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云就业”模式的应用及对策研究
2021-03-27余之青
余之青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引言
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劳动力市场就业容纳量有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在促进高质量就业方面给高校就业管理者带来了一定挑战。尽管高校管理者通过应用“云就业”模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在探索过程中仍面临着部分问题。
一、文献回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学者提出应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陈丽媛[1]等学者深入挖掘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提出高校应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质量的观点。陈向瑞则[2]基于高校建立就业网络信息云平台的必要性,为云平台建设的实现提供对策。王国宇,吕琳华[3]着眼于全媒体时代,认为高校应紧跟融媒体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创新和提高学生就业服务管理水平,构建云就业服务体系。“云就业”作为较新的研究热点,查阅到的文献有限,且对“云就业”模式的系统概述较缺乏。因此本文将完善理论部分,并进一步研究“云就业”模式在高校的应用。
二、“云就业”模式概况
1.“云就业”模式的特点
1.1 “云指导”: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就业指导。通过线上平台,高校就业管理者以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课程,提高毕业生就业技巧。促使毕业生认清劳动力市场现状,并学会保障自身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1.2 “云服务”:通过线上平台提供就业服务。高校依托线上平台,针对毕业生的各类就业需求,与企业联合发布招聘信息,并提供就业咨询、信息查询和手续办理等服务。通过平台数据整合不同就业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使个性化得到有效发展。
1.3 “云管理”:通过线上平台实施就业管理。高校运用线上平台收集和整理毕业生就业相关的信息,实时跟踪毕业生就业进度。同时,就业管理者结合平台数据分析,根据毕业生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得到的支持,采取进一步管理措施[4]。
2.理论依据
2.1 满足成就的需要。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是对成就的强烈渴望和对成功及目标实现的执着。成就需要作为内驱力,更注重个人本身价值的提升和实现,而非物质上的报酬[5]。当前毕业生具有注重个性发展、自尊心强等特点,更偏向于富有创造性、挑战性等特点的工作。而在“云就业”模式下,高校利用互联网平台,筛选符合毕业生倾向的招聘信息,满足其对成就的需要。
2.2 提升职业胜任力。戴维·麦克利兰提出职业胜任力是与工作、工作绩效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动机或特质等,并且胜任力可以后天进行培养。职业胜任力是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取得出色业绩、提升职业胜任力的关键。通过“云就业”,高校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设置全面的线上指导课程,建立基于提升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就业管理机制。
三、“云就业”下高校就业管理的不足及对策
1.高校就业管理的不足
1.1 线上就业信息平台不完善。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的信息平台功能仍停留在发布招聘信息上,平台的利用效果较差。同时,通过高校内部的网络平台发布的就业信息有限,对学生而言获取就业信息不足以满足就业的需求。
1.2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不完善。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应用性差。内容上,以传统的就业形势、政策等课程为主,缺乏针对性。形式上,以网课和线上讲座等理论课为主,学生易失去耐心,使课程流于形式。
1.3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前就业信息主要通过班级群及公众号发布,轰炸式信息使得学生接收受限。同时,高校常常会忽略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真实心理需求,对于学生的就业认知缺少了解,导致就业服务精准度低,效果差。
2.高校管理者的应对建议
2.1 精准推送就业信息。高校管理者要加强与企业、招聘网站的合作,准确推送就业信息,并严格筛选招聘信息,将有效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整合,并及时在平台更新。就业管理者在信息收集与筛选时还应立足于学校和学院的特色,增强信息的针对性。
2.2 加强线上就业培训。高校管理者应该注重培训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采用学生感兴趣和易接受的形式和辅助教学平台,了解毕业生真正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课程,如网络招聘信息的筛选、线上面试的技巧等课程,并建立课程反馈机制。
2.3 及时追踪就业动态。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云就业”平台,及时跟踪毕业生就业动态,掌握其就业情况。对处于不同就业阶段、面临不同就业问题的毕业生分类,根据类别提供不同的服务,并及时跟进毕业生接下来的就业情况及最终就业流向。
结语
“云就业”模式以其独特功能在高校就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云就业”模式还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劳动力市场当中。高校管理者应针对信息平台、指导课程、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