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精神科封闭病区陪护依从性的效果
2021-03-28苏卉
苏卉
(广西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 梧州)
0 引言
本次活动制定专门的主体以及活动程度,灵活采用品管手法和科学统计工具以全部成员参与其中的形式进行提问、研讨以及改善或者是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参与整个活动,从而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以此来提升整体护理质量[1]。于此同时,通过对患者开展后,从而提升患者与家属的整体依从性[2]。本研究分析研究针对精神科封闭病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陪护依从性的改变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随机挑选2018 年3 月至2018 年4 月未开展品管圈活动住院患者45 例(其中存在缺陷患者33 例)和11 例护理人员作为参照组,年龄25~53 岁,平均(31.5±4.7)岁。将随机挑选2018 年7 月2 日至27 日开展品管圈活动这一时间住院患者45 例(其中存在缺陷患者33 例)和11 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组,年龄24~50 岁,平均(31.3±4.5)岁。以上患者全部为男性,对两组相关基线资料加以比对,结果显示组间数据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创建品管圈小组
于2018 年7 月创建品管圈小组,圈名为“和谐圈”,由11名成员组成,包括4 名护士,2 名主管护理师,1 名辅导员,1名副主任护师,1 名设圈长,3 名护理师。
1.2.2 主题选定
所有成员经上级政策、圈能力、头脑风暴法、迫切发以及重要性确定降低封闭病区陪护管理的不依从性作为本次主体。选题理由:作为特殊专科的精神科,收治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自杀行为以及自伤行为等,必须联合患者家属共同对患者进行24 h 的监护工作,小到一根牙签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所以陪护人员遵守陪护管理
制度十分要重。
1.2.3 拟定活动计划
小组圈长按照活动具体内容制定专门的计划表,随后合理分配相应负责人,从而确保实施计划的质量以及时间。
1.2.4 现状把握
小组成员根据拟定的精神科封闭病区陪护依从性评估表进行评测,随后将问题进行汇总,核实,将其制成改善前柏拉图,便于寻找问题,同时制作改善后柏拉图进行比对。
1.2.5 目标设定
于2018 年7 月提升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家属依从性,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能力)。
1.2.6 鱼骨解析
见下图1、图2、图3。
图1 为什么家属不遵循陪护制度
图2 为什么难以24 h 陪护
1.2.7 对策与实施
1.2.7.1 增强陪人认识及思想
(1)端正态度,增强与疾病方面知识相关的宣教。(2)尽量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宣教,同时配合图文,将重点突出,并对其分发手册。(3)针对未理解者实施二次宣教,以此来增强认知能力。(4)将更换陪护放入陪护告知。
1.2.7.2 完善设施以及封闭管理制度
(1)开展呼叫铃或者是室内娱乐等一系列活动,使陪护生活更加精彩。(2)归类放置集物品。(5)针对陪护人员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尽最大能力去满足提出的要求。(4)增强病情评估,必要情况下,引导患者慢慢融入集体生活,减轻陪护人员工作量,指导患者不再需要陪护。
1.2.7.3 提升护士执行力以及责任心
(1)将陪护人员列入交接范围,严格执行交接制度。(2)护士查房评估确认宣教效果,对于没有理解者实施二次宣教。(3)增强医护患之间的沟通。(4)主管护士休假时交班给代管护士宣教。(5)拟定专门的宣教执行表,严格执行同时查缺补漏,不断完善。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4.0 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33 例患者家属和11 例护理人员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依从性改善情况
如下表1 所示,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不遵守陪护制度、不遵守陪护制度、更换陪护人员未及时宣教人数相对比,开展后不遵守陪护制度、不遵守陪护制度、更换陪护人员未及时宣教人数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33 例患者家属和11 例护理人员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依从性改善情况[n(%)]
2.2 对比11 名护理人员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各项评分变化情况
如下表2 所示,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度评分相对比,开展后各项评分显著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品管圈(QCC)指相近及相同或者是互补之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通过自动自发性来创建以数人为一圈的一个小圈团体,圈组成员通常在6 人左右,又被称之为QC 小组,通过全体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合作、并集思广益,随后根据特性的活动程序,从而解决在实际工作现场、工作管理以及文化等一系列方面当中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和课题。品管圈属于一种活泼的品管模式,其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提升护理功效效率以及质量[3]。
表2 对比11 名护理人员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各项评分变化情况(±s, 分)
表2 对比11 名护理人员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各项评分变化情况(±s, 分)
注:与开展前相对比,*P<0.05。
项目 开展前 开展后解决问题能力 2.55±0.32 4.18±0.75*责任心 2.91±0.36 4.55±0.68*沟通协调 2.36±0.34 4.09±0.76*自信心 2.00±0.32 4.18±0.75*团队凝聚力 1.82±0.34 4.36±0.48*积极性 2.73±0.36 4.18±0.69*品管手法 2.36±0.33 4.18±0.77*和谐度 2.91±0.36 4.55±0.68*
精神科作为较特殊科室,存在的患者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对他人或自身造成威胁,因此必须增强24 h 陪护。但是在期间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家属思想不重视,认为护士讲的事情不重要,自身文化水平低,对疾病认识匮乏,而护理人员则长期面对患者,心理上产生厌倦感,对患者病情不了解,在进行宣教过程中没有重点;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患者及家属对于陌生环境感到不适,内心产生恐惧感;室内设施少,物品摆放无规律;患者及家属对于陪护人员感到陌生,不愿配合[4]。护理人员在患者及家属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更换陪护人员,同时在与患者及医生之间沟通时不到位,严重缺乏执行力,在进行更换陪护过程中只通知医生,导致交接过程出现问题。于此同时,大部分护士年纪轻,资历浅,并且院内缺少相应的专科培训机会等,因此导致整体依从性差。
本研究通过品管圈活动后,结果显示,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不遵守陪护制度、不遵守陪护制度、更换陪护人员未及时宣教人数相对比,开展后不遵守陪护制度、不遵守陪护制度、更换陪护人员未及时宣教人数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度评分相对比,开展后各项评分显著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针对精神科封闭病区实施品管圈活动,不仅能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团队凝聚力、应变能力以及责任心,降低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为患者以及护理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显著提升患者及家属认知范围以及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