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当示范 全心全意真扶贫
——以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瓦刷村为例
2021-03-27杨春梅
杨春梅
(中共香格里拉市委党校,云南 香格里拉 674499)
三坝乡瓦刷村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习近平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落实中央第六、第七次西藏会议精神和省、州、市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34455”瓦刷村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即围绕“脱贫、摘帽、增收”三大目标,突出群众主体,按照“州负总责、部门支持、资源整合、市抓落实”四位一体工作路径,坚持“对象精准、措施精准、项目精准、责任精准”四项基本原则,实施“扶持生产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素质提升就业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五大扶贫导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生存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重点工程,创新精准扶贫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瓦刷村打赢扶贫攻坚战、与全市同步建设成为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按照瓦刷村“脱贫、摘帽、增收”总目标,围绕扶贫攻坚示范村、绿色产业富民村和民族团结和谐村的战略定位,集中项目、集中资金。到2016年,实现瓦刷村全村农民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使贫困村成功摘帽;通过后三年巩固提升,到2020年,瓦刷村实现贫困户“五通五有”、自然村“四有”、行政村“四有”的具体目标。
一、三坝乡瓦刷村基本情况
三坝乡隶属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距香格里拉市区119公里。瓦刷村属于山区,主要地形为山地。海拔在1900米至2600米之间,属边远贫困高寒村落。由于海拔高差大,形成典型的自然立体气候,瓦刷村适宜种植的农作物随海拔变化而有所不同。村内居住民族主要以纳西族为主,藏族、汉族、回族共同聚居。受高海拔、低气温的影响,瓦刷村土地贫瘠、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较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户经济收入渠道狭窄,村内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留守老人、儿童所占比例比较大,因病、因残、因学致贫情况突出。在2015年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中,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 70户248人,致贫原因主要以疾病、残疾为主。2019年全村共有3户贫困户,13人,其中,因病致贫2户10人,自身发展力不足致贫1户3人。2020年3户未脱贫户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下降到2020年的零。
二、精准扶贫实践成效
2015年以来,瓦刷村按照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村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已在2020年实现脱贫。在瓦刷村实施精准脱贫过程中,以下几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
为方便群众出行,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之下,自2016年起,对入村道路、村内入户道路实施共计47公里进组路硬化建设及组内道路硬化,全村8个村小组入村、入组道路硬化全覆盖,实现通达通畅,基本解决农民出行难、产业发展难问题;村内道路入户道路硬化全覆盖,卫生整洁。为改善住房条件,自2018年开始瓦刷村就实施了人居环境改善,全面保障贫困人口住房需求,改善全村农户的住房条件。为保障饮水安全,自2016年起建设安全饮水项目建设。解决部分村组的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全面提升村里的公共服务设施。瓦刷村新建村内活动,建设篮球场,建设太阳能路灯,建设垃圾焚烧池,使全村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保障通电通信,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实现全村通10千伏以上动力电建设,接通上网络宽带,实现全村4G信号覆盖。
2.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一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集合瓦刷村的实际,以短期产业和中长期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产业,以实现建档立卡户家庭经济的稳定持续增收。发放两次特色产业资金,用于发展种植养殖业,增加农户的收入,并结合整乡推进项目大力发展花椒种植,以保障农户的持续增收。二是以合作社为载体,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以“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提供种苗、订单回收、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劳动力务工等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
3.积极引导转移就业
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按照每户贫困户都要掌握至少一门实用技术的要求,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培育贫困群体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累计开展了水电工培训、种养殖培训、护林员保洁员培训、田间管理培训等4次,五年来累计实现劳动人口转移就业2120人(其中建档立卡412人),实现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4.全面落实保障政策
