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巧

2021-03-27李国栋

中兽医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鸭舍雏鸭鸭群

王 兰,李国栋

(1.湖北省仙桃市三伏潭畜牧服务中心,湖北仙桃 433005;2.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畜牧服务中心,湖北仙桃 433012)

鸭大肠杆菌病的病原体是大肠杆菌,又称为肠埃希氏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不会形成荚膜和芽孢,有鞭毛结构,在鸡鸭等家禽中传播,极大影响鸭群的生长发育。随着国家不断推行养殖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场的鸭群种群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这也让鸭大肠杆菌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无形中对鸭群死亡率、肉蛋的品质,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直接造成养殖场的经济损失[1]。基于此,养殖户需加强对鸭大肠杆菌病的正确认识,从而针对性开展防治工作,使其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1 发生原因

1.1 季节因素

通常情况下,夏季是感染大肠杆菌的高峰季节。鸭舍由于养鸭密度较大,难以保证通风性,湿度较高,室内具有相对浓重的氨气,鸭群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很容易导致免疫力每况愈下,损伤呼吸道黏膜,从而破坏阻挡大肠杆菌的屏障,进而感染相关疾病。另外,由于鸭群聚集于鸭舍中,会产生大量粪便,很容易为大肠杆菌提供滋生温床,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空气中气溶胶含量会持续上升,从而增加感染机会。因此,夏季作为疾病高发季节,养殖户需高度重视,注意鸭舍的通风,降低生长环境的湿度,从而切断大肠杆菌传染途径[2]。此外,冬季为鸭群保暖时,可能会导致鸭舍密不透风,因此,在保证鸭群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需要定时通风。

1.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导致大肠杆菌滋生及传染的直接原因。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不能做到每隔一段时间清理鸭舍,就会导致单位体积空气中存在浓度较大的氨气,对鸭群呼吸道黏膜纤毛产生较强的破坏作用。若鸭舍湿度在25%以下,也会导致呼吸道水分不足,导致呼吸道黏膜变干,从而增加大肠感菌入侵概率,进一步对上呼吸道产生刺激,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环境因素应作为养殖中重要的考量因素。

1.3 应激现象

应激性是生物特性之一,应激反应可能导致鸭群免疫力下降,进而增加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概率。一些新引进的鸭群,可能因为不熟悉环境,或者因为饲料、饮水等出现应激反应。也有可能因为接种疫苗不规范,引发应激反应。这些都会间接增加大肠杆菌感染概率。例如,如果接种疫苗采用的是气雾法,若雾滴体积过小,就可能成为气囊炎或肺炎的诱发原因,从而在鸭群体内造成炎性反应[3]。除此之外,有一些日龄在14 天以下的雏鸭,在养殖过程中,如果贸然扩大养殖密度,也可能引发应激反应。

1.4 饲料和营养因素

鸭群日常饲料和饮水,是保障鸭群免疫力的重要因素。若摄入的营养不均衡,则可能破坏鸭群体内的营养平衡状态,从而降低免疫力,增加大肠感菌感染概率。一般情况下,细胞增殖和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有较大关联,若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很可能对浆细胞分泌起到抑制作用。而呼吸道黏膜鳞状化变性,则与维生素A 有关,若维生素A 摄入不足,则会导致细胞在不成熟的条件下,替代杯状细胞,降低鸭群呼吸道黏液分泌量,从而有助于大肠杆菌入侵。若维生素E 摄入不足,同样会对免疫应答产生抑制。由于鸭群每日都需要饮水,如果水中污染物较多,清洁程度不够,也可能成为大肠杆菌传播的一个途径[4]。

2 流行病学

鸭大肠杆菌病没有特定的品种或日龄感染群体,但通常情况下,周龄在3 ~5 周的雏鸭对大肠杆菌敏感性最强,一年四季都有发病几率。大肠杆菌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或消化道,因此,鸭群日常饲料和饮水,是养殖场中最重要的传染源头。传播途径主要为:首先,接触性传染。鸭群生长环境中的空气、饮水、饲料等,都可能造成大肠杆菌污染,通过此途径入侵鸭群消化道。其次,垂直传染。母鸭下的鸭蛋,若被粪便污染,大肠杆菌便会从蛋外传至蛋内。大肠杆菌血清型各不相同,不同区域,不同鸭群,都存在血清型上的差异。

