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1-03-28刘思远
刘思远
(抚顺市中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8)
针灸以外物刺激经络或穴位使药物透过身体表面渗透至病灶来预防治疗的方法。针灸在中医学上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的中医学中的珍宝,自先秦就有古书中提及针灸方面内容。“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历朝历代古书典籍对针灸均有不同描述,清代吴师机在其著作中记录了多种针灸治疗的方法,并且广泛应用治疗和预防,对中医针灸治疗进行深刻总结。近年来用针灸治疗慢性肾脏病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1 病机分析
慢性肾脏病(CKD),指在某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或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超过3个月就可被诊断为CKD。近年来在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CKD发病率呈上升态势,2018年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已有超过1亿患者遭受慢性肾脏病的折磨,发病率超过10%。可见慢性肾脏病正在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形势严峻亟待解决。在不断的创新和尝试下,部分医师尝试将中药投入肾脏病的治疗,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医疗效果。
中医对肾脏形态和功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记述了肾脏与万物的相关性“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肾脏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对与肾脏病的治疗,中医上下几千年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将中医的治疗经验推广开来成为中医学者的任务之一。中医在肾脏病治疗上的丰富经验,可以成为广大人民对抗疾病的利器。中医在治疗上的成就,既有利于中医的存续发展,又有利于保障全体人类的健康。中医发展需要全体中医广泛交流、通力合作,与西方医学保持沟通,共同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贡献力量。
到了现代,医学工作者在探索肾本质时,主要从现代医学泌尿生殖系统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和遗传功能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总的来说就是将肾脏归为“主排泄调节分泌的器官”。中西医学理论在认识方法、结果上的差异,成为中医肾病发挥优势的潜在机遇。
2 治疗的作用机制
2.1 刺激交感神经系统 肾脏与交感神经系统彼此作用,肾脏经过传入神经影响交感神经系统,也受到交感神经系统的支配。如果出现足细胞萎缩,对肾小球的滤过系统有极大的危害,所以需要调动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促进肾小球足细胞钙内流,之后会致使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血压升高、肾功能衰退导致肾病[1-3]。在针刺对肾炎模型兔的肾功能及病理改变的试验中发现,针刺治疗肾小球疾病与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性存在着某种联系。试验过程中观察到针刺治疗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肾小球系膜区的宽度明显较小。
内脏器官的调节源自交感神经系统的支配,共同在大脑高级中枢的调节中保持平衡状态。在病理状态下的各系统内脏功能紊乱,如果通过针刺进行调节,实际上是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整来实现的。针刺调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对于人体的各个机体系统都能起到调节作用。当自主神经功能出现失调,针刺可以即使起到调整稳定的效果,比如对胃痉挛的患者进行针刺加快肠胃蠕动达到治疗效果;针刺也可以控制主体神经兴奋趋于缓和。在调节生理过程可以通过针刺对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变换。针刺可以让身体功能在短时间内回到平衡状态,试验中注射肾上腺素导致血压升高,或注射乙酰胆碱引起血压下降时进行针刺都有所缓解。
2.2 调节细胞介质和生长因子 一氧化氮(NO)在人身体功能调节方面承担着生物学作用。它担任免疫介导系膜细胞溶解的介质,增强肾小球功能;可以作为舒张因子促进肾血流,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针刺可以调节内皮功能,增强血管张力。
血管紧张素Ⅱ(AngII)促进缩血管,导致肾小球硬化;另外,也可以促进因子加重肾小球受到的损伤。肾衰竭伴有高血压的患者AngⅡ的浓度较高,也关系到高血压严重程度。
2.3 影响内分泌代谢 肾脏的代谢过程中氧气是必不可少的,当患者身患糖尿病时,由于糖代谢不充分对肾脏产生极大的伤害。肾脏病变也可能由高血糖引起,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肾脏产生损伤。
近年来针灸减肥在美容界非常流行,就是因为针灸对脂类代谢的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大部分由脂类代谢不规律的症状,糖尿病模型中,肾小球沉积内堆积脂质,脂蛋白刺激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加重肾小球负担。试验研究显示,通过针法调理脾胃进行早期治疗可以起到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减少对肾脏的病理性损害,一定程度上减缓肾病的演变。研究发现,针刺太溪穴可刺激双肾段间动脉和叶间动脉的血流,增加血流灌注,进一步缓解肾脏血流灌注、减小肾脏压力。
