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佃贵基于浊毒学说分期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2021-03-27王庆泽李雪可刘建平刘晓萌王玉婷崔泽华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050200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0500
王庆泽,李雪可,刘建平,刘晓萌,焦 红,王玉婷,崔泽华(.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 050200;2.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 0500)
溃疡性结肠炎(UC)可归属中医“久痢”“肠澼”“泄泻”等范畴。国医大师李佃贵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胃相关,本病源于脾胃本虚,浊瘀毒标是其病机的关键。主要由于情志、饮食、劳倦等原因诱发,初病多实,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该病病机多为脾胃虚弱日久,运化失司,水湿困阻,阻止气机,郁而成浊,日久成毒,进而浊毒侵袭肠腑,损伤肠道脂膜血络,终而发病出现脓血[1-2]。由此可见,浊毒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既是一种病理产物,还是一种致病因素[3],该病的病机演变及局部病理变化与内痈有相似之处,故李佃贵指出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浊毒内蕴为发病之标,痈疡内生为局部病理变化。浊毒源于脾胃本虚,中期以标实为主,但迁延日久,又常虚实并见,多由浊毒久蕴,耗伤阴液,阴损及阳,损伤脾阳正虚邪恋所致,这也是疾病后期常需攻补皆施,寓攻于补的治法依据[4]。兹将李佃贵基于浊毒学说分期辨治UC 的经验简介如下。
1 浊毒学说相关理论及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
浊毒学说中的“浊毒”包含2 个方面,其一,是指致病因素,即对人体五脏六腑以及奇经八脉造成严重损害的因素;其二,是指病理产物,即由于某些原因引发机体阴阳失调,五脏六腑之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代谢产物不能排除体外,淤积日久而成浊毒。此外,“浊”字本义是指饱含泥沙杂物的污水,即污浊脏乱之意,早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就有记载:“清邪居上,浊邪居下。”《温热论》认为“浊邪害清也”。现代医家多将痰湿和浊邪并称,多认为两者本质相同。湿较浊轻,积湿成浊,则为痼疾;浊较湿重,化浊为湿,则为时邪。笔者认为湿和浊相辅相成,两者不可割裂看待:“湿为浊之渐,浊为湿之极”;浊邪包含内外两层涵义,于内为异于人体的病理产物,于外即大自然中的污浊之气。“毒”与“浊”其实异名而同类,多因两者相兼为病,故合称“浊毒”,然两者可于细微之处见差别,浊分虚实,年少气血充,形满气力壮,亦或多食肥甘厚味,亦或湿热中阻等多为实;然年老体弱气血弱,亦或多病久病肝肾亏而致的浊则为虚。但是“毒”却无虚实之别。李佃贵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发现,浊毒可谓有实而无形,可随气之升降无处不到,周流全身,诸如经络四肢、皮肤孔窍、纽利关节等。因此当浊毒邪猖,邪必克正,流走于肠间便会导致UC 的发生。故李佃贵治疗UC 时,提出浊毒内蕴是致病关键,应以化浊解毒法贯穿始终,同时应注重顾护胃气,因为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肠道之痈疡只是局部病理表现。在治疗方面,应先辨明疾病所处时期,再辨证型,终查兼证,最后病证统一,标本兼治,疾病乃愈。
