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床旁经静脉紧急临时心脏起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
2021-03-28王景京
王景京
(延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延安,716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起病急骤,发生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在常规的心脏起搏中,其电极植入需要在持续透视下完成,耗时长,往往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1]。球囊漂浮电极则无需在持续透视下引导,可以用于床旁实施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对于危重患者、不宜搬动的高危抢救患者特别适用[2]。在本次研究中,探讨了球囊漂浮电极临时心脏起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特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经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等确诊,排除既往合并心肌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全身感染的患者,排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排除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全身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合并全身免疫系统疾病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65例,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分布区间为40-78岁,平均年龄为(63.48±7.55)岁,发病到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为1-48h,平均为(10.22±2.42)h,合并高血压43例,合并糖尿病者22例,合并慢阻肺15例,合并高脂血症者24例,观察组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分布区间为42-79岁,平均年龄为(62.81±8.09)岁,发病到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为1-48h,平均为(9.82±2.51)h,合并高血压42例,合并糖尿病者20例,合并慢阻肺11例,合并高脂血症者2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透视下治疗,观察组接受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具体操作为:球囊漂浮电极起搏均通过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入路进入体内,部分心跳停止者可经股静脉穿刺置管,避免影响体外按压。在操作时,首先连接12导联心电图,行持续心电图记录,并常规消毒铺巾后行左侧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管,置入6F动脉鞘,放置气囊前,充分检查球囊是否漏气,并与体外将电极导管尾部正负极依次连接心脏临时起搏器,同时,对起搏器进行调试,设置起搏频率高于心脏自主频率,通过动脉鞘置入顶端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当漂浮球囊顶端超过动脉鞘后,注射1.5ml空气,并在持续心电监护下缓慢置入漂浮球囊,直至见心室起搏后立即抽空漂浮球囊内空气,及时调整电极的位置,对于右心室心尖起搏患者,在操作时,要嘱患者进行深呼吸,轻微翻身,观察是否存在起搏脱漏的问题。起搏稳定后,设置起搏阈值不高于1V,输出电压设置为5V,R波电压在5V以上,脉宽为0.4ms,妥善固定好电极。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留置电极耗费时间、成功留置平均放置次数,一次置管、一次起搏及救治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留置电极耗费时间、成功留置平均放置次数对比
详见下表1,观察组留置电极耗费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成功留置平均放置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留置电极耗费时间、成功留置平均放置次数对比
2.2 两组患者一次置管、一次起搏及救治成功率对比
详见下表2,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一次起搏及救治成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一次置管、一次起搏及救治成功率对比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症、重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则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对于此类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因为心室率减慢,容易产生低血压问题,从而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影响患者的预后。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实施心脏临时起搏,快速改善患者心血管系统衰竭的症状,提高心排血量[3]。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经静脉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结果发现,获得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与其他学者的报道[4]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