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薄基岩区域高预应力锚网支护技术研究
2021-03-28李伯乐
余 飞 毛 东 李伯乐
(焦作煤业集团赵固(新乡)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辉县453634)
赵固一矿位于焦作煤田东部、太行山南麓。矿井西南距焦作市50km,东南距新乡市39km,东北至辉县市17km,行政区域隶属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井田含煤面积43.77km2,总资源储量3.73 亿t,可采储量1.65 亿t。矿井于2009 年5 月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240 万吨,2015 年核定生产能力为300 万吨。
赵固一矿主采煤层为二1 煤,煤层埋深641.2~643.1m,上覆第四系和新近系松散地层厚度为450.5~514.3m,平均482.4m;根据《河南省焦作煤田赵固一矿井田勘探报告》以及现场实际揭露的地质、水文情况,顶板基岩厚度25.5~115.7m,平均44.81m,基岩厚度较薄。矿井属低瓦斯矿井,煤层为Ⅲ类不易自燃煤层,煤尘无爆炸危险性,水文地质类型极复杂。
1 工程概况
1.1 巷道位置及煤层情况
巷道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16021 工作面上顺槽位于矿井西北翼,所属西六盘区,布置于二1 煤层,煤层厚度7.15~6.34m,平均为6.69m,煤(岩)层赋存稳定,产状为S30~50°W∠3°~7°,煤层结构简单。16021 工作面上顺槽西为已回采结束的16011 工作面,东为16031 工作面(未掘进),南为16021 工作面联络巷、北翼三条大巷和F25断层尖灭端。
1.2 工作面地质条件
根据已回采16011 工作面、已掘进16021 工作面联络巷顶板基岩实际勘查、矿井三维地震及地面勘探钻孔显示:16021 工作面上顺槽二1 煤层上覆第四系、新近系巨厚松散地层,厚度450.5~504.3m,平均厚度477.4m。根据实际勘探及地质资料,预计该巷道顶板岩性为极易风化的泥岩,基岩厚度为36.2~41.2m,平均厚度37.5m。
顶底板地质情况:伪顶为泥岩,厚度0~3.5m,平均厚度1.3m;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厚度2.0~7.6m,平均厚度4.3m;老顶为中粒砂岩,厚度4.9~18.6m,平均厚度11.9m。直接底为泥岩、砂质泥岩,厚度14.2~16.2m,平均厚度15m;老底为L9灰岩,厚度1.3~1.8m,平均厚度1.5m。
2 支护设计
2.1 支护设计理论选择
矿井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形成了以锚杆、锚索支护为主、多种支护方式共存的巷道支护局面。但受深部开采、厚松散层地层及薄基岩扰动影响,围岩应力场复杂,地应力高。在深井高地应力的作用下,巷道围岩体发生根本变化,围岩蠕变明显,扩容现象显现突出,表现为围岩内部节理、裂隙缓慢张开,新裂纹的产生导致围岩体积增大,扩容膨胀。煤岩体的冲击性表现剧烈,具有突然性,不是逐渐变化的。巷道收缩变形明显,存在前掘后修局面,严重制约安全生产。
目前国内深部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主要有冯豫等提出的“联合支护理论”;孙晓明等提出的“巷道耦合支护技术”;康红普等提出的“高预紧力、强力支护理论和支护系统”;牛双建等提出的“初期主动柔性支护、中期刚柔耦合动态加固技术”等,均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实现了深井锚网巷道围岩的有效控制,并为本次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借鉴。
本文结合赵固一矿厚松散层地层、薄基岩等复杂地质条件,根据矿井实际测定的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参数,分析高地压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机理,支护系统控制围岩变形的作用。依据高预紧力、强力支护理论和支护体系的基础上,在原有巷道支护设计上进行优化。着重提高支护系统的初期支护刚度与强度,保持围岩的完整性,减少围岩强度的降低,达到减小两帮移进和底鼓,避免二次返修、扩刷,并应用于工程实践。高预应力、强力支护理论要点如下:
a.高预应力一次性支护。巷道围岩变形主要为不连续变形和连续变形,不连续变形表现为结构面离层、滑动、裂隙扩容等;连续变形表现为巷道围岩的弹性变形、锚杆(索)锚固区的整体变形等。由于煤岩体结构面的强度一般比较低,因而巷道开口掘进后,围岩结构面的不连续变形先于连续变形。因此大幅度提高锚网支护的初期预应力参数、强度,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离层,达到一次支护到位,最大限度地保持围岩完整性,保障围岩的稳定性。