李佃贵提出2种祛邪方法,首先清理浊毒之源头,第一,芳香泻浊解毒法:其机制为以芳香之性散郁结,化浊邪,除泥垢,主要药物为砂仁、苍术、半夏、佩兰、藿香等。第二,健脾祛湿解毒法:其机制为顾护脾胃后天之本,使脾胃得健,则湿浊毒邪不得以生,故以健脾祛湿为化浊解毒的治本之法。主要药物有白术、茯苓、山药、乌药等。第三,清热化浊解毒法:主要药物有黄芩、栀子、龙胆草、黄连、黄柏等苦寒药物,该法需注意若大量运用苦寒药物,易凉遏瘀滞、损伤脾胃,临证宜加用香附、乌药、桂枝、木香等温通理气之品,以佐制药物寒凉之性,从而达到运脾化湿、祛邪不伤正的目的。第四,化痰涤浊解毒法:主要药物有黄连、瓜蒌、半夏、陈皮、秦皮、白头翁、栀子等。第五,攻毒散浊解毒法:主要药物有全蝎、蜈蚣、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第二种祛邪方法即给浊毒之邪以出路,第一,通腑泄浊解毒法,主要机制为运用通降之中药,使腑气得通,浊毒随大便排出体外,临床常用方剂为小承气汤加减。第二,渗湿化浊解毒法,主要机制为令浊毒之邪从下焦排出,使得浊毒从小便而去,临床中多用六一散加减,常用药物为茯苓、猪苓、泽泻、滑石、薏苡仁、甘草等。
2 分期辨证论治
该病初发阶段多为急证、实证,湿热浊毒之邪侵袭大肠,肠道粘膜血络受损,故见粘液脓血、腹痛腹泻等症状;后期的缓解阶段常常由于先后天受损,导致元气不足,脾胃运化无力,导致浊毒不除,病邪留恋,症见少气懒言,腹痛腹泻,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腹痛喜温等。症状以脓血便为主者,多因浊毒蕴肠,脂膜血络受损。以泄泻为主者,实证为浊毒蕴肠,大肠传导失司;虚证为脾虚浊甚,运化失健。以腹痛为主者,实证多为浊毒蕴肠,气血失调,肠络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土虚木旺,肝脾失调,肠络失和。根据所处阶段不同、证型不同,结合UC 发作期与缓解期相交而作的特点,在临床上常分阶段用药,以期标本同治。
2.1 发作期浊毒类证辨治
2.1.1 湿热并重 腹痛腹泻,口干口苦,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带有粘液脓血,小便短赤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将主方与葛根芩连汤合用,可酌加黄连、黄芩、白头翁等。
2.1.2 热结血燥 腹部灼痛甚,心烦易怒,口干口渴,大便次数多,色紫红脓血,舌红苔黄燥裂,脉滑数。可将主方与增液汤合用,并酌加麦冬、五味子、黄芩等。
2.1.3 肝郁气滞 腹部胀满,两胁疼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善叹息,嗳气,多因情志因素诱发本病,大便质稀,伴有粘液脓血,舌红,苔腻,脉弦细。可将主方与痛泻要方合用,可酌加柴胡、佛手、木香、延胡索等。
2.1.4 寒湿凝滞 腹部拘急冷痛,恶寒怕冷,大便溏薄,伴有赤白粘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可在主方基础上酌加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2.2 缓解期浊毒类证辨治
2.2.1 气阴两虚 腹痛隐隐,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完谷不化,神疲肢倦,下利清谷,舌红绛少津,苔少或花剥,伴齿痕,苔腻,脉细弱。可将主方与四君子、黄连阿胶汤合用,重用白术、黄芪、山药、阿胶等。
2.2.2 脾肾阳虚 腹部冷痛,形寒肢冷,腰膝困乏,脘腹喜温喜按,大便质稀清冷,次数多,甚至滑脱不禁,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可将主方与四神丸、真人养脏汤合用,重用补骨脂、肉豆蔻、高良姜、吴茱萸、五味子等。
3 方药经验与心得
溃疡性结肠炎多由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失司,同时感受外邪等因素,导致纳运失常,饮食水谷停滞,日久化浊,积浊成毒,浊毒内蕴于胃肠之间,与瘀血积气相相互博结,造成大肠脂膜血络的损伤,化腐化脓。李佃贵根据这一病因病机,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以及对药物药性的理解,形成了多组经验方药。