3 临床症状

脑炎、脐炎、腹膜炎、生殖器官病、败血症都是大肠杆菌常见病变。最常见类型是败血型大肠杆菌病。如果是日龄在7 天以下的雏鸭,则以脑炎和眼炎居多;若雏鸭日龄在14 天以上,则通常表现为浆膜型。雏鸭若感染鸭大肠杆菌病,往往会表现为虚弱、腹泻等症状,腹围增加,死亡率较高。若日龄稍大,则会表现为食欲渐废、精神困顿、嗜睡、呼吸相对困难,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会明显增加,粪便外观为绿色[5]。若未能得到救治,很容易因脱水而死亡。

4 病理解剖

心脏早期病变会增大细胞空隙,淋巴细胞浸润,后期会有血管或心包间血管充血;肝脏早期排列相对紊乱,可能存在脂肪空泡现象,发展至后期,会趋于严重变性,气囊膜会出现渗出物,外观为浅黄色,肝脏体积会增加;肾脏方面,肾上皮细胞体积会增大,肾小球会充血;胰脏方面,胰腺细胞会变性,毛细血管会有瘀血现象。将腹腔剖开,有刺激性腐败气味。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

5.1.1 合理设计养殖场

养殖场环境是影响大肠杆菌滋生和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养殖场应由专人进行合理规划,既能达到统一管理鸭群的要求,又将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的渠道尽可能切断。具体来说,应保证鸭群日常饮水量的充足,同时保证较好水质,对于养殖过程中日常产生垃圾场所的规划,应尽可能远离食品加工区,以免交叉感染。

5.1.2 强化雏鸭日常养殖管理

由于周龄在3 ~5 周的雏鸭最易感染疾病,因此应对雏鸭管理工作引起格外重视。在日常饲料中,应重视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的添加,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通过洒水等方式,降低舍内温度,并适当通风,提高鸭群舒适度和免疫力。

5.1.3 加强养殖消毒工作

养殖场应重视养殖消毒工作,从而降低大肠杆菌的密度。除了保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性,还应第一时间将舍内粪便清理干净,并在地上喷洒消毒剂。若发现有感染现象,应及时隔离,并对鸭群饲料和饮水用具进行消毒。为避免鸭群应激现象导致的不良反应,饲料增量或减量都应当循序渐进。

5.1.4 加强免疫接种

亚单位疫苗和活疫苗等都是针对鸭大肠杆菌病的常见疫苗,但是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相对复杂,因此免疫效果很难保证,而且免疫效果无法持续较长时间。在接种前,一定要了解养殖场病变血清类型,从而起到有效预防的效果。

5.2 治疗措施

可以选择氟甲砜霉素,掺入饲料,20 mg/kg,每天1 次,4 天为一个疗程。也可以肌注,20 mg/kg,每天1 次,2 天为一个疗程。也可选择氟哌酸,以0.5 g/kg 标准在饲料中掺入,4 天为一个疗程,维持2天停药过程之后,连续服用4 天。也可选择硫酸卡那霉素,在饮水中掺入,40 mg/L 左右(上下误差不超过10 mg/L),4 天为一个疗程。也可采用中药治疗,药方组成:甘草30 g、黄芪40 g、白芍50 g、苍术50 g、黄柏50 g、白头翁50 g,以水煎之,取药汁,以0.5 g/kg 剂量标准掺入饲料,4天为一个疗程。可以清热解毒,苍术、黄柏、白头翁等能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繁殖,提高鸭群免疫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养殖场一定要加强对鸭群的管理,通过消毒、疫苗、药物治疗等方式,降低鸭大肠杆菌病的感染率,满足鸭群生长发育要求,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鸭舍雏鸭鸭群
发酵床网上养殖肉鸭舍春季环境参数监测及通风策略模拟优化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雏鸭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鸭大肠杆菌病如何防治
雏鸭对温度的要求
专利名称:鸭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