针灸通过对肾脏组织能量的调整也可以起到预防肾脏疾病的作用。研究发现,针刺太溪穴促进肾脏腺苷三磷酸产生,提高物质代谢效率,增强肾脏解除化合物毒性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肾脏的免疫能力。
2.4 对慢性肾脏病免疫功能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在抗感染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灸可刺激巨噬细胞,增加非特异性免疫物质的含量。通过试验观察针药结合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有明显增加。肾脏有免疫过滤的作用,在过滤过程中肾脏中会沉积抗原抗体复合物。假设肾脏组织受到损害肾脏组织中很多结构如基底膜,一旦损伤暴露在血液中产生具有抗原性,生成原位抗原抗体复合物激起免疫机制。实质上,中医药学中的针灸调节作用体现在正反两面,可以提高正常人或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而对于病患来说针灸亦可降低病理性抗体水平。
肾小球肾炎发病的始作俑者是免疫功能紊乱,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白细胞介素的指标异常导致肾脏受损严重。其中肾脏中的IL-1促进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促凝血活性;IL-2可促进细胞活化发挥免疫效应和应答。比如子午流注针灸法对于免疫功能紊乱能够起到双向调节的治疗效果,对免疫功能紊乱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3 针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应用
针灸包含针、灸两种治疗方法。慢性肾脏病属中医的肾风,虚劳等疾病范围,患者一般会身体水肿,小便不畅等症状。该病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损伤肾脏,久而久之肾脏气血不足诱发慢性肾脏病。传统的中医学通过辨证诊治,在延缓肾病演变和治疗临床症状上拥有治疗优势。除内服中草药制剂之外,中医外治法针灸也可以对该病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4-6]。
3.1 针灸 指根据中医理论将针具按照以一定的角度刺入、运用补泻手法来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达到治疗目的。韩向莉等用针灸联合口服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结果显示针灸配合汤药配合 疗效显著。张曼研究针灸加益肾固本汤治疗慢性肾炎,李国燕等用针灸联合益肾固元汤联合针灸进行交替针刺,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治疗效果良好。
3.2 艾灸 灸法以艾灸为例。艾灸是点燃艾柱或艾条放置在穴位或部位上温热刺激达到治疗效果。艾灸在治疗过程中,从调节肠胃状态、补充人体营养、减少尿蛋白、降低血压、治疗微炎症、修复腹膜功能等途经,对慢性肾脏病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艾灸的治疗方法简单,价格亲民,无明显不良反应,接受度高。但是治疗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完善之处。艾灸目前临床研究不多,很难说明其有效性,难以被大家接受认可;临床时多使用针灸加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没有为针灸构建标准化治疗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针灸是中医药家依据临床经验总结出来区别于内科治疗的医疗体系。中医外治法药物无须吸收,不需与体内器官产生反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操作简便易行。通过近几年的研究材料整理可知,针灸在慢性病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且取得不错的成效。中医外治方法主要还是从以医古代典籍中记载的药方为主,近年现代医学技术突飞猛进,如果将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可以为许多病症的治疗开辟新思路、新方法。
4 小 结
针灸治疗慢性肾脏病在疗效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因为中医药体系的博大精深,针灸的方法和穴位、药物的搭配也十分丰富,加上各个中医学者的经验各有不同,很难达成共识构建治疗体系和治疗规范。如果用医学公认的诊疗规范加上辨证论治的中医治疗方法,不仅使治疗更加规范科学,也便于在业内进行推广。
不少学者关注到针灸对于慢性肾脏病治疗的研究价值,近几年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但仍难以用医学的诊疗规范衡量中医的治疗。医疗界试图从基因检测或是寻找病变细胞的方向入手展开研究,突破以往研究的瓶颈。在针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学者运用现代医学研究体系规范此类研究,用标准化的数据量化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业内许多医学试验和医学成果已经证明,针灸对于慢性肾病的治疗确实有效,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产生调节和治疗作用。针灸对于人体疾病的治疗时多方面、多途径的,但目前,对症就治疗慢性肾脏病仍存有不足之处。比如研究样本少,无法形成对比;针灸体系庞大,无法规范治疗体系等。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应注意多选取样本进行对比参照;结合临床实例,进一步从生物方面、中医药学方面分体系开展研究,为相关研究增加科学性、完整性及提供广泛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