3.1 自拟化浊解毒清疡基础方 本方由白头翁、秦皮、黄连、广藿香、佩兰、苦参、地榆、当归、白芍、广木香、五倍子、诃子肉、薏苡仁、茯苓、白术、甘草组成。方中白头翁、秦皮、黄连性味苦寒,长于清湿热毒邪,涩肠止泻,故为君药;广藿香、佩兰性味芳香,化湿邪、醒脾气,配合燥湿涩肠之苦参,共为臣药;地榆、当归、白芍、广木香重在活血调气,养阴敛疮,以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五倍子、诃子肉具有收涩之性,可涩肠安络止泻;薏苡仁、茯苓、白术祛湿健脾;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疏肝,泄浊解毒,敛疮生肌之功。
3.2 用药经验 浊毒酿脓化疡,常重用白头翁、黄连、地锦草、半枝莲、半边莲等清热解毒之品化浊解毒,苦寒降泄,以清余邪。泄泻下利,日久不愈,可用五味子、乌梅、金樱子、五倍子等药物的酸收之性以固肠敛疮,从而达到涩肠止泻的目的。疮面溃疡出血,难以愈合,多用白及、儿茶、青黛、仙鹤草、大黄炭、血余炭来敛疮固涩,促进局部疮疡愈合;此外,黏膜较薄,不易愈合生长,可加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知母养阴生津护膜。里急后重者多用活血理气之品,如木香、佛手、当归、香橼、丹参、赤芍、白芍、三七粉、姜黄、郁金、鸡血藤、柴胡。脾气下陷,多用黄芪、升麻、葛根、茯苓等,一可健脾祛湿,二可扶正驱邪,另外,黄芪多生炙品共用,可升脾气、敛疮肌。食积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腹痛甚者,重用白芍、白芷、延胡索、蒲黄、虎杖;便血重者,重用地榆、槐花;粘液多者,加五味子、陈皮、山药、白芍、砂仁;脓血甚者,加赤芍、地榆、鸡血藤、牡丹皮、败酱草;久泻者,重用乌梅、五倍子、诃子肉以止泻,加用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温肾培元,女贞子、熟地黄、枸杞子滋养肾阴;血热甚者,加用黄芩、侧柏叶、牡丹皮、黄柏、知母、紫草等;血虚甚者,可加阿胶、鸡子黄、大枣、熟地黄、山茱萸、紫河车等;阴虚燥热甚者,加知母、白薇、黄柏、青蒿、地骨皮。另外,李佃贵运用防风治疗UC 颇有心得,首先,利用其升发之性,一来升阳止泻,二来发散诸邪以止泻;其次,以风之性散脾之湿,进而达到健脾祛湿升清止泻之妙用;其三,防风的辛散之性,可以令肝气得疏,脾气得运,实在巧妙。临证运用防风多量小质轻,以6 g 左右为佳,效果不错。
4 浊毒学说支持的其他UC 治法
4.1 灌肠疗法 应用化浊解毒之中药灌肠,药物通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能够起到药专力宏,直达病所之效。尤其对于病变局限、病位靠近直肠或远端结肠的患者,灌肠能够较快缓解症状,抑杀致病菌[3],起到抗炎、保护黏膜、抑制免疫反应、调整机体内 环境等作用[4],进而改善局部病理变化。临床常用苦参、黄柏、白头翁、地榆、儿茶,再依据症状酌加他药,如大便次数多者加五倍子;出血多者加白及;湿热重者加大黄、秦皮等.
4.2 脐疗 临床上常辨证用药,发作期以化浊解毒、和胃通络为主,常用组方为苦参、茵陈、地锦草、儿茶、当归、丹参、陈皮、白豆蔻、藿香、白芍;缓解期以温中健脾、化湿止泻为主,常用组方为茯苓、白术、陈皮、当归、小茴香、肉桂、红景天、白芍、防风;将上药共研粗末,陈醋及姜汁调膏,贴敷于腹部,并用红外线微波照射,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外治法是治疗UC 不可或缺的方法,与内治共施,可获倍效。
5 日常防护
在调治疾病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日常防护,防止疾病复发或加重,故李佃贵提出“三季论”[5],嘱患者注意季节变化,因为UC 发病与季节变化呈正相关,且浊毒之邪侵犯人体多在惊蛰、大暑、寒露这三季发生,因此要掌握发病时间节点,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防患于未然。另外平时饮食应以清淡、高热量低脂肪、容易消化且松软的食物为主,少吃或不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刺激胃肠,导致疾病复发。日常生活中,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将调治和养护作为一体,从而达到降低UC的复发率、提高治愈率以及提升患者生活指数的目的。
6 病案举例