一是严格“一评三审三公示”程序,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累计落实农村低保468人。二是落实健康扶贫政策。2015年以来,由政府代缴贫困家庭新农合(含大病保险)共计20.019万元,新农合综合报销补助23.17万元,大病保险报销共5.41万元,发放医疗补助金共13.92万元。对全村70户261人贫困人口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和大病保险100%参保。瓦刷村现有一所村级卫生室,配备2名村医。大病、慢性病、特殊病家庭医生签约送诊率达100%;三是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落实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享受生活补助资金和学生营养餐改善补助,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要求,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送教上门1名,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学生辍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四是落实养老政策。符合条件贫困家庭人口参保率达100%,已享受养老保险人数343人,使村民的养老得到保障。五是落实残疾人救助。完成了瓦刷村残疾证办理及残疾人梳理核查工作,兑现了残疾人救助政策。全村共有持证残疾人94人,其中47人享受“两项补贴”。六是落实生态扶贫政策。按时足额发放退耕还林(草)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积极落实公益岗位政策,安置乡村公益岗111人,其中生态护林员66人。
三、瓦刷村精准扶贫中的经验总结
作为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村落,三坝乡瓦刷村脱贫攻坚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总结其中的经验可为精准扶贫成果的巩固具有借鉴意义。
1.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
由于受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瓦刷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返贫率高,经济发展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根据瓦刷村新一轮贫困户建档立卡统计,截止2015年11月,全村共有贫困户63户,贫困人口22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2%,其中住房面积低于80平方米的农户28户,因病致贫农户12户、48人,因残致贫农户2户、9人,因学致贫农户12户、53人,D级危房户1户,人均年收入低于2500元农户8户、25人,因异地搬迁致贫1户、3人。可以说三坝乡瓦刷村脱贫攻坚取得胜利背后离不开当地干部的共同努力,当地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扶贫开发攻坚行动计划的良好氛围,让群众充分享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做到公开、透明、民主。规划推动过程中注重唤醒村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觉,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方式将村委决策转化为群众的意愿,让群众做主,靠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调动群众积极性,充分吸收贫困群众意见,明确群众的主体地位,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帮助,群众自我发动、自我管理、自我实施”的项目建设新路子。
2.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配合”的攻坚队伍力量
三坝乡瓦刷村成立由包村领导任指挥长,驻村工作队长和总支书记为副指挥长,驻村工作队员为成员的扶贫驻村工作队,定期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及时学习并落实各级文件政策精神,五年来共召开会议学习和研究扶贫工作113次;严格按照“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工作原则,瓦刷村共有包村领导1人、州市乡挂包部门3个共42人分别挂帮贫困户,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配合”的攻坚队伍力量,明确了工作分工、职能、职责,扶贫工作队长期驻村保障了工作的推进;对照贫困对象认定标准,严格按照“三评四定”程序,对初选对象逐村逐户核实,严格执行公示公告,主动接受各方监督,确保全村贫困对象精准;严格贯彻落实贫困对象有序进出管理办法,及时进行动态管理,真正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
3.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组织引领。目前,瓦刷村共设置6个支部,农村党员120人,瓦刷村以“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整合资金150万元,实施项目3项,扶持发展5家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提供种苗、技术培训、订单回收、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产业组织化覆盖所有建档立卡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瓦刷村集体经济收益达5万元以上。瓦刷村加强组织引领,当好带领群众谋发展奔小康引路人,人心齐,泰山移唤起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心气和干劲,扎实的党建促脱贫,打造一支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的党员干部扶贫队伍。正所谓,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扶贫工作中,党员干部只要做到了人到、心到、感情到;产业发展上,做到了措施到、效果到,就能很好的诠释着基层党组织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主心骨和领路人角色。二是党员带头。共有3名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群众通过成立合作组织、建设种养殖基地等形式带领70户农户发展产业,通过“支部创业带富”,由少数小康向多数小康提速,带富的效果更加明显,进而加速建成小康社会。三是转变观念。深入开展“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主题教育活动,支部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利用“万名党员进党校”加强党员培训。俗话说:“学到老,活到老”,在信息爆炸时代,学习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相伴终生的事情,我们需要随时随地汲取知识、获得技能,对于广大党员来说,学习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党员利用云岭先锋、学习强国APP软件、观看新闻联播、村村通广播,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知识,党员群众思想素质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