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1-03-27刘振华
刘振华
(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小学,山东 烟台 265500)
中重度智障儿童是指经过心理测量专业技术人员测定,智商在25到54之间的儿童,此类儿童行为、性格具有特殊性,很难有效与其他人沟通交流[1]。基于此,中重度智障儿童多伴有心理问题,特殊学校在面向中重度智障儿童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展,以便中重度智障儿童可以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升教学效果及儿童的生活质量。
一、中重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现状
1.没有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材
中重度智障儿童存在身体上的缺陷,相较于正常儿童,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存在不足,沿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材将无法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其相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来说理解难度较高,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就目前中重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来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所选用的教材仅仅在以往心理健康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动,没有从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出发[2]。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提升环境适应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传授中重度智障儿童正确控制自身情绪的方法,养成乐于劳动和学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来说,简单的社交技能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中重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
目前中重度智障儿童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由教师单方面讲解课程知识,很少有学生能够反馈信息给教师。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来说,其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不足,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下,中重度智障儿童完全没有参与感,更不要提得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如此,以课堂教学方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无法在中重度智障儿童教学中取得理想效果[3]。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学方式要结合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智力障碍情况、心理教育课程等进行分类,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专业素质不强
目前从事中重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良莠不齐,就其来源来看,主要有特殊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心理学专业教师两类,前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掌握情况较好,但心理学知识匮乏,在开展中重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无法从专业的角度来解决学生面对的问题,如此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后者对心理学知识认识较为深刻,但缺少教学经验,无法有序开展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于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兼具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以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中重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对策
1.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确定统一教材
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材是开展中重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制定心理健康教材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中重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而合理选择教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4]。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中重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促使其更好地接受社会环境,掌握生活、学习、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如此,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当为简单的社交技巧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后,方可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材推广使用。
2.推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康复训练的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满足中重度智障儿童的需求,研究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势在必行。康复训练作为特殊学校的重要项目,其通过各种方法工具来强化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认知,将两者有效融合可以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增强其沟通交流能力和学习生活能力。传统课堂教学局限于教会学生怎么去做,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来说,应该深入完成“是什么”“为什么”的教学,让中重度智障儿童尝试实践,并明确告知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什么要这么去做,以便中重度智障儿童深入理解并效仿[5]。
3.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质
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学难度较高,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健康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中重度智障儿童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时,以合适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吸引中重度智障儿童有效参与进来。对于心理健康教师来说,需要明确认识到这一点,主动深入学习自身不足的知识,强化自身技能,另外,还要注意学习康复训练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深入康复训练,两者相互融合,达成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教学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中重度智障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是提升其生活、学习、沟通能力的关键,对于强化康复训练效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结合问题制定有效对策,积极完善心理健康教材、强化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康复训练,以期中重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得到改善。