张某,男,35 岁。2018 年7 月22 日初诊。因间断腹痛腹泻伴有黏液脓血便2 年,加重半月来就诊。患者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且便中带有黏液、脓血,每日4~5 次,于当地三甲医院查电子结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病理为黏膜呈炎性反应,可见糜烂、水肿。期间间断口服美沙拉嗪药物、泼尼松等药物治疗,病情时轻时重,便中脓血明显减少,但是仍有腹痛腹泻。半月前因饮食不节,腹痛腹泻加重,就诊于我院,刻下症见:腹痛腹泻,每天5~6 次,伴里急后重,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乏力,食欲欠佳,纳少,寐一般,小便利。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查体:腹平软,左下腹及小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余未见异常。此为浊毒侵入肠道,导致气机阻滞,进而肠道肉腐成脓。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证型:肝郁脾虚,浊毒蕴肠。治法:健脾疏肝,泄浊解毒,敛疮生肌。处方:白头翁15 g,黄连12 g,败酱草15 g,白豆蔻(后下)12 g,砂仁(后下)15 g,扁豆15 g,藿香12 g,佩兰12 g,当归12 g,茯苓12 g,白术9 g,仙鹤草15 g,白芍15 g,木香12 g,地榆15 g,三七粉(冲服)2 g,五倍子12 g,诃子肉15 g。7 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温服。配合耳针治疗,选穴:大肠、脾胃、内分泌、神门、交感。并用中药硬膏穴位贴敷。中药硬膏处方:延胡索15 g,茯苓20 g,小茴香6 g,吴茱萸9 g,儿茶12 g,赤芍20 g,白芍20 g,五味子15 g,败酱草15 g,五倍子10 g。上药共研粗末,用姜汁调膏,敷贴神阙穴,外加红外线辅助照射,每天1次,每次4 小时。
二诊(2018 年7 月29 日):腹痛腹泻好转,已无血便,仍有黏液,大便每天3~4 次,仍感乏力,余症均减轻。上方去黄连、败酱草,加黄芪15 g,太子参12 g,以补气养血滋阴。7 剂,日1 剂,水煎服,同时配合耳针及中药贴敷。
三诊(2018 年8 月8 日):腹痛腹泻基本消失,大便每天1~2 次,少有黏液,偶有急躁口干,舌暗红,苔薄微腻,脉弦数。上方去仙鹤草,加女贞子12 g,墨旱莲12 g 以滋养肾阴,10 剂,日1 剂,水煎服。
四诊(2018 年8 月19 日):大便每天1~2 次,质稀,已无黏液脓血,急躁口干缓解,舌红,苔薄黄,脉弦。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守方治疗2 个月,并嘱患者调畅情绪,饮食有节。后复查电子肠镜示:乙状结肠黏膜充血。
按:患者青年男性,后天脾胃虚弱,且饮食不节,致使脾胃运化无力,水湿泛滥,导致湿浊阻滞中焦,积浊化热,浊热之邪和瘀血合而成毒,最终浊毒内蕴于肠腑,损伤肠壁脉络,导致肠道血败肉腐,而见黏液脓血便。治以健脾疏肝,泄浊解毒,敛疮生肌。方中白头翁、败酱草、黄连用于清胃肠之湿热毒邪,同时兼有凉血止痢之用,使浊毒得清,胃肠得安;藿香、佩兰芳香化浊;当归、白芍、地榆、三七粉共奏活血养血、敛疮护膜之效;仙鹤草、五倍子、诃子肉皆具收涩之性,安肠络而止泻痢;白豆蔻、砂仁、扁豆、茯苓、白术祛湿健脾;木香、三七粉活血理气,调气则后重自除;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疏肝,泄浊解毒,敛疮生肌之功。二诊时患者诸症减轻,浊毒稍清,故去黄连、败酱草,加黄芪、太子参以补气养血滋阴。三诊时诸症基本消失,但仍有阴虚燥热之象,故在方中加女贞子、墨旱莲以滋养肾阴,调和阴阳。四诊时效不更方,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7 小结
李佃贵认为UC 的发病多因脾胃后天不足,感受浊毒之邪而发本病,肠道痈疡为局部病变的一种表现形式。治疗以给邪以出路和杜绝疾病源头为原理,进行分期辨证论治,发作期重在泄浊解毒,缓解期重在健益脾肾,病证结合,标本兼治;同时采用多种中医疗法辅助治疗,内外共施,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