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侗寨气象新
2021-03-28王军
王军
救寨村位于黔东南州黎平县洪州镇东南部,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处,距离黎平县城75公里。主要聚居侗族,是传统侗族村寨。相传侗寨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洪州一带水质优良,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相邻的广西及周边水口、龙额等乡镇常年来到村里挑粮,以救济乡邻使用。寨佬石美发就将原来的阳平村更名为救寨村,而后一直沿用至今。
初冬,走进救寨村,古树青翠,古井汩汩,干净规整的通村路、连户路卷入眼帘。一条小溪穿寨而过,群山环抱其中,侗族木質建筑鳞次栉比。放眼远望,高高耸立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院坝里,孩童们趁着晴朗天气,你追我赶,嬉戏打闹。来自广西的商贩在村里摆摊吆喝,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购置衣物、水果、家具等生活用品,再往寨子里探去,三三两两的农户坐在家门口晒暖闲聊,不禁感叹生活美好。
救寨村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浓郁。村寨房屋多为侗族木质建筑,分布集中连片,且保存完好,风貌协调统一。救寨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洪州琵琶歌)传承的代表村落之一。2020年4月,救寨村被评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今的救寨村公路畅通,村庄富美。
徜徉救寨村,大自然的魅力尽收眼底。救寨村毗邻三省坡自然风景区、大塘坳水库等景点。
三省坡植被丰富,阔叶树成林,牧草茂盛,风光独特,除大量的栲栎树类树木外,还蕴藏有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伯乐树、马尾树,三级保护树种白辛树、红花木莲、凹叶厚朴等珍贵树种。
三省坡是侗族牛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并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牛”产业。如今,这里有知名的黎平黄牛品种,独具特色的牛瘪火锅美食,以及基拉维山下的那缪河的斗牛文化。每逢农历四月八的敬牛节,周围的侗族群众和邻近的苗、水族群众都会喂牛以鲜草、吃黑糯米饭以表示对牛的感谢。那缪河流域的平流、巴团等地还会举办热闹非凡的斗牛活动展现牛的勇敢和雄壮,还有对山歌、演奏芦笙庆祝节日。
大塘坳水库四面环山,围绕着水面长有火棘子、女儿茶、千层楼、黄寿丹、黄花杆等很多知名不知名的灌木和三三两两、弯弯曲曲的天然乔木,林子上面是绿茵茵的草坡。据介绍,1969年,经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与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共同协商,利用大塘坳山高水长之优势,在今黎平县洪州镇救寨村和垒寨村境内,由三江侗族自治县出工出料,兴建大塘坳水库。经双方合作,于1972年建成,取名“团结水库”。库容220万立方米,可灌溉三江独洞乡和黎平救寨村的农田。
湖心有一小岛,据说是钓鱼的好去处,小岛足有半个足球场大,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林子,岛中央一片片绿茵茵的巴地草,踩上去软绵绵的。岛的一端有几颗弯弯曲曲的老栎树遮挡着烈日,树枝上不时有几只白鹭在登高瞭望,伺机捕鱼。同时湖上置游艇,供人们览高山平湖,观赏日出日落风光。夏秋时节,毗邻的少数民族群众还会到水库开展游泳比赛等活动。而今,三省坡已成为三省毗邻地区群众游览观光和休闲旅游的名山。有道是:一足踏三省,尽知山里情。
在救寨村,除了感受大自然的生态之美,还可住在连片的特色民居里感受侗族同胞的热情。身穿艳丽侗族服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围绕篝火载歌载舞,用传统的仪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听侗族琵琶歌、侗族大歌、多耶歌(踩堂歌)等,走时还能带走蜡染、腌鱼、油茶等独具特色的产品,在救寨感受浓郁的侗族风情。(责任编辑/张芬)
村寨信息:
区位:黔东南州黎平县洪州镇救寨村
交通:
贵阳市—厦蓉高速—孟寨互通—县道636—救寨村
乡村特色:救寨村有三省坡自然风景区、大塘水库等景点。侗族风情浓郁,有侗族大歌、多耶歌(踩堂歌)等,还有蜡染、腌鱼、油茶等特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