网AGC软件。在广西电力工业局中心调度所的牵头下,广西电网AGC联网试验获得成功,并制定了广西电网AGC运行规程。为在广西电网内建设无人值班变电站,制定了广西电网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的功能要求和技术规范,对桂林供电局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试点建设工作进行了指导。

1997年,北海、柳州、河池通过地区调度实用化验收, 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用化验收率达到77.78%。

1998年,完成了电量计费系统的标书审查、招标、评标雷电定位系统的标书编写、审查、招标、评标、订货及选址任务。

1999年,是全国电网调度系统安全年(Y2K 活动年),中调所成立了解决Y2K 问题领导小组,制订了调度方式、保护、自动化、通信等专业的调试方案和应急措施,顺利通过Y2K的联合调试。由于组织得力、措施周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0年12月,能量管理系统EMS基本功能通过实用化验收,负荷预测应用软件达到实用。生产调度信息管理系统于10月通过系统工程验收,开始进入实用化考核。进行研究制订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建设技术措施方案,等待电能自动计量系统项目生效实施。

2001年7月,广西电网调度中心MIS系统通过了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实用化验收。作为创一流调度机构必备条件之一的广西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建设在年内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完成了初步设计、国内外设计联络会、国外人员培训和开发、工程验收、施工设计等工作。雷电定位监测系统经过进一步完善,通过了公司的项目验收,在电网事故分析、雷击事故点查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修订了《广西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和要求。

2002年,该中心新调度自动化系统OPEN 2000已成功地投入运行,并完成SCA-DA 功能和AGC功能的调试及新模拟屏的安装调试,高级应用软件的安整调试工作也在抓紧进行。南宁、河池、北海地调自动化系统通过验收或实用化复查;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一期系统涉及的67个厂站和3个主站,已完成主站的安装调试,厂站端设备的安装已完成90%,设备调试和电能信息接入工作也在如期推进。

第九篇 安全生产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为适应广西水、火电建设持续高速发展,电网建设进入新阶段,随着广西电力工业进入大容量、高参数、大电厂、超高压、自动化阶段,广西电力系统加强了安全管理,逐步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化、现代化。在电力生产建设中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安全保障和监督体制,确保安全生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强化以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规范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建立起有效的安全工作机制。广西电力系统还引入激励机制,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加大更新改造力度,提高了设备健康水平。自1991年起,广西电力生产建设安全管理工作,开始从对事故的管理走向对安全隐患的管理;从传统的安全管理手段和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化的法制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相结合;在标准化、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使安全生产建设管理工作进入新阶段。1991—2002年,广西大容量机组陆续投产,发电量剧增,500千伏超高压、远距离输电,22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建设加快,供电范围迅速扩大,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度增加,而广西电网的生产事故总体呈现平稳下降趋势,基本没有出现重大事故、大面积停电事故和电网瓦解事故,安全生产取得了较大成绩,有效保证了企业经营机制的成功转换和广西电力工业的顺利发展,开创了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第一章 安全管理

1991年以来,广西电力工业局(电力有限公司)按照建设现代化企业的要求,坚持以安全文明生产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采取措施,强化电力生产和建设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电力系统安全管理机构,建立有效的安全工作机制,开展安全培训和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通过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广西电力生产安全和施工安全取得了较大成效,为电力生产和建设奠定了基础,电力生产事故降低,施工安全、质量水平提高,事故少发电量和事故少供电量大幅度下降。

第一节 安全监察机构

1980年,广西电力工业局成立后,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在生产、基建处设立安全科,配备专人管理安全工作。1985年又以原设置在生产处内的安全科为基础独立设置了安全监察处(1989年改为安全监察及环境保护处),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并要求所有供电局、施工企业和较大的电厂设立安全监察科,配置充足的安全监察人员,要求其他生产企业也必须设立厂级或分场级专职安全监察人员,在班组设立安全员,建立起厂部、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网。

自此,广西电力企业中建立起了一个有效的安全监察体系,对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直到生产管理、技术改造、设备报废实施全过程的安全监察。在历次机构改革中,这个体系始终保持了完整和完善化,并在贯彻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上,在开展反事故的斗争中,在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电网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第二节 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工作

随着广西电力工业进入大容量、高参数、大电厂、超高压、自动化的阶段,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加强了安全生产管理各项工作,逐步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现代化。

一、制度建设

进入90年代,广西电力工业建设发展加快,生产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严格执行国家和部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时传达、转发上级部门相关文件和精神。此外,还结合广西电力工业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陆续制订了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通过贯彻执行规章制度,促进了安全生产。

从1990年开始,广西电力工业局针对违章作业严重的情况,陆续颁布了《防止人身伤亡事故的十大禁令》《关于严肃处理违章作业的规定》《关于加强班级安全建设的规定》《安全生产奖惩规定》《关于工作票和操作票的规定》等规章制度。该局(公司)所属各单位在实践中,随着对安全生产认识的不断提高和适应深化改革新形势的要求,对现行规程制度不断补充、完善并赋予新的内容。合山火电厂、河池、柳州供电局以及施工单位制定并实行《安全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民工、临时工安全管理办法》,一些单位还制订了《安全文明生产达标细则》。

1993年,广西电力工业局系统集中开展以反习惯性违章为中心的安全活动,制订了《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等9种结合生产实际的安全制度,1994年制定了《广西电业生产二 类障碍管理规定》,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安全规章制度。