b.高预应力的扩散原则。锚网支护体系中预应力支护主要用于控制锚固区围岩的离层、裂隙等变形、扩容。使巷道煤岩体处于受压状态,抑制围岩拉伸、剪切及弯曲变形的出现,使围岩成为承载的主要受力体。围岩控制的时机是决定主动支护还是被动支护的参数。选用匹配的支护构件,能够实现高预应力的扩散性和及时性,扩大高预应力的作用范围,提高锚网支护的整体强度及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支护作用。
根据以上支护理论原则,选择相互匹配的支护构件,升级锚杆(索)体、张拉机具及配套的拱形高强托板和W钢护板,使得锚杆预紧扭矩由原有200N·m 提高至300N·m,锚索预紧力由原有200kN提高至300kN。
2.2 支护参数
根据高预应力支护设计原则,采用锚网支护,具体支护设计参数如下:16021 工作面上顺槽设计全长1150m,巷道为矩形断面,宽度5200mm、高度3900mm,净断面积20.28m2。
图1 巷道断面支护图
图2 5m 及650m 观测站变化图
顶板采用锚网支护,锚杆采用MSGLW-500 型无纵筋左旋螺纹钢高强锚杆,规格φ20×2400mm,间排距800×800mm,每排7根(其中两肩窝为φ17.8×4200mm 锚索,其余5 根为锚杆),中间5根锚杆垂直于顶板打设,两肩窝锚索外扎10°打设。锚杆螺母为M20 高强度螺母,配合使用减摩尼龙垫圈、高强拱形托板及可调节球型导向垫,高强拱形托板规格150×150×10mm,拱高不低于36mm,托盘承载能力不低于210kN。同时采用配套W钢护板,规格450×280×5mm,勒高不低于25mm。每根高强锚杆使用2 支Z2350 型树脂锚固剂锚固,扭矩不低于300N·m,锚固力不低于150kN,螺母外露长度10~50mm。每根锚索使用3 支Z2350 型树脂锚固剂锚固,预紧力不低于200kN,锚索外露长度150~250mm。
除锚网支护外,采用槽钢梁锚索与点锚索补强支护,锚索规格φ21.6×8300mm,每间隔1 排锚杆打1 排补强锚索,槽钢梁锚索与点锚索交叉布置,槽钢梁锚索每排4 根,点锚索每排3 根,呈“4-3”布置方式,间排距1400×1600mm;点锚索垂直顶板打设,槽钢梁锚索两侧两根外扎10°打设,中间两根垂直顶板打设。点锚索垫板采用300×300×14mm高强度可调心托板及配套锁具,高度不低于60mm,承载能力不低于550kN。每根锚索使用4 支Z2350 型树脂锚固剂锚固,预紧力不低于300kN,锚索外露长度150~250mm。
帮部采用锚网支护,每排打设5 根锚索,锚索规格:φ17.8×4200mm,间排距900×800mm,中间部分锚索垂直巷道帮部煤体打设,肩窝及底脚锚索分别上扎、下扎10°。每根锚索使用3 支Z2350 型树脂锚固剂锚固,预紧力不小于200kN,锚索外露长度150~250mm。
巷道全断面铺设钢筋冷拔焊接网,金属焊接网规格φ6×2100×1190mm,网孔尺寸70×70mm,网片搭接宽度不少于3 格,每间隔不大于2 格用14#铅丝双股双排绑扎,铅丝必须旋拧不得少于3 圈,拧紧拧牢,铅丝头指向煤(岩)体表面。支护设计图如图1 所示。
3 矿压观测
3.1 矿压观测方案
为监测巷道围岩稳定性,主要进行顶底板及两帮变形量观测,间接分析巷道变形情况。现场具体采用巷道表面位移观测法及顶板离层指示仪进行观测,观测站建立要求如下:
3.1.1 表面位移观测法。a.每个站建立四个观测点(顶点一个、底点一个、两帮各一个)。b.“顶点”建立在顶板中线位置,用铁丝弯制挂钩固定在顶板金属网上;“底点”建立在顶点正下方,在底板上埋设木撅,并在木撅上钉钢钉;“帮部点”建立在与顶、底点同一断面内的巷道帮部,距底板高度1.5~1.8m 位置,用铁丝弯制挂钩固定在帮部金属网上(受设备等影响时测点位置可适当调整)。
3.1.2 顶板离层仪观测法。顶板离层仪观测法选用WBY-13 指示型顶板离层仪,监测深度分别为2m、6m、9m。
观测站建立原则:巷道开口掘进后,开口5m 范围内必须建立1 个观测站,之后观测站按照50m 间距进行布置。如遇地质构造及地应力异常区,新增设观测站。观测站进行挂牌管理,安装前10 天内每天观测一次,10 天后每旬观测一次。
3.2 矿压显现情况
通过矿压观测变化数据分析可知,巷道从开始掘进至工作面回采结束,顶板最大变化量110mm,平均变化量40mm;底板最大底鼓量350mm,平均底鼓量170mm;巷道两帮收缩量最大200mm,平均收缩量103mm;巷道围岩整体变形量较小,围岩控制效果较好。(图2)
4 结论
赵固一矿上覆巨厚松散地层,煤层埋深大,顶板基岩薄,巷道围岩形变强烈,以往巷道支护设计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实践证明,在16021 工作面上顺槽实施高强度、高预应力锚网支护设计,大幅度提高锚网支护的预应力参数。有效的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离层,避免了围岩松动区的扩大,保障了围岩的整体完整性与稳定性,实现巷道自掘进至回采结束,无明显形变的目标。既满足巷道支护的可靠性要求,又避免巷道二次返修,在实际施工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