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2021-03-28杨乔
杨 乔
(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北京 100050)
闭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是由于眼球前房角关闭后使眼内房水排出受阻,最终引起眼压升高的一种疾病。临床中患者主要表现为眼部胀痛、虹视、视力下降等症状,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干扰[1]。白内障则是由于晶状体代谢紊乱,蛋白质性质发生改变后而出现混浊的一种现象,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其中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临床中常见的眼科疾病,若病情严重时,还可导致患者发生不可逆性视力丧失,这会大大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或工作等,因此需要为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以此来改善其相关症状。就目前来说,临床中常常应用手术的方式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如常见的小梁切除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等[2-3]。对此,本文主要研究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的8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其收治时间在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收治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其中女性22例,男性18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57.84±2.45)岁。对照组40例,女性21例,男性19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7.47±2.65)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进行比较。纳入标准: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知晓本次试验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患者;临床资料齐全的患者。排除标准:有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其他严重眼部疾病的患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本次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小梁切除术治疗,具体方式:首先给予患者眼部局部麻醉,于患者的眼部隧道处切开其巩膜瓣,同时切除患者的角巩膜组织以及其周边组织等,然后采用每侧一针的方式将其巩膜瓣缝合,并利用褥式缝合的方式缝合其球结膜,完成后为患者球结膜注射地塞米松,并涂抹上眼膏,然后对其实施包扎处理。
给予观察组患者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具体方式:在手术前半个小时,对患者患眼处利用复方托品卡胺进行散瞳处理,给予患者表面麻醉后,然后再进行球后麻醉,以眼部穹隆部为基底,缝合其眼直肌,以此来形成结膜瓣。在患者角膜缘后做一道长度为6.0 mm的反眉形隧道切口,并注入黏弹剂,于患者患眼前房处行6 mm左右的环形撕囊。
分离患者的眼部皮质以及晶体核,并用刀切分晶体核,吸除其残留皮质,于囊袋中注入黏弹剂,最后进行人工晶体的植入。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前房深度及眼内压变化。显效:治疗后其相关临床症状发生明显好转;有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部分好转;无效:患者的相关症状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t和()检验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χ2和(%)检验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各有40例,其中实施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实施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8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χ2=12.468,P=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前房深度及眼内压变化 每组患者各有40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前房深度(1.83±0.37)mm、眼内压(25.84±3.63)mm Hg,实施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后前房深度(3.25±0.64)mm、眼内压(12.78±3.62)mm Hg,治疗后前房深度相比术前有所提升,眼内压相比术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前后前房深度比较的统计结果为(t=12.1485,P=0.0000);眼内压为(t=16.1120,P=0.0000)。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前房深度(1.82±0.47)mm、眼内压(25.69±3.48)mm Hg,实施小梁切除术治疗后前房深度(2.92±0.43)mm、眼内压(15.84±3.27)mm Hg,治疗后其前房深度相比术前同样有所提升,眼内压相比术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治疗前后前房深度比较的统计结果为(t=10.9211,P=0.0000);眼内压为(t=13.0457,P=0.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差距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前房深度比较的统计结果为(t=2.7069,P=0.0083);眼内压为(t=3.9672,P=0.0002)。组间差距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当前两组不同治疗方式存在使用区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加剧,临床中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渐上升。其中患者在患病后,会表现为视力减退、单眼复视、眼部胀痛以及虹视等临床症状,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时还可致盲,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4-5]。
其中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疾病的常用方式,这种治疗方式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新的引流通道将多余的房水进行引流,以便能够被患者的相关组织进行吸收,从而来加深患者的前房深度,同时降低患者的眼内压[6]。同时还利用巩膜板层对引流口进行覆盖,从而有利于防止房水过多的现象。虽然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其前房深度,并及时减轻其眼内压,但是对患者的视力矫正效果仍然达不到理想状态。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临床中在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治疗时,采用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7]。这种治疗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前房深度以及眼内压,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视力,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视力减退、眼部胀痛及虹视等相关临床症状。除此之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的优势,可促使患者术后切口快速恢复,并且其术后的散光度也比较小,因此这种治疗方式得到了广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疾病患者以及临床医师的青睐,在临床中也到了广泛应用[8]。因此在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前房深度以及眼内压,还有利于矫正患者的视力,可以改善其生活质量[9-11]。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前房深度以及眼内压均要优于治疗前,同时相比于使用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来说,实施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疗效确切,有利于矫正患者的视力,并及时缓解其相关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