1994、1995年,广西电力工业局认真贯彻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家经贸委《关于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若干意见》中关于落实企业安全责任制、加强现代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文件精神和电力工业部《关于安全工作的决定》《关于电力生产安全工作规定》、电力工业部领导“要花大力气落实分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指示迅速传达到所属各单位,并结合广西电力行业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将上级的文件、指示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明确各级行政领导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建立了以安全第一责任人为核心的各级人员安全责任制,使每个领导、每个部门、每个班组和每个职工都有明确的安全责任,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落实。制定《安全考核评分细则》,行政领导制订安全责任到位标准和对照检查表,把安全目标层层分解到车间、班组,建立起安全逐级负责制。

1995年,广西电力工业局根据电力部安全电话会议精神,组织学习宣贯江泽民同志的《责任重于泰山》讲话和《电力生产安全工作规程》《电力安全监察规定》《电力企业各级领导人员安全生产职责规定》等文件精神。在安全文明达标考核和安全评比等工作中,重点检查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1999年,广西电力有限公司重新修订《供电工作票和操作票管理制度》《微机防误装置管理制度》和广西电力有限公司贯彻国家电力公司《电力系统多种经营安全管理工作规定》实施细则。

2000年,颁布《广西电力有限公司代管县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五防装置管理办法》。重新修订《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奖惩规定》。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与考核,突出考核安全生产是否体现以责论处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层层落实。公司所属各单位全年因生产事故责任,有11人下岗、记过处分10人、警告处分16人、通报批评16人、留用察看1人、撤职1人、扣罚工资和奖金总计7.3万元。同年11月,公司召开了安全生产分析会,重新修订了《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奖惩规定》,加大了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

2001年,制定了《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反违章管理规定(试行)》《广西电力有限公司道路交通安全有关规定(试行)》,起草《广西电力有限公司机关安全生产职责规定》和《广西电力有限公司控股企业安全监督规定》。

二、安全培训

1991年,广西电力工业局着重抓了班级安全建设,制定《班组建设条例》和《班组达标规划》。开展班组安全建设竞赛活动,举办特殊工种培训班,使全局系统的特殊工种基本上做到持证上岗。广西电力工业局要求生产单位严格执行《关于严肃处理违章作业的规定》和《防止人身伤亡事故的十大禁令》,并要求各单位制订实施细则。把“十大禁令”在科室、车间、班级及主要岗位处广为张贴,并组织职工定期学习,反复学习,对照检查,做到事事、处处、人人警钟长鸣。

1999年,在广西电力工作会议上,广西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与所属各单位行政一把手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各单位又分别在本单位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将安全生产指标层层分解到车间、班组、个人,做到责任落实、目标明确,实行安全生产三级控制。公司认真制订和落实“反事故措施计划”和“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计划” (简称“两措计划”)。公司所属单位制订“两措计划”共726项,当年年底共完成716项,完成率为98.62%。“两措计划”的特点是除了加大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资金投入外,普遍加强了对人员素质的培训。广西电力有限公司举办了两期安全监察人员学习班,基本上完成了对全公司基层安监人员的培训。公司各单位以“安全生产周”“百日安全无事故竞赛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安全、生命、稳定、发展”这一主题,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公司积极推行安全生产现代化管理,创新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加强可靠性管理的基础上开展安全性评价和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工作。

2000年,该公司组织系统全体员工参加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组织的“百万职工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组织系统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行政副职、总工、安监科长和生产科长学习新的《电力生产安全规程》并进行了考试。

2001年,公司分别举办“安监人员上岗培训班”“电业生产事故统计微机管理培训班”“特殊工种培训班”,公司系统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和安监科长共计300人参加了培训。

2002年,广西电力有限公司有计划地组织基层领导和安全专责参加国家电力公司和国家安全局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培训。开展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程师(检验师)培训考核工作。经广西区政府管理部门授权委托,开展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发证、换证工作,至2002年末,已办理各工种IC卡共14301份,确保了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的工作顺利进行。

三、安全大检查和安全活动

能源部规定每年4月为“安全活动月”,劳动部规定在每年5月中旬开展“安全活动周”。为搞好这两项活动,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布置,并提出具体要求。

1991年,广西电力工业局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进行了4次安全大检查,分别查出危及人身安全的问题620起,危及设备安全的问题436项,消除了事故隐患。

1992年,广西电力工业局认真贯彻能源部合肥安全生产现场会议精神和贯彻落实能源部安全生产一、二号指令,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开展全局性安全劳动纪律大检查活动,并派出检查组到基层单位指导和检查贯彻落实活动开展情况。

1993年,广西电力工业局根据电力工业部安全生产电话会议精神和结合本局具体情况召开了2次安全工作会议,布置和检查了当年安全工作,布置和检查开展“5月安全月”活动情况。从这一年开始,各电力企业普遍开展了反习惯性违章活动,探索安全管理的新办法。

1996年5月8日,广西电力工业局在桂林市召开了全局安全员会议,按照会议提的5点要求,会后组织检查组到桂林、南宁供电局和田东火电厂、西津水电厂进行检查。当年,全局98%的职工参加了安全月(安全周)活动,32个企业检查出事故隐患1300多项,消除了不安全因素和设备缺陷,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

(待续)

猜你喜欢

谐波继电保护变电站
电气控制系统中继电保护器的整定方法
自适应的谐波检测算法在PQFS特定次谐波治理中的应用
关于变电站五防闭锁装置的探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关系研究
超高压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电网谐波下PWM变换器的谐波电流抑制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维护与检修
220kV户外变电站接地网的实用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于ELM的电力系统谐波阻抗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